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批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小镇 >> 自治区级 >> 第1批 >> 正文

永福县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08日 20:13    作者:   编辑:广西特色小镇  点击:

一、简介

永福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西南面。介于北纬24°37′48′′~25°26′39′′,东经109°36′50′′~110°14′19′′之间。永福县境东部和北部与临桂县交界,西部和柳州市融安县毗邻,南部接柳州市鹿寨县,东南部与阳朔县、荔浦县和柳州市鹿寨县为邻。县城设在永福镇。湘桂铁路、桂海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县城北距桂林市区(市人民政府)高速公路里程 50 千米,铁路里程(至桂林南站)46 千米,南至柳州市区 108 千米,至自治区首府 388 千米。县城北距桂林两江国际机场 32 千米,陆空交通便利。湘桂铁路、桂柳高速公路、永良二级公路、两江国际机场等现代化的交通大为缩短了永福与世界的距离。

——《永福县志1991-2005》

二、建置沿革

今永福县是1952 年 8 月,由原永福县、百寿县合并而成。两县合并后,仍称永福县。

原永福县,秦属桂林郡地。汉属荆州零陵郡始安县地。三国属吴国的荆州零陵郡始安、永丰两县地。吴甘露元年(265 年)属始安郡始安、永丰两县地。晋仍为始安、永丰两县地,属广州始安郡。南朝宋代为湘洲始安县地。南朝齐代为湘州始安郡始安县地。南朝梁陈代为桂州始安郡始安县地。隋为扬州始安郡始安县地。在始安县南面有永福山。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 年),以永福山命名永福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年),析始安县地永福乡,置永福县,这是永福县县域建县之始。当时永福县县治设于今广福乡龙溪村飞龙溪。唐高祖建县时,又以永福乡命名永福县。此时永福县属岭南道桂州。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岭南西道桂管桂州。此外,在唐初,分兴安县地置治定县、宣风县。唐贞观中叶宣风县并入治定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治定县更名理定县,县治在今鹿寨县黄冕乡理定。五代,永福县先属楚,后属南汉桂州。南汉永福县令刘䶮将县治迁至东河与西河交汇处洛清江口,治所在原桃城乡政府所在地。宋朝仍称永福县,属广南西路桂州。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升桂州为静江府,永福县、理定县同属静江府。元朝改静江府为静江路,永福县、理定县同属静江路。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 年),永福知县 康孝良将县治迁到凤巢山下今所。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 年)撤理定县,并入永福县,属广西布政使司桂平道桂林府。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 年),置永宁州,永福县属桂林府永宁州。清朝亦称永福县,属广西省桂平梧道桂林府。民国元年(1912 年),永福县属广西省桂林府。民国二年(1913 年)裁府设道,由道领县,永福县属广西省漓江道。民国三年(1914 年)漓江道易名桂林道,永福县属广西省桂林道。民国十二年(1923 年)析永福县的黄冕、鹿寨、寨沙 3 个区,合置榴江县。民国十五年(1926 年)废除道制,桂林道改名为行政督察区,永福县属广西省桂林行政督察区。民国十九年(1930 年),属广西省桂林民团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 年),永福县属广西省桂林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 年),永福县属广西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 年)三月,永福县属广西省政府直辖县。民国三十三年(1944 年)属广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区。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 月 23 日,永福县解放。1950年 2 月,永福县属广西省桂林专区。1952 年 8 月 5 日,将永福、百寿两县合并,沿用永福县名。县城驻地永福镇,县政府设在今凤城路 73 号。

原百寿县,秦属桂林郡地。秦末汉初为南越国属地。汉属荆州零陵郡始安县和交州郁林郡潭中县两县地。三国时属吴国的荆州零陵郡始安县和交州郁林郡潭中县两县地。吴甘露元年(265 年)属始安郡始安县和郁林郡潭中县两县地。晋武帝太康二年(281 年),析始安、潭中两县地,置常安县,这是百寿县域建县之始。县治在今鹿寨县中渡镇马鞍村境内,属广州始安郡。南朝宋代撤常安县,其地并入湘州始安县。梁代天监元年(502 年)改属桂州始安郡。南朝梁代大同八年(542 年),在原常安县地置梁化郡,属桂州,其后梁化郡改为梁化县,属桂州始安郡。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 年),改梁化县为纯化县,属扬州始安郡。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年),撤纯化县,其地并入始安县,仍属扬州始安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年),重析始安县地复置纯化县,属岭南道桂州。唐太宗贞观二年(628 年),纯化县治迁至今百寿镇三河村旧县屯。唐顺宗永贞元年(805 年)改纯化县为慕化县。唐昭宗乾宁二年(895 年)析慕化县地北部置古县,县治仍在今百寿镇三河村旧县屯原址;而慕化县南部仍称慕化县,县治南迁到今永安乡太和村。慕化县、古县均属桂州。五代,古县名称不变;慕化县于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 年)五月改名归化县。后唐同光元年(923 年)复名慕化县。古县、慕化县同属南汉桂州。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撤慕化县,其地并入古县,属广南西路桂州。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 年),升桂州为静江府,古县属广南西路静江府。元朝改静江府为静江路,古县属静江路。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 年),改古县为古田县,属桂平道桂林府。明成化十三年(1477 年)知县陈达将县治迁至今百寿东河西岸小盔山北麓,建城池。城池至成化十八年(1482 年)建成(从此州、县治一直设在永宁州城池里面)。明弘治五年(1492 年)古田县被壮民起义军占领,先后达 80 多年。至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 年),明王朝收复古田县,将其升为直隶永宁州,永远安宁之意,并辖永福、义宁两县,属广西布政使司桂平道桂林府。清仍称永宁州,属广西省桂平梧道桂林府。民国元年(1912 年),永宁州改为永宁县,属广西省桂林府。民国二年(1913 年)撤府设道,由道领县,永宁县属漓江道。民国三年(1914 年),永宁县改名古化县,属广西省桂林道。民国十五年(1926 年)桂林道改为行政督察区,古化县属桂林行政督察区。民国十九年(1930年),古化县属广西省桂林民团区。民国二十年(1931年)三月,以县城东里许百寿岩之“百寿”名之,古化县改为百寿县,属广西省桂林民团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 年)属广西省桂林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百寿县划归广西省柳州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 年),百寿县为广西省政府直辖县。民国三十三年(1944 年),属广西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 年 1 月 1 日至 9 月 30日止)六月,属广西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16日,百寿县解放。1950 年 2 月,百寿县划归广西省桂林专区。1952 年 8 月 5 日,百寿、永福两县合并称永福县,属广西省桂林专区。

