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批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小镇 >> 国家级 >> 第2批 >> 正文

兴安县溶江镇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08日 17:43    作者:   编辑:广西特色小镇  点击:
  1. 简介

溶江镇位于北纬25°28′48′′—25°50′42′′,东经 110°14′03′′—110°34′11′′,地处兴安县西南部,南、西环灵川县,北与华江瑶族乡和龙胜资源县交界,东接严关镇、兴安镇、高尚镇。境内大部为丘陵,东西两面为山地,中间为河谷平原,呈南北走向,最高点风岭界,海拔 1317 米,最低点海拔 158.5 米。境内最大的河流大溶江,上源为六垌河,东纳黄柏江,西受川江,合流称溶江,总长度 77.6 千米。从猫儿山华江河南流至司门前、半圩、五甲、千家、廖家等 5 个行政村,长 20.8 千米。是兴安县西南部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1995 年,被列为自治区小城镇建设示范镇。1998 年,被列为自治区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2 年,被列为“广西百强乡镇”之一,科技部颁发“星火计划小城镇建设示范镇”。2005 年,全镇耕地面积 4200 公顷。建设部颁发“重点镇”称号。

溶江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公元前221—214 年,秦始皇为完成统一岭南大业,在今溶江镇兴筑秦城,至今还保存着秦城和汉墓群遗址。

——《兴安县志1991-2005》

二、建置沿革

1991 年,溶江镇设 1 个居委会、11 个村公所;金石乡设 6 个村公所。

2005 年 8 月,金石乡撤销,整建制并入溶江镇。

——《兴安县志1991-2005》

三、行政区划

——《兴安县志1991-2005》

四、城镇建设

溶江镇,是兴安县境西部经济、信息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和加工基地,是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矿产开采、机械工业为主的工贸镇。1999 年,溶江镇实行“长远规划、分期实施、多方筹资、讲究实效”的建镇方针,投资 6000 多万元用于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中的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修建大桥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2001 年,城市化水平 16.3%。

——《兴安县志1991-2005》

五、风景名胜

溶江镇红色旅游景点

金石文家洞红军标语在原金石乡政府西南3.5 千米,距县城约 50 千米。民国 23 年(1934 年)12 月,红军渡过湘江后,一部分经华江,过金石,翻财喜界,到龙胜(县境)。红军在文家洞留下许多标语,在一个祠堂后面墙上至今留下了“红军是民众抗日战争的主力军”“反对国民党出卖东三省”的标语。

财喜界又作才喜界。距原金石乡政府西边7.5 千米,是兴安县与龙胜县交界处,地势极险峻。民国 23年(1934 年)12 月,国民党民团企图阻止红军越界西去,在此设兵固守。因红军军纪严明,感动了瑶胞,红军战士在瑶族老大爷盘贵荣帮助下,顺利过关。此界上的顶峰观音顶还刻有一首写于民国 24年(1935 年)农历正月的民谣:“朱毛过瑶山,官恨吾心欢。甲戌孟冬月,瑶胞把家还。”署名为“黄孟矮”,下有“时过恩人朱德、周恩来、毛泽东、彭德怀”等注释。

——《兴安县志1991-2005》

月光洞峡谷位于兴安县溶江镇沙岗村东山下的月光洞水库上游,距桂林约50 千米,该峡谷是继长滩,龙虎峡,龙潭峡之后,跻身桂林四大风光秀丽峡谷之列。整条峡谷山清水秀,深潭连连,峡谷里分布着大小不一紫色的岩石,清澈的溪水从岩石上淌过,泛起层层紫色的涟漪,别有韵致,是驴友夏日溯溪的好去处。

——《兴安县志1991-2005》

金石大岩在溶江镇政府西北约50 千米处(原金石乡政府西北 4 分里)的岩口村。岩洞宽广,可容数千人。据说岩中有鲢鱼精,故洞外发洪水,岩中水清如故;洞外天晴大旱,岩水却平白无故涨高。

