1.简介
桥圩镇,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南区,地处港南区东南部,东接湛江镇和玉林市兴业县沙塘镇,南连木格镇,西邻瓦塘乡,北靠八塘镇和东津镇明初,建集圩。1984年9月,改称桥圩镇。1995年10月27日,贵港地级市成立,新设港北区、港南区,桥圩属港南区。1996年6月—2001年7月,港南区人民政府驻桥圩镇。2011年末,桥圩镇辖桥圩街1个居民委员会,桥圩、新庆、何平、兴华、徐村、蒙桐、大地心、南兴、振南、锦桐、下李、青塘、长塘、松马、新地、良塘、杨村、南溪桥、铜鼓岭、东井塘、永梧、姚平、震华、新华、新兴25个村民委员会;下设5个居民小组、627个村民小组。
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镇”、“广西特色工贸名镇”、“中国羽绒之乡”、“广西特色农业十大强镇”。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广西壮族自治区卷上
历史沿革
明初,建集圩。
晚清,称为郭南里四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更名为桥圩区。
1949年12月15日,定为桥圩乡。
1950年5月,开始实行县设区,区下辖乡,第十二区政府设于桥圩。
1958年2月10日,改称桥圩区。
1958年9月,改为桥圩公社。
1984年9月,改称桥圩镇。
1995年10月27日,贵港地级市成立,新设港北区、港南区,桥圩属港南区。
1996年6月—2001年7月,港南区人民政府驻桥圩镇。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广西壮族自治区卷上
特色资源
中国羽绒之乡
羽绒产业是桥圩镇支柱型产业,40多年来,桥圩羽绒产业发展迅速,依靠短平快、宜商宜农的灵活性,聚集起众多优质羽绒资源,不断筑牢“中国羽绒之乡”“中国优质羽绒生产基地”和“中国优秀羽绒产业集群”根基。
目前,该镇共有147家羽绒企业,其中规上企业有49家,从业人员超3万人,全镇现有800多台分毛机,有11条水洗羽绒生产线,年加工羽绒总量占全国总量的近1/3;年原毛资源交量约15万吨,年产羽毛片9万多吨,年产羽绒2.25万吨,奠定全国羽绒(毛)原料集散地的地位。
来源——来宾日报
种养产业发达
桥圩镇精选白鸽、沃柑、荔枝三大产业,实现村集体、脱贫户“双增收”,实现全镇25个村(社区)产业全覆盖,每个村(社区)年增收达5万元以上。
来源——来宾日报
特色美食盛行
桥圩镇各类小吃、美食盛行,生炒田螺、海鲜粥、特色鸡脚鸡翅等特色美食令人垂涎欲滴。其中,桥圩鸭肉粉更是当地美食的代表,其独特的烹饪方式加秘制中药汤汁,渗进骨肉,酸甜微辣,嫩而鲜美,深受吃货喜爱上好的鸭肉配上新鲜刀切的薄粉,令人食欲大增。桥圩鸭肉粉凭口碑吸引了各地游客慕名而来。
来源——来宾日报
铜鼓湾温泉
铜鼓湾温泉位于位于港南区桥圩镇长塘村,占地面积达760亩,是集酒店、旅游休闲、娱乐康体为一体综合性温泉旅游休养度假区。 铜鼓湾温泉区有牛奶、咖啡、芦荟、红酒、盐浴、石板浴六大汤屋,有太阳池、童乐池及无边际泳池三大嬉水池,此外还有特色温泉池共四十二个,温泉区绿荫萦绕、鸟语花香的环境冷暖双温同时供应。除了丰富多样的特色温泉区,还有凉亭餐桌、美景美食设于一角、儿童乐园、游戏厅设于一隅,可谓是集美食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全家休闲好去处
来源——广西贵港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特色建筑或风景名胜
谭寿林故居
谭寿林故居位于港南区桥圩镇震华村谭岭屯,始建于清朝乾隆晚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比较典型的砖瓦结构大合院,是港南区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党风廉政教育的重要基地。2017年,谭寿林故居列入港南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贵港视窗
陈岸故居
陈岸故居是贵港市文物保护重要单位,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陈岸故居是一座古老的房子,前檐两边翘起恰好的弧度,两根石柱作门框,天井将大厅分为上下两厅,大厅左右各有一屋,主厅高外墙上至今仍保留有防御枪眼。
而由于年代久远,如今的陈岸故居是经过重新改建的。在经过修建后在保留原有结构之余,还并新建了公厕,同时配套建设雕塑、绿化、故居旁河道整治、道路改造等工程,便于游客到此参观。
来源——广西贵港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城堡式古屋