1971 年,桂林专区改为桂林地区,永福县改隶桂林地区。

1998 年 11 月,桂林地区与桂林市合并以后,永福县属桂林市辖县。

2005 年,永福县城设在永福镇,县政府办公地址在县城凤城路 73 号。

——《永福县志1991-2005》

【永福县行政建置沿革表】

——《永福县志1991-2005》

三、行政区划

2005 年年底,全县辖 4 个镇、5 个乡,即永福镇、百寿镇、罗锦镇、苏桥镇和广福乡、堡里乡、龙江乡、三皇乡、永安乡。下辖 6 个社区和 93 个村,1871 个村(居)民小组(队)。

——《永福县志1991-2005》

四、城镇建设

1.永福县城乡建设遵循“规划先行”的原则,从 1983 年起开始编制县城总体规划。经过 3 次修改,至2003 年基本成形,并经县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实施。乡镇总体规划起步较晚,至 2005 年年底,仅苏桥镇和百寿镇建设总体规划基本完成。从 1999 年起至 2005 年,全县先后对创建文明卫生村和小康文明村的村屯进行规划建设。

1993 年 4 月,永福县开始对县城实施旧城改造,扩宽县城主要街道,规范建筑及进行立面改造等。同时加快县城市政建设,供水、排水、防洪堤工程、市政桥梁、路灯、广场、园林绿化、集贸市场等建设。

1991—2005 年,县城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得到加强。进入 21 世纪后,县城房地产业快速发展。至 2005年,永福县城建成居住小区 12 个,商业小区 3 个,城镇居民居住和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乡镇建设、新村建设有序推进。

2.乡镇总体规划永福县乡镇建设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起步较晚。2003 年全县开始启动乡镇建设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并重点对苏桥镇、百寿镇 2 个镇规划进行修编。至 2004 年年底,苏桥镇和百寿镇建设总体规划基本完成。截至 2005 年年底,罗锦镇、广福乡、堡里乡、龙江乡、三皇乡、永安乡 6 个乡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尚未修编。

3.村屯规划1999 年,永福县以创建小康文明村为主要内容,对每个乡镇创建小康文明村的村屯要求进行规划建设,由此启动村屯建设规划工作。截至 2005 年年底,村屯建设总体规划搞得比较好的有龙江乡龙山村社边屯和苏桥镇太平村大坪土屯等。与此同时,永福县还先后开展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广播电视”“农村电网改造”、人畜饮水工程等专项规划工作,促使村屯道路、房屋、卫生、供水、供电建设稳步发

五、所获荣誉

第二批广西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

桂林市永福县百寿镇江岩村穿岩屯

桂林市永福县三皇镇马安村拉寨屯

桂林市永福县罗锦镇下村村樟树头屯

桂林市永福县龙江乡双江村木桥头村

桂林市永福县苏桥镇盘洞村古民居

——广西地情网

广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桂林市永福县罗锦镇崇山村

——广西地情网

2014年度广西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架桥岭自然保护区、寿城自然保护区

——广西地情网

2014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宁州城城墙、百寿岩石刻

——广西地情网

六、旅游景区

金钟山景区

位于县内罗锦镇东南部,广西旅游线路——桂林阳朔公路中间段,距桂林市 40 千米,距永福县城 20 千米,距阳朔县城 65 千米,是集游览、观光、会务、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景区占地 2.50 平方千米,由桂林金钟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承揽开发,总投资 1.50 亿元。景区建设分两个阶段:一期开发项目有岩洞观光、天坑、人工湖中心服务区、天体浴场、跑马场、高尔夫练习场、长寿宫等;二期开发项目有洞穴演艺厅、世界建筑博览园等。2002—2005 年,景区一期项目工程全面建设。对外营业指日可待。景区景观类型齐全,有绵延数千米的“大草坪”,有四季常绿的楠竹,有秋红满天的枫树林,还有花香四溢的茶树林。良田阡陌,小径曲曲折折,村落星星点点,自然的田园风光,独具韵味。

景区最著名的景点是永福岩。岩洞穴全长2700 米,洞内面积近 4 万平方米,岩洞内步步皆景,景象变幻无穷,最为奇特的是,在一个洞内,可以观赏到四季不同的神奇景致。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岩溶地质研究所朱学稳教授考察该岩洞后称:“此岩洞是百里挑一的世界奇洞,完全可以开发成世界性的好游览点。

景区还有风光秀丽的天坑。是截至2005年大桂林旅游圈内发现、开发的唯一天坑。天坑与另一长约 600 米的溶洞相连,该溶洞内空旷高大,岩壁多为白色结晶体,或雪山或瀑布状,洞内有地下河,沿地下河行走数百米,即到达天坑底部。天坑实为山体坍塌所致。底部面积有 800~1000 平方米,坑口内收,直径30~40 米,坑深 30~40 米,坑口有藤蔓下垂,坑底有各色低矮植物,坑底侧边有一深潭。整个天坑及溶洞、地下河因可进入性差,人迹罕至,保存完好。在天坑自然景区,溶洞与河水形成了一套特殊的气流循环,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0 万多个。

百寿旅游景区

位于永福县百寿镇。主要景点有百寿岩、丹砂井、永宁州古城、千年重阳树、野生国珍海菜花等。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四零团”烈士陵园、穿岩、小山峡、特色田园风光、果海柑橘林、全国罗汉果集散市场等景观景点。百寿岩 又名夫子岩,在百寿镇东北半公里处的对河山脚。岩深 30 米,面积约 400 平方米,宽敞明亮。相传东晋时葛洪曾在岩中炼丹。岩前原有一井叫丹砂井,据说吃了该井水能长寿,《抱朴子》和《广舆记》均载:廖扶一族人饮丹砂井水皆活到了百岁。宋绍定二年(1229 年)县令史渭根据传说和有关记载,便在该岩顶石壁上镌刻了《百寿图》。全图主体是一繁体楷书大“寿”字,长 175 厘米,宽 148 厘米,笔力遒劲,雕刻精工。独具匠心的是在大“寿”字笔画中嵌入一百个小“寿”字,一字一体,无一雷同,从图腾文字直至行、篆、隶、真、草诸体皆备,每字旁均注明文体出处。传说《百寿图》可镇风浪,过去士大夫航海、宦游、行商,常将其拓品载于行箧,今人也视之为珍宝。岩壁还有赵孟頫书的“宁寿”、明代总兵俞大猷的《寿岩石壁题铭》和都御史张羽中的《平定古田大功碑》,以及其他题诗石刻 23 处。岩中石刻已于 1980 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岩后洞口在明万历年建望北亭,前岩口在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宁寿亭。原亭因年久失修,于 20 世纪 50 年代毁坏。1990 年,自治区文化厅拨款修复瞭望北亭,并筑了保护围墙。

丹砂井位于百寿岩前。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记载:“廖扶,家有丹砂井,寿一百五十八岁。”丹砂井由此蒙上神秘无比的面纱。葛洪历经千辛万苦,才找到丹砂井这个他梦想的炼丹之地。丹砂井水,属含硒、锂、偏硅酸、重碳酸钙型矿泉水,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史料记载,东晋葛洪曾在此汲丹砂井水炼丹,廖扶族人饮此泉水皆长寿,廖扶本人享寿 158岁。