——《兴安县志1991-2005》

梦里水乡位于兴安县西南20 千米、溶江镇东北5 千米处,距桂林市区 40 千米,东边紧邻古灵渠河畔,西靠 322 国道。景区内柳树成荫,有沙梨、葡萄、柑橘、猕猴桃等良种果园,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果园旁还有鱼塘,可满足游客垂钓之乐。水乡对岸柳树为桩,翠竹为篱笆,浑然天成,围起了一方数十亩的天然牧场。景区之中的田园、荷锄的老农、古老的筒车、悠闲的牛群,构成了一幅自然的田园风光。水乡内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杨柳依依。截至 2005 年,梦里水乡开发的旅游项目有:古运河漂流、天门山峡谷探幽、垂钓、骝马、赛车、滑索、摘果菜、烧烤、天然泳池、天然沐浴、农具识趣、野炊宿营等,游人至此,各取所需,其乐无穷。形成了春可赏花、夏能纳凉、秋可尝果、冬能游乐的集旅游、品果、美食、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场所。

——《兴安县志1991-2005》

六、荣誉称号

第三批列入广西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

桂林市兴安县溶江镇永安村黄泥田屯

桂林市兴安县溶江镇永安村塘屋岭屯

桂林市兴安县溶江镇富江村营上屯

——广西地情网

第二批广西传统村落

桂林市兴安县溶江镇佑安村委青山湾村

——广西地情网

七、名人传记、故事传说等

唐兆民(1903—1981 年)

派名诗盛,字仙泉,后改字微斯。广西兴安县大溶江镇通济村人。广西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灵渠研究先驱者,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桂林市政协委员。唐兆民先生年轻时曾就读于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在兴安县当过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同时从事收集兴安民间文学和地方掌故与地方志资料。

民国25 年(1934 年),唐兆民开始从事少数民族学童的基础教育和少数民族基层干部的培训工作,后成为主办少数民族教育以及少数民族社会状况调查的成员,开始对广西少数民族历史及社会各方面状况调查研究。期间,唐兆民把对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尤其是金秀瑶族聚居区长期考察的成果,写成专著《瑶山散记》。该书除介绍大瑶山地理位置和居住环境外,还包涵瑶族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经济生活、居住饮食、生活习惯、婚姻习俗和物产资源、宗教信仰、文教卫生、民族关系、历史事件的翔实记述。是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广西瑶族社会的全面写照。被专家称为“1929 年到 1949 年间有关瑶族社会调查成果中最成功的著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唐兆民任兴安县首届各界人士代表大会筹委会常务委员。后任广西省民族师范学校副校长,为广西培养大量少数民族基层干部作出了贡献。1957 年,他被调到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广西少数民族历史调查组,后转为中国科学院广西民族研究所历史研究组,与同事一起收集了广西瑤、苗、壮、仫佬等 11 个民族社会历史、经济生活、婚姻家庭、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资料数千万字。他收集整理的数百万字资料,被编入中央民委《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正式出版。在灵渠边长大的唐兆民,青年时代就十分热爱灵渠、研究灵渠,并注意收集有关灵渠的文献资料,持续 30 多年。

民国36 年(1947 年),他在广西省文献委员会工作期间,曾经参与兴安古迹采访的学术活动,全程考察灵渠,共 5 天时间,他以兴安县城秦堤为中心,走遍了北至界首的狮子塘及湘漓的渠口,南至严关梳子铺,东至邓家,东南至白石岩和清水河纵横 250 平方千米的范围,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了执笔撰写《采访报告书》,他翻阅了大量古籍文献,并摘抄下来,并萌发了辑录一册完整的灵渠文献资料,以便于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灵渠的决心。经过近 30 年的辛勤积累,1975 年他将一部资料翔实的著作《灵渠资料辑要》书稿交由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油印出版。同年,他不顾古稀高龄,再次自费对灵渠陡门、陡军和堰坝、筒车及灵渠灌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访问了健在的陡军渠目,完善了灵渠相关资料。其后,他对《灵渠资料辑要》有关内容做了认真的考订、诠释和增删,并增补了陡门、堰坝、筒车等调查资料,于 1979 年修订完稿。

