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县境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南缘,北纬24毅18忆至24毅46忆、东经110毅06忆至110毅41忆,居北回归线北侧。2005年县城东至东昌镇分水坳23.4公里,与平乐县交界;西至修仁镇八里塘23.1公里,与金秀瑶族自治县交界;南到杜莫镇田屋村23.1公里,与蒙山县交界;北至马岭镇界牌22.7公里,与阳朔县交界。全县土地总面积1758.62平方公里,东西最大横距5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2.1公里。县人民政府驻荔城镇,北距桂林市区105公里,东南距梧州市区234公里,东至贺州市区160公里,西至柳州市区141公里。东连平乐县,西接鹿寨县,南与蒙山、金秀、昭平3个县(自治县)交界,北与永福、阳朔县毗邻。全县县界7条,共337.84公里,其中与桂林市内平乐、阳朔、永福的县界3条共145公里;与毗邻地市的金秀、鹿寨、蒙山、昭平等县(自治县)的县界4条共192.84公里。
——《荔浦县志1991-2005》
二、历史沿革
秦朝时今县境属桂林郡地。
汉初,今县境属南越国。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荔浦县,隶属苍梧郡。县治在今荔浦县县城西约15公里的青山镇荔水北荔江坪附近。因江边盛长荔草,似蒲而小,蔚然成片,气味芳香,故名荔蒲县,后讹为荔浦县至今。关于荔浦县名称来源另一说,因荔水而名,因《说文》中有“浦,濒也。”《玉篇.水源枝》注:“江海边曰浦”《风土记》注:“大水有小口,别通曰浦。”由此观之,则荔浦之名,因建县之初县治位于荔水之滨,荔水有小口曰浦取义。置县初,荔浦县辖及今荔浦、平乐、蒙山、永福、金秀等县(自治县)部分地域。
三国时属吴。甘露元年(265年),析荔浦县地分置荔浦、平乐(辖及今平乐县、恭城瑶族自治县部分地域)、永丰、建陵4个县。荔浦、永丰县属始安郡,建陵县属苍梧郡。荔浦县辖及今荔浦、蒙山等县部分地域;永丰县治在今荔浦县西北,辖及今荔浦、永福部分县地;建陵县县治在今荔浦县修仁镇西部横水村老县屯马浪坪,辖及今荔浦、鹿寨、金秀等部分县(自治县)地。
晋时,荔浦、永丰县属始安郡,建陵县属苍梧郡。
南北朝时期,宋泰始年间(465至471年)改始安郡为始建国,荔浦、永丰、建陵县属始建国。南朝宋末废建陵县。齐建武二年(495年)改始建国为始安郡,荔浦、永丰县属始安郡。齐复置建陵县为建陵左县,梁复改为建陵县,隶梁化郡。
隋开皇十年(590年),荔浦县地分置隋化县(今蒙山县地)。同年,废永丰县入阳朔县。隋末,荔浦、建陵县属始安郡。荔浦县辖及今荔浦县部分县地,建陵县辖及今荔浦、鹿寨等部分县地。唐武德四年(621年),于荔浦县地置荔州,同时增置崇仁县(县治在今荔浦县新坪镇中垌坪岭即八鲁村坪岭屯)。荔州辖荔浦、崇仁、隋化、建陵等县,州治在今荔浦县境内,荔州为在荔浦设置过的最高行政建制。同年析阳朔县复置永丰县,隶乐州。武德五年(622年)荔州州治迁至今荔浦县青山镇荔江坪。贞观元年(627年)以建陵县置晏州,建陵县改隶晏州,为州治所在地。晏州辖建陵、武龙(治所在今荔浦县西,辖及今荔浦部分县地)、武化、长风县(武化、长风县辖及今金秀、象州等部分县地)。贞观七年(633年),永丰县改隶桂州。贞观十二年(638年)废荔州,崇仁县并入荔浦县;废晏州,武龙县并入建陵县。建陵县与荔浦县同属桂州。长庆元年(821年)建陵县因避唐肃宗陵号讳改为修仁县,长庆三年(823年)改永丰县为丰水县。唐末,今县域设荔浦、丰水、修仁县,属桂州,辖及今荔浦县大部及金秀、鹿寨等部分县地。
五代时荔浦县、修仁县同属桂州。五代梁时改丰水县为永宁县,属桂州。
宋熙宁四年(1071年)废永宁县、修仁县为镇入荔浦县。元丰元年(1078年),复置修仁县。随后,荔浦县县治由今县城西青山镇荔水北荔江坪迁至今县城东南的古城村。元祐元年(1086年)复永宁县。绍圣二年(1095年)又废永宁县入荔浦县。绍兴三年(1133年),荔浦、修仁两个县属静江府。