重阳古树在百寿岩前的小村头,有一株重阳古树,又名水蚬木树,树高14.60 米,数干胸围 5.31 米,树的年龄已逾 900 年。经专家们反复考证得出的结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株重阳树。更为奇特的是,在这株古树身上约 5 米高的地方,寄生着一颗比水桶还粗的大榕树。榕树细腻光滑,与粗朴刚健的重阳树紧紧拥抱结成一体,成为一大奇观。

永宁州城在百寿圩北端。明清两朝为永宁州治所,民国是古化、百寿县治。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始为土城。成化十八年(1478 年)改建成石城,城垣内外壁用清一色大料石砌成,中间用泥沙填心,夯整牢固。开拱形城门 4 座,东曰“东兴”、南为“镇宁”、西名“安定”、北称“迎恩”。隆庆六年(1572 年)、万历三年(1575 年)、万历十四年(1586 年)、清康熙年间(1662—1722 年)多次增修。城墙周长 1277 米、高约6.33 米、厚 3.20 米,墙上建城垛 637 个、窝铺 12 间、兵马司 4 处。门楼 4 座,原城内建筑有知州署、学正署、训导署、守备署、千总署、书院、明伦堂、养济院、常平仓、文庙、武庙、昭忠祠、城隍庙等。墙上垛头窝铺等,于民国二十年(1931 年)被拆去建百寿民众教育馆,现存高度 3.70 米,周长 1277 米。城内建筑也因年久失修毁坏。1980 年列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拨款修复东门和南门门楼。如今城墙仍完整无损,是长江以南保存最完整的古石城之一。

山南悬崖墓葬在百寿镇山南村庵子山悬崖峭壁上的仙姑岩里,岩口离地面约60 米、洞宽 20 余平方米。正中央置放一座檀木棺,至今不朽。相传明万历年间(1573—1620 年),一个叫青莲的贫弱女子反抗黄姓恶霸逼婚而出家于庵子山修道,死后葬于该岩穴。该墓葬是研究中国西南地区悬崖墓葬的重要资料之一。1983 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百寿烈士陵园在百寿镇校场岭。1949 年冬至 1951 年 5 月,百寿县境土匪暴乱。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四零团奉命清剿,历经一年六个月的浴血奋战,消灭了全部土匪。一些官兵在战斗中光荣牺牲。1951年 5 月 30 日,百寿县人民政府把分散在县内各地的 81 位烈士遗骨迁至校场岭集中安葬,建成烈士陵园。陵园面积 5282 平方米,四周以青砖筑成围墙。烈士墓坐落于中央,纪念塔高高耸立于墓前。塔为五角形,正面刻“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四零团剿匪烈士纪念碑”,侧面刻师团首长、百寿县领导人及百寿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题词,塔座刻剿匪纪事及烈士英名。园内青松翠柏苍劲挺拔,绿草茵茵,洁净幽雅。每年清明时节,人们都前往瞻仰和祭扫。

穿岩在百寿镇江岩村。岩洞南北相通,长60 米,宽敞明亮,可容千余人。岩壁溜光,平如刀削;岩底石板铺平,古为桂林、云南、贵州的主要驿道,也是广西八府赴省城陆上交通的必由之路。南面岩壁有清州牧武越熊题刻的“灵岩一窍”和其他石刻多处,北面岩壁刻王天卿题的“洞天一色”,参将陈大器篆刻题诗一首。南岩口东侧曾修灵岩寺,西侧修文昌阁,民国初年已毁。岩北面有一石洞,四季有风吹出,冬暖夏凉。

九落岩在百寿镇西2 千米处,为石灰石暗河岩窟,洞深不可测,从岩口行进 1 千米多,为一大深潭,一向无人涉过。能游览地段,宽敞平坦,最狭处宽 5 米、高 4 米,最宽处为“一洞天”,宽约 20 米、高达 50 米。岩内石乳、石笋、石幔、石柱等,千姿百态,蔚为奇观,底部泉水斗折蛇行;汩汩有声,优美动听,游鱼随处可见。岩口于明朝时修建九落庙,1949 年年底已毁。

野生海菜花位于百寿镇下家村至白果村海菜花河。海菜花花瓣不大,洁白如雪,花心呈淡黄色,小巧精致。远望,一朵朵海菜花散落于平静的河面上,似满天繁星。海菜花属沉水植物,根在水里,可生长在4 米深的水中,对水体要求特别高,水体要清晰透明,无任何污染,才能生长。喜温暖,一般花期 5—10 月,但在温暖地区,全年可见开花。由于海菜花对水质污染很敏感,所以它是检测天然水源质量的试金石,凡是生长着海菜花的天然水域,其水质可以免检,但现在已属濒危植物。

堡里乡景区景点

板峡湖景区位于堡里乡,距永福县城26 千米。也称板峡水库景区,景区旅游规划面积 2570 公顷,由板峡湖、东定湖、寨志湖、腾龙湖四大湖区组成,四湖相连,各具特色。板峡湖库区设计总容量 8740 万立方米,水面面积 360 公顷。库内可供游人垂钓,有游艇供人游览。库区湖面宽阔曲幽,四面青山环抱,周围群峰叠起,山深林密,云雾萦绕,犹如瑶池仙境一般。其中,观日峰、拨云台、观音山、拉郎坡、猴岛点缀其间,还有浓郁壮乡瑶寨风情的东定瑶寨等人文景观,令人流连忘返。其独特的混凝双曲拱大坝,雄居于夜合山之间,高 60 米,为广西第一拱坝。坝顶建装饰花栏和两座观库凉亭,峻峭巍峨。湖水下泄时恰似水一瀑,犹如万马奔腾,壮丽无比。水库全长 7 千米有余,八庙陂一带水面宽达 2 千米,碧波荡漾,气势磅礴。黄元庙以南水域狭窄,两岸山峰雄峙高耸,林木葱郁,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整个湖区,夏季气温平均 28°C,凉风习习。身处湖区,炎热酷暑,一扫而空,实在是不可多得的避暑、休闲、登山、水上游乐的综合性旅游胜地。水库外建有招待所,供游人住宿,既舒适又方便。

板峡湖旅游永福县最早正式开展旅游业的是板峡水库的板峡湖旅游。1995 年 7 月 8 日,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永福县旅游公司(属县水利局下辖单位),负责板峡湖旅游营业。主要旅游内容有:观赏 60 米高的广西第一拱坝——板峡混凝土双曲拱坝;湖水下泄时恰似天水一瀑,气势磅礴,壮丽无比;乘船旅游和快艇游览板峡水库湖区;浸泡集几十种草药用铁锅熬水沉淀后盛在木桶内的瑶族药浴,客人可驱寒治感冒,治疗皮肤病;精细品尝拉郎坡油茶;上猴岛赏猴,现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进瑶族农家做客,品味瑶族风情;购置山区瑶民特产;入住集休闲、用餐、住宿、民族歌舞为一体的板峡湖宾馆。从 1995—1999 年,游客较多。其中,1996 年接待游客 1 万多人次,1997 年接待游客达到 10 万多人次。2000 年以后,游客逐渐减少。宋忠州防御史李珙墓 宋抗金英雄李珙,字温之,李珙墓位于堡里乡罗记村,建于南宋初年。原为青色料石围成,直径 9 米、高 2 米余,墓前有一对石人石马。1968 年,附近村民将石人石马和围墓料石打碎烧石灰。今在仅存一个直径 8 米、高 1.50 米的圆形土堆和一块墓碑。碑上刻“宋忠州防御史温之李公墓”。