位于港南区桥圩镇东井塘村的城肚屯,这里有一处杨姓客家围屋——东井围,背山面水,山水田园特色突出,建筑群错落有致。东井围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至今已有170年历史。其建筑风格是典型的客家围屋建筑,围屋依岭而建,一面依山,三面环水,四周围墙环抱,座西向东。围墙西高东低,最高达5米,最低2.5米,厚0.7米,由石头和青砖砌成,围屋占地20余亩。桥圩镇的东井围和木格镇的君子垌客家围屋群不同的是,君子垌客家围屋目前大多是空置房屋,而东井围仍有杨氏后裔在此居住生活。
来源——来宾日报
历史名人或传记故事
谭寿林
谭寿林(1896~1931.5),号祝封,曾用名覃树立,笔名曼殊、勉予。广西贵县(今贵港市)人。生于农民家庭。民国6年(1917年)春,考入贵县中学。10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英文预科班。1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年秋,进入北大国文系学习。13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李大钊领导的中共北方区委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工作,负责《工人周刊》。任新广西期成会所办《桂江》(半月刊)股主任。
民国14年12月,任中共梧州地委书记,其公开身份为《梧州民国日报》社主任、国民党广西省党部驻梧登记员、中国国民党广西省立宣传员养成所和省立二中教员。进行宣传、组织工作,指导工农运动。15年冬,在发动废捐运动中,被梧州-逮捕。在中共组织和梧州各界群众积极营救下, 于16年3月获释。后到广州、上海等地工作。17年,任全国海员工会秘书长。20年任全国总工会秘书长。同年4月22日,在上海被捕。在狱中虽遭酷刑,却坚贞不屈。5月30日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时年35岁。著有自传体小说《俘虏的生还》和政论、诗歌多篇。广西人民出版社于1993年5月出版了《谭寿林文集》。
陈岸
陈岸,原名杨善安,1910年1月出生于贵县桥圩大南村。1928年7月加入共青团,同年11月加人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桥圩区委委员兼团委书记、共青团贵县县委委员、中共贵县县委委员、中共贵县县委书记。1931年后,任中共广西省特委巡视员、省特委委员。1936年11月7日在贵县三里罗村主持召开中共广西省代表大会, 会议产生了中共广西省工作委员会,陈岸当选为书记兼组织部长。1939年7月初,中共广西省工委撤销,成立中共桂林、南宁、梧州三个特支,陈岸任中共桂林特支书记。年底,中央指定他为广西代表,出席党的“七大”。
到延安后,因“七大”推迟召开,先后进中央党校和马列主义学院学习。1946年5月任华东局民运委员,参加土改试点工作。1947年10月任豫皖苏二地委(淮阳)委员、淮阳专署副专员兼社会部长,参加淮海战役,任毫州地区战勤部副司令。1949年任中原临时政府秘书处副处长。
解放后,先后任广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民政厅副厅长兼劳动局局长、省民委主任、省政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省委联络部副部长、省委农村部副部长。
1957年下放平乐县任县委-。1960年任桂林地区林业局副局长、局长,桂林专署副专员。1965年任自治区民委副主任、区民委抓促小组组长,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1972年任自治区民政劳动局副局长,民政厅厅长,自治区革命委员会顾问。1979年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党委党史研究委员会副主任。1982年当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1988年选为全国第七届人大代表。
杨德云
杨德云(1893-1930),桥圩镇大松山村人。192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贵县南区南溪桥党支部书记。1929年2月任中共贵县委员会委员。在领导贵县革命斗争,开展南区农民运动和建立武装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30年11月7日晚在洋七桥召开骨干会议,研究营救当天在桥圩举行纪念苏联十月革命活动而被捕的同志,次晨散会途中被捕,数天后,在贵县城北门外被国民党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