元代,荔浦县、修仁县改属静江路。明初,荔浦、修仁两个县属桂林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废立山县(辖及今蒙山县地)为乡入荔浦县。景泰元年(1450年),修仁县治由今横水村老县屯马浪坪迁至横水村沉沙口屯。景泰七年(1456年),荔浦县治迁至今荔浦县城(荔城镇城区)。成化五年(1469年),修仁县治由横水村沉沙口屯迁至今修仁镇建南街(今修仁镇人民政府原驻地)。成化十三年(1477年)二月,分立山乡置永安州。弘治四年(1491年),荔浦、修仁两个县改属平乐府。
清袭明制。
民国元年(1912年)袭清制。民国二年(1913年)7月,荔浦、修仁两个县属漓江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改漓江道为桂林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11月,两个县直属广西省政府。民国十九年(1930年),荔浦、修仁两个县属平乐民团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属桂林民团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0月属增设的平乐民团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月,荔浦、修仁两个县属平乐行政监督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荔浦、修仁两个县属广西第二行政督察区(平乐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月,两个县属广西第一行政督察区(八步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两个县属第十四行政督察区(平乐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1月26日荔浦县解放,次日修仁县解放,属平乐专区。1951年8月,撤修仁县,所辖桐江、永宁、崇义、南和、东振、西元、七建、一致、团结、六保、九排和建陵镇并入荔浦县,四达、十锦、洞底等3个乡及旅回乡1个村,划归鹿寨县。1953年3月,荔浦县划辖平乐县第九区北部,同时析出龙福、江口两个乡划归平乐县管辖。析出第七区的金波、枧冲、蒙冲等地划归蒙山县。划辖原属蒙山县的杜莫区。1953年4月,荔浦县的团结、六定、三角、六秘、江燕、甲江、六段、长二、六拉、金田、和平等11个小乡划归金秀瑶民自治区(今金秀瑶族自治县)。1955年8月,荔浦县析出第十区所辖的桐江、高仁、七建、鹿呜、大蚕、三友等6个乡,划归石龙县(今象州县);析出第九区所辖夏塘、同扶、一致等乡,划归鹿寨县管辖。1958年7月,荔浦县三江乡划归鹿寨县管辖。1958年7月,荔浦县改属桂林专区。1967年,蒙山县榕垌乡划归荔浦县。1971年,属桂林地区。1998年11月桂林地区、市合并后隶属桂林市。2005年,荔浦县辖10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2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23个村民委员会。
——《荔浦县志1991-2005
【荔浦县建置沿革表】
——《荔浦县志1991-2005》
三、行政区划
1991年,县辖荔城、修仁、马岭3个镇,东镇、新坪、杜莫、青山、三河、茶城、蒲芦(瑶族乡)、大塘、花篢、双江10个乡(民族乡),7个居委会(街道),134个村公所,1326个自然村。1994年7月撤东镇(改称东昌)、新坪、杜莫、青山、花篢、双江6个乡改为镇,辖9个镇及三河、茶城、蒲芦(瑶族乡)、大塘4个乡(民族乡)。1995年村公所改为村民委员会。1996年3月,撤大塘乡改大塘镇,辖10个镇及三河、茶城、蒲芦3个乡(民族乡)。2002年7月撤销荔城镇的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中山、建新、沿江7个居委会和篓园、沙洞2个村民委员会,调整改设为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中山、沿江、建新、篓园、沙洞等9个社区(设社区居民委员会)。