——《永福县志1991-2005》

苏桥镇景点

狮子口湖景区位于县内苏桥镇大罗村,处丘陵山区地带,距桂林两江国际机场6 千米,距桂林市中心 26 千米,距永福县城 20 千米。总库容 774 万立方米,地下泉水补给丰富,湖水清澈,湖区周边亚热带树木繁茂,野生动物丰富。

波村汉墓群在苏桥镇波村西南的锣鼓坪,分布在约0.25 平方千米的山间。共 28 座汉墓,现可辨认的 12 座土堆墓,最大的墓高 4 米,直径约 20 米;最小的高 2 米,直径 10 米。曾被不法分子盗挖 3 座,后自治区考古队对被盗之墓进行清理,发现一批汉代陶器。1983 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登山在苏桥镇石门村境内,距村委会驻地3 千米。山上竹荣林茂,远望黛色苍苍,秀丽多姿。山上古迹有龙口庵和龙口井。龙口庵,在西南山腰,原由永福、临桂、义宁、永宁、龙胜、阳朔、融县七县民众集资修建,庙宇三进五座,规模宏大。龙口井在庵内大殿前,泉水清澈甜美,四季不涸不盈。20 世纪“文化大革命”期间,庵宇已毁,井尚存。1996 年,复建龙口庵。留下 30 余块修庵记事、题诗石碑。该山古今都是人们游览胜地。

古桂柳运河又名南陡河、桂柳古运河,开凿于唐长寿元年(692 年),全长 15 千米。主体工程相思埭在临桂县境。相思埭分相思水为二,一水东流上接漓江,一水西向下通洛清江支流大溪河,沟通漓江和柳江,为桂林至柳州水运要道。清雍正七年(1729 年)兴工疏浚,沿河建闸陡 24 座。乾隆二十年(1755 年)又在相思埭建二闸,船只便可常年通行。运河流经永福 6 千米,东起罗锦镇桐古街,西至苏桥镇太平村与大溪河汇合。现在陆路交通日益方便,运河年久失修,已不通航。

——《永福县志1991-2005》

西河流域景区景点

西河漂流永福西河发源于海拔千余米的龙江乡、百寿镇深山密林间,雨量充沛,江水清澈碧透,源头潺潺流水,出没于莽莽森林,淙淙清泉,川流于峭壁幽谷。主要景点有九滩瀑布、仙人桥等。西河流经岩溶地貌,绿水碧波,青山倒挂,陡滩急流,深潭高峡,胜似三峡之奇,顺流漂流,颇具诗情画意,令人流连忘返。西河在县境内长91.50 千米,全程漂流 50 千米,有“险滩急流鱼拍岸,平湖山静鸟谈天”之佳境,被誉为有桂林“山水之秀”、长江“三峡之险”的游览胜境。

百寿峡谷百寿峡谷位于县内百寿镇和龙江乡之间,共8 千米水路,有 12 个深潭、9 处滩、12 道湾、3大峭崖,不仅两岸景色秀丽,而且每潭、每滩、每湾,都流传着动人故事和美丽传说。

龙江森林公园龙江森林公园有森林面积2.57 万公顷,森林覆盖84.21%。植被丰富,林相整齐,是江河漂流、森林探险、野营狩猎等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

龙江社边风光位于县内龙江乡龙山村社边自然屯,距县城48 千米。2005 年首批获自治区农家乐旅游示范点称号。社边屯依山傍水,景色迷人,富浪漫色彩的吊桥连接两岸,农舍山庄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当地村风纯朴,村容整洁,果树飘香;景区设有会议厅、餐厅、歌舞厅、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医疗卫生室等设施;游客可漂流、可沿河冲浪、水上游乐、岸边垂钓、下地采果、登山观景、会议休闲,同时可观赏正宗的罗汉果及香菇种植与加工过程,品尝到纯绿色的山珍佳肴及品味极鲜的龙江河鱼。

——《永福县志1991-2005》

七、文化旅游

永福县是宋代文状元王世则和武状元李珙的故里。据现有资料考证,一个县在同一历史朝代既出文状元又出武状元是独一无二的。

永福县是中国民间戏剧——彩调的发祥地。2002 年被命名为广西民间艺术(彩调)之乡。2005 年永福彩调被列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唱彩调、看彩调、品彩调成为永福人民休闲养生的乐趣之一。

永福县境内留存着许多长寿吉祥宝物。如百寿图、丹砂井、重阳树、大“福”石刻、永宁州古城、山南悬棺葬墓、宋代窑田岭遗址等。

——《永福县志1991-2005》

八、当地特产

罗汉果属葫芦科罗汉果属,为多年生藤本攀援植物。据科学化验,罗汉果果实含有丰富的葡萄糖、果糖和有益人体健康长寿的多种营养成分,并富含一种名贵的稀有物质——甜甙,其甜度是蔗糖的三百多倍。罗汉果既是一种名贵药材,性凉味甘,具有清肺润肠等功能,主治百日咳、痰火咳嗽、矽肺病、血燥便秘等症;对于治疗急性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急性胃炎都有很好的疗效;用它的根捣碎,敷于患处,可以治顽癣、痈肿、疮疝等;果毛可作刀枪伤药;提取物甜甙可辅助治疗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多种顽症。罗汉果又是一种极好的清凉饮料,用罗汉果少许,冲入开水浸泡,既可提神生津,又可预防呼吸道感染,常年饮用,能延年益寿。罗汉果还可用于烹调、糕点制作等。罗汉果被人们誉之为“长寿果”和“东方神果”。

永福县是人工栽培罗汉果的发源地和主产区,1983年罗汉果及罗汉果制品于获国家外经部颁发的“荣誉产品证书”,1989年被国家列为全国罗汉果生产出口基地县,1995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罗汉果之乡”,2001年在北京国际博览会上获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2004年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确认为原产地域产品,2005年获广西无公害生产产地认定,2006年获国家农业部无公害生产产品认证。罗汉果及罗汉果系列制品远销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港澳地区。