1982 年,他整理的灵渠资料以《灵渠文献粹编》的书名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资料翔实、引用和考订严谨,是从事灵渠研究的重要工具书,也是目前已知由中华书局出版专著的第一位兴安籍作者。唐兆民为后世灵渠研究打下了基础。

——《兴安县志1991-2005》

秦子忠

兴安县溶江镇人,博通经史,学识渊深。隶郡庠生(府学考取秀才)时,朝廷与越南交战,他受命监督舟船运输军需物资,他调度有法,保证运输通畅。

明永乐十二年(1414 年)被举荐入太学,选入内府掌理天下奏章,奉敕册封鲁王、宁王、靖江王等3 位藩王。后又授工部司务,负责监运楠木督修孝陵有功,转任都察院经历(正六品,职掌董察吏胥等事),秉公执法,后受命盘察内府及清理两湖赋役。

——《兴安县志1991-2005》

庄铎

字慧航,兴安县溶江镇莲塘村人,明代万历丙午科(1606 年)举人,任江苏高淳知县,上任之后,修城楼,葺文庙,兴教育,捐出俸禄来维修仓库。所有这些开支,都没有摊派到老百姓身上,“安静不扰,甚宜其民”,人们刻碑纪念他的功绩。后来被提拔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明代京城)治中(正五品),后因为身体原因告老还乡。

——《兴安县志1991-2005》

毛承祀(1912 ~ 1949年)

溶江镇富江村冷江屯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其父毛孝先是一位深明大义的进步农民,曾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队的活动和安全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1948年8月,桂北人民翻身队(以下简称游击队)张俊、李宏成、蒋合生和张禄生等人到富江冷江一带筹备钱粮, 为部队北上开展武装斗争作准备,毛承祀参加了游击队,并担负送饭和联络工作。为使游击队的活动安全方便,毛承祀在冷江屯外南面合山大槽沟里搭了一个茅棚

专给队友们住,自己却冒着生命危险,每天出人村屯数趟,为队友们送油盐米菜和送信联络。

1948年7月2日上午,毛承祀带了一篮子食物来到茅棚,向游击队领导汇报司门前和富江垌的情况后就下山回村。中午,由于特务告密,溶江镇自卫队长张忠贤和西安乡自卫队副队长秦景深带领自卫队80多人,偷偷赶至冷江合山,从山顶和山脚合围进行大搜索,企图包围茅棚里的游击队。正在茅棚休息的游击队张俊等4人,被自卫队的喊声惊醒,立即翻身而起,摆脱了自卫队的包围。自卫队没有看到游击队的影子,只搜到一个写有“毛承祀"字样的竹篮,于是就进村搜查。有人劝毛承祀赶快撒走,但毛承祀想到游击队的安全和自己的任务还没完成,毅然决定留下。自卫队抓不到游击队,只凭那个写有名字的竹篮子把毛承祀抓走.关进了国民党兴安看守所。

在狱中,毛承祀面对严刑拷打,没有透露半点中共游击队的情况。狱警最后竟使用了电刑。1949年5月,毛承祀在狱中牺牲。

——《兴安县志1991-2005》

张声洋(1931 ~ 1952年)

溶江镇五甲村人。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岁丧母,父亲张家顺以砍柴卖和给地主打短工的收人来养活全家4口人,生活贫困。1946~ 1947年,张声洋在家境贫困的条件下就读溶江中心小学。初小毕业后, 1948年国民党地方政府抓其哥张声超当壮丁,张声洋替哥哥当壮丁参加了国民党青年军。1949 年,张声洋随队伍起义,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后, 1950年美军侵朝战争爆发,张声洋踊跃报名参加抗美援朝,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五军四十四师一三〇团二营六连任通讯员。1952 年,在参加上甘岭战斗中机智灵活,作战英勇,连续苦战70多个昼夜没下火线。10 月的一天,为完成连首长交给的送信任务,在通过敌人封锁线时,中弹牺牲。