2002年7月,将2000年由村民委员会改为居民委员会的荔城镇篓园、桥富、沙街、五里、金雷5个居民委员会又恢复为村民委员会。2002年9月至2003年4月,全县其他12个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居)民委员会也全部改为社区,设居民委员会,至此全县有2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23个村民委员会。2004年2月,三河乡改称龙怀乡。2005年,全县辖荔城、东昌、新坪、杜莫、青山、修仁、大塘、花篢、双江、马岭10个镇,龙怀、茶城2个乡和蒲芦1个瑶族乡;2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23个村民委员会,1161个自然村。
——《荔浦县志1991-2005》
【2005年荔浦县行政区划表】
——《荔浦县志1991-2005》
四、地形地貌
荔浦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南沿。县境内地质历史可分为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4个大的发展阶段。早古生代以前,县境为海洋所覆盖。早古生代志留纪末期上升为陆地,境内地壳由活动性地槽演化为较为稳定的准地台。晚古生代再次沦为海洋,处在近岸浅海环境。中生代再次升起为陆地。到新生代第四纪才形成所见的各种低山、丘陵和岩溶地貌形态。县境内以石山、丘陵为主,山地为辅,平原主要位于河谷狭长地带,整个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周高中低。
县境内四面环山,周高中低,自西向东倾斜。中部是起伏的低中丘台地和部分石山峰林,并分割成数块小盆地。荔浦河、马岭河自西向东流贯全境,形成河谷阶地,最低点为思贡河谷,海拔102.3米,最高点为猪头山主峰,海拔1355.7米。
——《荔浦县志1991-2005》
五、旅游资源
资源类型 |
概要 |
|
人文旅游资源 |
物质文化 |
妙花古民居、口舌岩荔浦人化石遗址、县烈士陵园、双江兰花生态旅游、龙怀文化景区、永苏里人遗址 |
非物质文化 |
织染、泥风炉、瑶族刺绣 |
|
自然资源 |
旅游景区 |
丰鱼岩国家AAA级景区、银子岩国家AAAA级景区、荔江湾景区 |
水域风光 |
荔浦河、马岭河、天河瀑布、红山湖、大江湖 |
|
其他 |
鹅翎寺、荔浦塔、水月庵、天宫岩 |
|
产业资源 |
农业 |
银龙古寨 |
旅游业 |
瑶旅风情 |
【荔浦县部分旅游资源一览表】
自然资源
荔浦河风光
荔浦河风光发源于金秀瑶族自治县大瑶山自然保护区,流经荔浦县修仁、青山、荔城、新坪、东昌等5个乡镇,于东昌镇思贡村梅子洲流入平乐县界,注人桂江。沿途有长滩河、荔江湾、思贡峡等,已开发为旅游景区和景点。长滩河水库位于荔浦河上游的长滩河段,距县城25公里,是一项集灌溉、防洪、发电、供水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水库上游接金秀瑶族自治县大瑶山原始森林,水库湖面与河长70公里,可乘船浏览14公里,穿过沿河数十座奇岭,无数峡谷,两岸竹木葱茏,怪石嶙峋,环境幽雅,山中有千年古树,珍奇百兽,鸟语花香,水下有怪鱼万千,碧水绿荫,可进一步开发为长滩河原始森林旅游景区
荔江湾距离县城12公里,位于青山镇青山街大石古屯的公路大桥附近,两岸群山各异,山水如画,美丽迷人,为荔浦“古八景"之一的“青山晚照"旧址,是荔浦河中段即荔江河与蒲芦河的交汇处。2005 年已开发成荔江湾景区对外开放。
思贡峡位于东昌镇境内的荔浦河下游,与平乐县交界处,西距荔浦县城18公里,东距平乐县城14公里,交通便利。该区竹木幽岛,碧潭黄沙,峡谷翠峦,流泉飞瀑,幽雅恬靜的田园风光和清新宜人的自然山水相映成趣。1999 年已开发成简易衣家乐景点,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
——《荔浦县志1991-2005》
马岭河风光