——广西桂林市永福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永福香米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向商品化发展的。经过三十年的培育,涌现了“永福香”系列全区知名品牌大米产品。永福县是广西有名的优质大米生产基地,2012年优质谷总产量10.5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70%,畅销广东市场,产品供不应求。企业参与开发程度大,共有永福福寿米业、永福绿禾米业、永福银禾米业对全县优质米进行商品开发。永福县农业技术部门针对当前农家肥缺乏的现状,结合国家农业项目,大力推广稻草还田和冬季播种紫云英,提高稻田土壤有机质,确保永福香米特色产地;成功开发的富硒大米产品具防癌抗癌、养生美容功效,推向市场后反响强烈。

——广西桂林市永福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永福县西红柿获农业部农产品无公害认证,是农业部批准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三皇乡西红柿生产基地被评为桂林市“十佳农业生产基地”;全县种植面积约2.5万亩,国庆节开始上市,品质好,市场知名度高;严格执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不间断进行产地农残流动监测,以消费者健康权益至上;特别是推行避雨栽培技术以来,减少农药使用28%以上,减少肥料使用20%以上,延长采收期至翌年清明节,丰富了市场供应;永福县政府部署再生栽培技术和富硒开发试验,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

——广西桂林市永福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岩洞食用菌是永福县利用大型岩洞近期成功开发的食用菌贵族,生产原料、水源、空气等生产环境条件纯净无污染;严格执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和,采用真空灭菌包装;产品具鲜、脆特点,富含氨基酸等多种人体必需营养元素;市场畅销,售价在同类产品价格一倍以上。

——广西桂林市永福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九、民俗建筑

崇山古民居位于罗锦镇北部,距离永福县城20 千米。相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已有 300 多年历史。包括李氏一门旧居、李氏家族祠堂以及其他古民居。

李氏一门旧居由六家大院并排组成,排列整齐,规模宏大,每个大院之间建有侧门和巷道相通,地面用青石板铺设。旧居为小青瓦盖面,硬山顶式砖木结构二层建筑,外墙均用青砖砌筑,墙基部分用料石砌筑,防火山墙为骑马头墙。每家大院均为四进三开间,大门位于房子正前方,大门内有天井,四周有院墙。每进之间也有天井,天井两侧开有侧门,既可方便进出,又加强了6 个大院之间的联系。房屋正中为堂房,两侧为厢房,内部结构较为简单,仅用砖墙或木板屏风分隔,屏风有的已经损坏,偶见有雕花、刻画等艺术装饰。

李氏宗族祠堂相传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三进三间砖木结构建筑,大门为拱形,高约六米,门内有天井,四周砌筑围墙,二进中间有天井,两边为厢房,后厅保存较为完好。前后厅及厢房的檐廊均用各石铺设。其他古民居尚有20 多座,只是规模小一些。

兰麻古道在广福乡兰麻村的兰麻山,约修于唐初,为永福县至理定县(今属鹿寨县)和柳州的官道。现存30 米长卵石铺成的梯级古道,每级长 5 米,宽 3 米。最低一级道旁石壁上刻着“太平岭”三字,相传为杨八姐南征侬智高经此地时在马背上用枪(矛)刻成。

——《永福县志1991-2005》

十、生活习俗

永福农村建新房砌大门时,一般要选定吉日,并在大门的横眉上贴上一张红纸,以示新门户已立,平安吉利,红红火火之意,称安门。农村逢建新房(平房)一般举行上梁仪式。“上梁”,是整个建房造屋过程中最隆重的仪式。上梁的时辰一般在午时,上梁时辰一到,木工师傅就开始主持和指挥升梁了。升梁时燃放鞭炮,掌声、欢呼声不断响起,喜气洋洋。升梁后,由木工师傅穿上新布鞋去安梁、踩梁和坐梁,主家和众人抛宝梁粑、硬币和糖果。观者欢乐争抢,热闹非凡。接下来,主家办宴席招待木工师傅、帮忙的人和亲朋好友。即吃“上梁酒”。此俗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房屋,因以混凝土结构替代了砖瓦结构的缘故逐渐减少。

十一、名人传记、故事传说

漆道澂(1891—1949 年)

男,字渔波,永福县(原百寿县)百寿镇新隆黄源新村人,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 年)农历二月二十日酉时。

时值清廷腐败,外侮频仍,国势衰危,民不聊生,有被列强瓜分之虞。漆道澂有感于此,立志救国救民,毅然投笔从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考入广西陆军学堂,与李宗仁同窗共砚。毕业后,开始军旅生涯,先后任排长、连长等职。

民国元年(1912 年),漆道澂进入桂系军阀陆荣廷创办的广西陆军速成学校学习(学校监督林秉彝)。民国十一年至十三年(1922—1924 年),漆道澂在李宗仁创办的广西玉林第五独立旅干部所任军事教官。在李宗仁、白崇禧领导下,先后参与了平定盘踞广西之旧桂系军阀陆荣廷、谭皓明、沈鸿英等战斗。战斗中漆道澂身先士卒,屡着功绩。民国十五年(1926 年),北伐战争中,广西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民国十九年(1930 年),漆道澂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十师二十九团团长。

民国二十年(1931 年),“九一八”事变,日军入侵中国。为抗日救国,广西积极组训民兵。漆道澂调升为玉林、桂平等民团指挥官,兼团管区司令。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战军兴,国难当前,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七军奉命北上抗日。漆道澂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一七三师五一九旅少将旅长,先后参加淞沪会战。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漆道澂率领五一九旅参加了徐蚌诸战役及台儿庄战役,在安徽宿蚌地区阻击日军获胜,粉碎了日军南北夹攻台儿庄的迷梦。是年漆道澂因功升任一七一师中将师长。民国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1938—1940 年)。漆道澂转战于豫、鄂、皖之间,兼任皖东党、政、军统一指挥官及行政督察专员,继续对日作战,奔驰于安徽巢湖流域及大别山麓,经历战斗数十仗,屡立战功。民国三十年(1941 年秋),漆道澂升任第七军中将副军长兼一七一师师长。时值豫、鄂、皖边区游击总部成立(司令部设在安徽省全椒县古河镇),漆道澂兼任边区游击总指挥部司令,掌管该区军、政大权,坐镇全局,防御日本侵略军,并组训游击队,潜入京沪,袭击敌后,派遣特工,策反伪军,使敌伪日夜不宁,疲于奔命,亦使皖东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民国三十四年(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漆道澂因积劳成疾,辞弃军、政要职,赴沪治病,但未获愈,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 年)春返回桂林疗养。后应广西省主席黄旭初之邀,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 年)秋出任广西省玉林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颇有政声。

1949 年 8 月,漆道澂病情急剧恶化,遂离任前往香港,入住香港养和医院。但因肝硬化症,病入膏肓,医治无效。于 1949 年 9 月 25 日子时病逝。9 月 27 日,遗骨在香港薄扶林道火葬场焚化。10 月,将骨灰空运回桂林,葬于柘木镇李家村。后因修建桂林飞机场,迁葬于桂林步兵学校之麓。

——《永福县志1991-2005》

莫忠(1911—1968 年)