——《兴安县志1991-2005》

黄有贵(1937~ 1966年)

中共党员,初小文化,系溶江镇廖家村人,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1950年,黄有贵参加儿童团投人了清匪反霸和土改斗争。1955 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并荣立三等功。1958 年,转业到一家铝矿工作。1961 年,响应党的号召还乡参加农业生产。1963 年冬,在西边山修水库时,把自己的棉衣让给衣服单薄的人穿。在溶江铁路大桥守卫的寒夜里,把棉被让给没有铺盖的人盖,自己盖棉衣。1964年,村里接连2次失火,每次他都奋力参加抢救。黄有贵常为群众做好事却从不对人提起,村里人赞誉他是“活雷锋"。

1966年3月7日,黄有贵为生产队放牛,出村不远,两头水牛突然起疯乱跑,并一直朝铁路奔去。就在这时,一列旅客列车开了过来,黄有贵抄近路赶到铁道边,正面将牛截住,列车和耕牛都安全得救了,黄有贵却因被列车撞击,伤势过重而献出了生命。

1966年7月8日,中共兴安县四清工作团委员会作出开展向黄有贵学习的决定,并以四清字(66)第45号文件发到全县,号召全县人民向他学习。

——《兴安县志1991-2005》

张英(1914- 1984年)

原名黄文荃,化名莫高芳,溶江镇廖家村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4岁时丧母,后随父亲和继母迁居桂林。5岁进入小学读书。桂林高中(原为省立第二师范)毕业后,进北京私立朝阳学院读书。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回桂林。不久,就到雷平县(今大新县)县立师范讲习所任教。1934 年进人上海大学读书。

1936年12月参加革命,改名张英。1937 年2月,由共产党员陈家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八·一三”抗战爆发后,张英被选为上海“救亡协会"会员,并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学委”委员、学生协会党团书记。1938 年底,张英被江苏省委调到无锡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担任路东特委组织部长,并参加了突袭苏州浒墅关战斗。接着,随主力打到上海近郊,夜袭日军侵占的上海虹桥机场,打开了路东抗战局面。1940 年,路东特委改为东路特委,张英为书记。1941年1月,任新四军六师十八旅政治部主任。6月,带领少数部队到常熟组织反“清乡"斗争委员会,并担任书记。7月,十八旅奉命转移北渡长江,张英改任五十二团政治委员。1943 年2月,调任高邮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委。

在抗日战争期间,张英领导和参加的主要战斗有奔袭北赦、王营攻心、攻克永安、鱼鳝伏击、藏铁庄战斗.沙沟战役和三垛伏击战等。这些战斗共歼敌1800多人,其中击毙日伪军840人,俘日伪军965人,日军三本顾问、伪军少将团长马佑铭、中校副团长韩永恩都成了俘虏。

解放战争时期,张英参加的大小战斗共50余次。其中主要有胶东保卫战、胶济路中段春季攻势,解放兖州、济南和淮海战役,投入了歼灭黄伯韬、黄维兵团战斗,参加了解放上海、福州、厦门和漳州等市的战斗。

解放后,1950年3月调中央军委二部,旋人武官训练班学习。10月,调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士大使馆武官。1952 年,家乡大水灾,张英寄回1000多元(折新人民币),捐给村民和亲族修整房屋。1956 年回家乡住过几夜。那年因粮食紧张,亲属们要求张英出面解决困难。他一方面给县里反映了情况,另一方面教育亲属要体谅国家困难,艰苦度日,要跟党走,搞好生产自教。1960年9月 ,张英调总参情报部任副部长。1961 年8月30日授予少将军衔。1964年7月兼任南京外语学院院长,他强调学校要以教学为中心,大力提倡教书育人,积极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学院分给张英一套四室二厅的小洋房,他却住在一套简易的小平房里,与其他教职工一起到食堂吃-样的饭菜。1976 年5月,调总参情报部任顾问。1982 年8月离职休养。

1984年,因病治疗无效于6月14日在北京逝世。后追认为烈士。

——《兴安县志199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