男,永福县永福镇(原桃城乡)塘堡村洪山堡屯人。其是父亲死后不久出生,乳名孝生,其母秦氏是塘外洲下塘人。莫忠幼时聪明,4 岁始读私塾,7 岁入永福小学,小学毕业考入永福初级中学,然后入桂林高级中学,后转学至梧州读书,高中毕业后考入广西大学。西大毕业后,又入国立南京大学深造。莫忠从南京大学毕业,开始走入仕途。首先在四川省任秘书,后来回广西省报考县长。当时有4000 余人参加考县长,莫忠考取第一名,他第一任在荔浦任县长,当了多年时间。

日寇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 年)入侵广西,荔浦沦陷,莫忠携县政府工作人员逃至红头乡山区。日寇失败投降后,莫忠仍然继续任荔浦县长。后调至平乐县任县长,继而调至广西省政府财政厅任督导主任,适逢财政厅厅长王逊志因病赴广州治疗,莫忠代理财政厅厅长职约 3 年。此后,莫忠调至榴江县当县长,至 1949 年调回永福县任县长。莫忠在永福县任县长期间,已是广西解放的前夕,永福游击队和中共地下组织活动比较活跃。当时广西省政府开列游击队、中共地下组织主要成员 40 多人名单,命令永福县长莫忠进行拘留逮捕,意取一网打尽。但莫忠胸有成竹,没有逮捕中共地下组织和游击队的成员,反而巧妙地掩护中共地下党、游击队及民主进步人士汤松年等。临近永福县解放时,桂北军政区司令周祖晃十分反动,有一次听到周祖晃要到永福检查工作,莫忠就把周祖晃要到永福的消息悄悄转达给游击队,掩护汤松年等进步人士和地下党、游击队员脱离危险。永福解放初,开展清匪反霸,莫忠亲自送劝降书到堡里崇化山区规劝匪首莫敌向人民解放军投诚。1950 年,解放军的领导机关送莫忠去临桂县会仙镇参加高级知识分子学习班。数月后,莫忠回到洪山堡老家居住。

1953 年,调莫忠去桂林图书馆工作,是年又调莫忠去湖南省湘潭县参加高级知识分子培训班,莫忠考试成绩优良。1954 年,莫忠被调去陕西省西安大学任俄语系副教授。

1968 年,“文化大革命”内乱时期,西安大学有 2 名学生把莫忠押解回永福原籍。不久莫忠被人杀害。此时,西安大学尚不知莫忠的死讯。1968 年,西安大学成立革命委员会后,学校复课,四处查问莫忠的下落,才了解到莫忠于“文化大革命”中被人遣送回原籍,于是急派 2 名干部到永福县调查,方知莫忠死讯。

——《永福县志1991-2005》

韦永成(1906—1997 年)

男,永福县苏桥镇太平村人。民国时新桂系少壮派首领、白崇禧的外甥李宗义(李宗仁弟)的妻弟。

民国十五年(1926 年),广西军阀李宗仁资助韦永成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因此结识蒋经国,二人交往甚密。民国十九年(1930 年)韦永成离俄回国,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南宁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党广西省党部书记等职,并创办桂林乐群社。民国二十三年(1934 年)夏,韦永成奉派到德国留学,两年后奉李、白之召回国,先后出任广西靖绥公署政治部副主任、第五路军总政训处主任、广西日报社社长、前线出版社社长、广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桂林乐群社社长等职。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两广事变”前,韦永成便成了李宗仁、白崇禧身边的红人。徐州、台儿庄战役开战前夕,韦永成受命于危难之际,到国民革命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担任中将政治部主任,还兼第十一、二十一两个集团军的政冶部主任,负责对全战区军官的政治教育、培训军事干部和政治干部。

民国二十八年(1939 年)10 月,安徽省主席、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兼大别山游击军总司令廖磊突发脑溢血去世。李宗仁、白崇禧对继任的安徽省主席李品仙的为人不放心,决定派韦永成到李品仙身边去工作。这样,韦永成便当上安徽省民政厅长。作为新桂系少壮派首领,作为李、白派到李品仙身边的“钉子”,韦永成主动出击,大胆参与第五战区及安徽省政府的重要决策。在人事方面,韦永成在安徽掌握了决定权。韦永成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次年又当选为立法委员。因留苏时与蒋经国的交情,韦永成结识了蒋的堂妹蒋华秀,并于民国三十年(1941 年)与蒋华秀完婚,成为了蒋介石的侄女婿。

民国三十四年(1945 年),抗战胜利后,韦永成不再任安徽省民政厅长,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民国三十五年(1946 年),专任立法委员。1949 年随蒋介石撤退到台湾。赴台后的韦永成失意于政坛,蒋氏父子不再对他委以重任。韦永成与告老闲居的李品仙一同在台北组织了“广西同乡会”,并捐资建立“韦氏兄弟奖学金”。1997 年 2 月 4 日,病逝于美国洛杉矶客居寓所。

韦瑞霖(1912—1998 年)

男,壮族,字焕熙,永福县苏桥镇上石门村人。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自幼好书法、诗画。

民国十九年(1930 年),韦瑞霖毕业于桂林师范,后进入广西行政研究院学习。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参加反蒋的“六一运动”(史称“两广事变”)。抗战初期,曾任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政治指导员、抗日宣传队长。民国二十九年(1940 年)在桂林考取候用县长第一名,却志愿到广西抗战前线、最小的县份——宁明县任县长。在宁明县组织抗日,颇见成效。后又曾调昭平、平乐、柳江等县任县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韦瑞霖得到重庆国民政府通令嘉奖。1949 年 8 月,韦瑞霖升任桂林市市长。桂林市解放后,1949年12月率部接受解放军和平改编。1952年当选为广西省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3年至逝世前,先后任广西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广西省救济分会副秘书长,第一、二、三、四、五届广西政协常委兼专任副秘书长;第五、六届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常委;第六、七届广西政协副主席;民革广西壮族自治区委会主委、名誉主委、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等职。并与黄启汉一同在南宁创办了邕江大学,先后任副董事长、董事长。

韦瑞霖在书法、国画、诗词方面的造诣颇深。字采欧、颜、柳体之长,自成一体;国画以松、竹、梅见长;追求清逸、隽永、求真、尚美的诗品和人格。诗、书、画相渗相融。作品多次在海外参展,屡获殊荣。1991年 10 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举办了韦瑞霖个人诗词书画展。1995 年,作品被载入中国《百名反法西斯老战士书画集》,是广西当代壮族文人的代表性人物。其先后担任过广西书画篆刻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广西历史学会副会长,广西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山书画印社社长,广西政协文史资料主编。曾编纂出版过《新桂系纪实》(上、中、下册)、《赤子吟》《实用诗韵》《韦瑞霖诗书画选集》等书籍。1998 年病逝于南宁。

徐平民(1911—1999年)

男,字九经,号世泽,别号哀鸿,永福县永福镇人。永福县第一、二届政协委员。自幼酷爱书画,喜画花鸟、奔马、人物、山水。曾获徐悲鸿、马万里等名家教诲,并与徐悲鸿结为族契,交往甚密。

徐平民长于山水画,尤喜作江南山水,其画布局严谨有致,意境深邃,有可赏、可游、可居之妙。犹善画梅,法宗传统而独辟蹊径,梅干多坚瘦古朴,梅枝蜿蜒回环,画花时其姿态多向外倾露蕊,穷其内在。这种画法不仅能将梅花的聚散、正斜、开合、藏露、盛衰等自然生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还能令画面增添无穷奇妙及无限乐趣。

抗战时期,身为国民党军统上校的徐平民,出于民族大义,在重庆掩护了一批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师生安全撤离重庆。民国三十六年(1947 年)冬在南京举办个人画展,徐悲鸿亲自出席主持,并赐其别号“哀鸿”,深得古城各界人士赞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 年夏,得友人之助,在柳州举办第二次个人画展。1982 年,71 岁高龄的徐平民从宜山师专退休后回永福县城居住,他年年开办书画培训班,义务教授青少年习画,名下弟子数百人。同时坚持书画创作。1990 至 1996 年连续入选日本国际扇面展,并编入作品集。1991 年被评为第三届全国健康老人。1993 年《中国书画报》对其人其画作了专题报道,作品多次参展。1996 年在“桂陵杯”国际美术书法作品大赛中获老年组一等奖。其艺术传略入编《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徐平民曾任中国老年书法研究会会员、广西老年书法研究会理事、桂林地区老年书法研究会顾问、永福县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东方美术研究院客座教授等职。1999 年病逝。

于寓真(1926—2003 年)

男,永福县堡里乡人、书法家、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学时代的于寓真,品学兼优,很早便追随柳亚子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并因书画出众,深得何香凝、梁漱溟、叶圣陶、徐悲鸿、朱荫龙等前辈器重。抗战胜利后,由于参与领导桂林市的学生运动,被国民党政府通缉而奔赴解放区。北京解放后,于寓真回到柳亚子身边,成为亚老的忘年之交,也因此得以领略历代书画珍品、遍访名家,为其博采众长,创立个人的书画风格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于寓真经历了近 30 年的政治磨难。在艰难的环境里,其仍然矢志书翰,以手指为笔,以腿腹为纸,以练字解疲乏,以习书抗屈辱,练就一笔“苍劲有力,潇洒流畅”(柳亚子语)的好字。20 世纪 80 年代,于寓真在政治上平反后,复出书坛,焕发出更大的创作激情。晚年的书法得颜真卿之深厚、赵佶之挺秀;草书步怀素,追孙过庭,挺拔刚劲,取得了更高的成就。后任天津市文史馆馆员、柳亚子诗书画院院长。先后在天津、北京、秦皇岛等地举办过个人书法作品展,均获成功。2003 年病逝。

民间传说

南宋古县知县史渭书写“百寿图”传说永福县百寿岩的得名是因为夫子岩的穹壁上刻着一个大大的寿字。该寿字是南宋绍定己丑(1229 年)年的古县知县史渭所书,请静江(桂林)名匠王鼋镌刻。至于该寿字的来历,传说颇多,大致有以下几个版本:其一,知县史渭来此上任,见到当地人多长寿,百岁以上寿星也很常见,深感惊讶。尤其是活到 158 岁高龄的廖扶,最后成仙,驾云而去的传说,知县史渭深为这一方神奇的福山寿水而骄傲,不禁感慨造化之神奇。于是欣然挥毫,写下一个巨大的寿字。然后遍览经籍,广征博引,历时一年制成“百寿图”,延请名匠刻于石壁,流传至今。其二,传说史渭到任伊始,就碰到了一件数十年官不能断的田水诉讼案。史渭亲自下到村中,找老者了解原委。在村头遇见一位年约五旬的老者,当问及田水灌溉事的时候,老者说:“小民不知,请问家父”。史渭就去见他的父亲,是一位年约八旬的老者,当问及田水涉讼之事时,答曰:“小民不甚知之,请问家父”。史渭忙请他的父亲,来者是一位皓首银发年逾期颐的老翁,仍说:“此事需问家父方知”。史渭大惊,忙登门敦请。进至三重草堂,看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翁正端坐于堂前,年纪 140 多岁了。史渭访得原因,判清此案,民心悦服,安居乐业。后来,史渭再次访问该村,了解到许多人家都有百岁老人,并且劳作如常。史渭深为感慨,在夫子岩内聚集地方老者,探究长寿秘诀,共商造福地方之举。为纪念此事,请来匠人,刻制了“百寿图”。其三,史渭刚来古县做知县时,因当地灾祸频仍,地方不宁,深为苦恼。有一夜,忽做一奇梦,梦见一群白发老翁向他哭诉,说他们是地方上一百位百岁老人,因为前任县令高登(《永宁州志》记载,高登实是一个好官,颇有民望,后入名宦祠)挖断了当地的丹砂井千年灵根——两只千年何首乌,造成了连年灾荒,地方不宁。现在特来请新任知县扶正灵根,安抚地方,造福乡民。并说愿作“百寿图”一幅,请知县大人镌刻于丹砂井侧,可保地方平安。史渭醒来之后,觉得此事非同小可,便差人四处寻访,果然访得一百位百岁老人,每位老人各出一寿字,百字百体。史渭赶忙请人镌刻于丹砂井侧的夫子岩内,这就是“百寿图”的由来。说也奇怪,自从“百寿图”刻成,便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

瓜籽三洒分瑶汉“瓜籽三洒分瑶汉”由堡里乡的瑶族老人赵进财口述,对汉、瑶、壮三族的起源做了非常神奇的解释。

故事大意是说天下本来为一姓,后来在金星女元年四月八日起,天下洪水泛滥,一直持续了七天七夜,洪水滔天,一直上涨至天门,一个仙人见了,知道天下要改朝换代,于是下到凡间,放干人间的洪水,然后回天庭报告,玉皇大帝便命他到人间视察情况。他拿着一根一丈二长的铁拐棍走了很多年月,经过了无数国家,到处人迹湮灭,最后到达中国,刚好看见伏羲两兄妹,天下只剩下他们两人。仙人便让他们成亲,以延续人类,但他们不肯,仙人强求,两兄妹便提出两个要求,只有达到要求才肯成亲。两个要求分别是兄妹隔海香,香烟结绞和兄妹各自上一座高山,丢下石磨面和石磨底,两底相合,这样他们才能结婚。最后他们的要求都达到了,两兄妹默默无言地拜堂成亲。

婚后不久,妹妹怀孕,但直到第三年,才生出一个无头无脑的冬瓜,玉帝派出金童玉女来开刀,但还是没有见到人,只有一个冬瓜和冬瓜籽。跟随而来的仙人将这些冬瓜籽分别洒到了山上,变成了壮家;洒到了大地,就便成了百姓(汉);剩下的洒到了坎底,就成了长毛瑶、铲子瑶、茶山瑶等。最后形成三十六苗瑶,七十二侗壮,瑶汉结合,人类又重新繁衍起来,人世间也重新昌盛。

“李珙的传奇”三则 抗金英雄李珙的传说在永福县城、堡里、桃城、广福、罗锦一带家喻户晓,其传说颇多。李珙壮烈殉国后,堡里街及合顺、罗田一带的庙宇中,都有他的塑像,尤以堡里街庙中的塑像为最大,人称李王。他的传说极富神奇色彩。

一则“立板为树”。相传李珙的父亲病死在路上,李珙从别处扛来四块楠木准备做棺材安葬父亲,但抬头一看,蚂蚁搬泥土帮他把父亲安葬好了,于是李珙跪拜了几次,扔下楠木便离开了。但那四块楠木竖立了起来,眨眼间便长成了四棵大楠木树。

二则“坐骑纸马”。相传李珙十一二岁时,搬到堡里街附近居住,哥嫂资助他去永福上学,永福至堡里有四十多里,李珙每天早晚回家吃饭,从不耽误上学。但他每天都很早回家,家里人怀疑他没去上学,但又确实有人看到他在永福,嫂子感到奇怪,便偷偷观察,才发现李珙每天上学时,便悄悄在门口墙洞中取出一个纸马,一吹口哨,纸马便立刻变成一匹真正的大白马,李珙便骑上白马去上学,回到家,又将纸马放进墙洞。

三则“卧身断河”的故事也是相当奇异。相传李珙与伙伴去水门滩抓鱼,但水门滩是一条大河,河水又宽又急,难以抓到鱼,李珙便让伙伴们到滩尾等待,他自己走到滩头,横身躺下,江水即断,滩尾水浅鱼跳,伙伴们高兴的抓到了很多鱼。这些传奇性颇浓的故事,是对李珙事迹进行的神化,认为李珙从小就非同平凡,这些故事与民间流传的关于一些皇帝的神奇传说如出一辙,永福人民正是热爱着生长于此的英雄,所以不惜对其事迹进行了一再的夸张与虚构。

永福县内丹砂井因葛洪和廖扶而著名,它早已作为确有之物而记录在《抱朴子》中,但有关它的传说在永福百寿镇流传不绝。传说在清朝之时,永宁州的一个县官听说了廖扶与丹砂井的故事,就想去查实一番。就在他准备前去的这段时间里,不知从何处来了一男一女两个小童,经常与县官的小儿子玩耍,县官感到好奇,就去询问小童来自何处,答曰来自廖家村,又问父母姓名,小童避而不答。县官更加好奇,派人暗中查访,结果村中并无此人。县官便暗中跟踪小童,小童在丹砂井附近消失不见。县官断定丹砂井里定有蹊跷,便派人将井水戽干,在井底发现一对何首乌。县官起了贪心,命厨师将这对何首乌蒸熟给他吃,厨师为尝尝味道,喝了几口汤,竟飘飘忽忽上天成了仙。县官不见了厨师,赶忙吃了何首乌肉,结果全身化为一摊烂肉。

“飞鹅庙”的传说永福县广福乡原名为鸡石湾,为什么后来被称为广福呢,这跟飞鹅庙有关。“飞鹅庙”的传说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故事说的是清朝乾隆年间,在七星岭上住着一位叫范连权的有钱人,他有钱十万,于是被封为“员外”。他喜好求神,经常杀鸡宰鸭祭祀神灵,有一次祭祀的时候,有一只煮熟的鹅突然变活,腾空而去,范连权连忙派人跟随而去。这只煮熟的鹅一直飞到了螺山山顶,跟随的人上山一看,鹅早已不见,只剩下一堆鹅毛。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瑞气呈祥,便在螺山山顶新建了一坐庙宇,借飞鹅之事而命名为“飞鹅庙”。飞鹅庙的故事越传越远,许多人就认为天上真的存在一个广施恩泽的广福王,并且在鸡石湾显灵了。于是,人们就塑了一个“广福灵王”的神像,作为飞鹅庙的神主,对他顶礼膜拜。后来,人们认为这个庙,山高路远,求神与出游都颇为不便,于是筹款在玉屏对面,即飞鹅落脚的地方,重新兴建了一个宏伟的大庙,庙门横批为“飞鹅庙”三个字。直到民国年间,仍没有广福这个名称,但因为有了飞鹅庙和广福灵王,群众便渐渐地称这里为广福,从此鸡石湾便换名为广福。

十二、民俗文化

永福县有着悠久的福寿文化渊源。今日的永福县,原分属于永福、百寿两县。历史上,永福县是中国福文化集中展现的一块宝地,而百寿县则是中国寿文化展现最典型的吉地。提到永福的福寿文化,首先进入人们眼中的就是县城凤山顶上的“福”字大石刻和百寿岩中的“百寿图”石刻。这是永福县福寿文化的标志。

凤山“福”字大石刻,源于北宋武状元李珙(永福籍)“掌书福字”的故事。在百寿镇的寿字岩中,有宋代留下的石刻巨制“百寿图”。岩洞不大,在岩顶西侧,有一个阳刻的大寿字,字高 177 厘米,宽 148 厘米。在大寿字的笔画里,又阴刻嵌入了一百个小寿字,百字百样,珠玑纷呈。每一个小寿字都刻有铭章,注明文体或出处。大小寿字阴阳合璧,浑然一体,有如天造地设一般,奇妙无穷。世人谓之“百寿图”。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它就成为中国寿文化的一件瑰宝。《中国一绝》百集电视系列片将其摄入其中。《中国名胜辞典》亦将其录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永福县业余彩调队、龙狮队等文艺团体普遍兴起。城乡居民婚嫁、乔迁、贺寿等喜庆场合,常有邀请彩调队、龙狮队表演助兴。从 1991—2005 年,共演出 2500 多场,观众达 8.75 万多人。

山歌会,也是永福县常见的一种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在每年的“金色之秋”活动期间,以及平时县城凤城路林荫道上经常有山歌会。2000—2005 年,永福县每年都选派歌师、歌手参加桂林市“漓江之声”山歌擂台赛,并多次获奖。

福寿文化艺术逐步走向繁荣。1991—2005 年,永福县文工团作为专业文艺演出团体,每年以歌舞、彩调、桂剧等形式活跃在全县城乡,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城乡新人、新事、新风貌等,并辅导群众开展业余文化活动。每年演出达 100 场左右。永福县文化馆每年都举办创作培训班 1~2 期,培养了众多业余作者。15 年间,永福县业余作者在地市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诗词 118 篇、小说故事 15 篇、散文 19 篇;在地市级以上公开报刊和赛事中发表美术、书法作品 200 余件。广播、电视、电影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永福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