源于架桥岭( 架桥岭位于蒲芦瑶族乡万福、万全、古立和花篢镇大江、南源等村一带),距县城38公里,架桥岭原始森林占地850多公顷,常年平均气温19至20摄氏度左右,有国家级保护树种100多种,景区内峰回路转,古木参天,曲径幽远,原始森林保留完好。
——《荔浦县志1991-2005》
蒲芦河风光
发源于架桥岭水源林保护区,流经蒲芦、茶城、青山等乡镇注入荔浦河。沿途有大鬨瀑布、蒲芦瑶乡瑶寨、古信水库等可开发和已开发的旅游景区和景点。天河瀑布生态旅游景区位于蒲芦乡的大鬨屯內,原称大鬨瀑布,距县城37公里,面积850公顷,海拔1500多米,集原始森林、瀑布、瑶族风情三位一体。该景区原始森林生态完好,古木林立,鸟语花香,具有“幽、奇、绿静、美”的特点。大鬨瀑布地处原始森林保护区内,落差88米,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势,宛如天河之水,因而改称天河瀑布。2005 年建成对外开放。
——《荔浦县志1991-2005》
古信水库景观
为全县第二大水库,位于茶城乡,距县城19公里,距国道323线9公里,1958年拦蒲芦河修坝建成,有待开发。
——《荔浦县志1991-2005》
大江水库景观
位于花篢镇马岭河上游的老县屯峡口处,距县城约25公里。水库坝高40.2米,坝长175米,水库长3.5公里,最宽处1.5公里,总库容8140万立方米,为全县第一大水库,桂林市第二大水库。1997年已开发成简易景点,有待进一步开发。
——《荔浦县志1991-2005》
丰鱼岩旅游度假区
位于城南15公里的龙怀乡境内,因洞内暗河盛产珍稀鱼种——油丰鱼而得名,洞口上方“丰鱼岩”三个字为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钟家佐所题。景区于1994年5月28日动工开发,同年9月28 8向游客开放,是荔浦县有规模开发的旅游第一景区。 景区规划面积850公顷,绿化覆盖面积达98%,与风景秀丽的十里画廊构成一个整体,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1999年被评为省级旅游度假区,2004年被评为荔浦县第一个国家 AAA级旅游景区、桂林市旅游文明示范景区。丰鱼岩洞穴长达5.3公里, 贯穿9座大山,有“暗河漂十里,一洞穿九山,妙景绝天下”之美称,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题词为‘亚洲第一洞”。丰鱼岩洞穴形成于第三纪晚期到第四纪的更新世,已有150万年至300万年。洞内廊道一般宽7米至20米,最宽处达120米,洞高一般5米至15米,最高处达36米,洞穴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属于超大型洞穴,其中最大的一处洞厅面积达25500平方米。洞内气温常年稳定在18摄氏度至22摄氏度,有几个洞口和天窗与地表相通,洞穴空气清新。景区的游览路线长7.1公里,其中洞内陆路2公里、暗河水路3.3公里洞外高架小火车轨道1.8公里。从陆路入口,有定海神针、不夜城、宝塔王国、八方锦绣等著名景点。暗河漂流乘舟览胜,河道曲折,沿河两岸钟乳石千姿百态。暗河出口处,有米堤购物广场。从米堤购物广场乘高架空中小火车,沿途观光返至入口停车场。1997 年3月,国际岩溶作用与碳循环学术研讨会在丰鱼岩举行。
——《荔浦县志1991-2005》
银子岩风景
位于马岭镇小青山屯,占地面积1000公顷。距县城18公里,距国道321线700米。1999年初对外开放,2000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桂林市旅游文明示范景区、桂林市标志性品牌景区。
银子岩贯穿12座山峰,属层楼式溶洞,已开发游程两公里,分为下洞、大厅、上洞3个部分。从岩洞底部至顶部,高度大约为16层楼房48米高。它汇集了不同地质年代发育生长的各型钟乳石,其中大部分仍处于生长中,被比作“妙龄少女”。
岩洞内幽幽森森,迂回曲折,由钟乳石组成的特色景点数十个,以音乐石屏、瑶池仙境、雪山飞瀑“三绝”和佛祖论经、独柱擎天、混元珍珠伞三宝”为代表,被法国地质岩溶专家誉为“世界溶洞奇观”
——《荔浦县志1991-2005》
人文旅游资源
龙怀文化景区
位于龙怀(原三河)乡境内,距县城16公里,距丰鱼岩1公里, 2004年对外开放,因处于状若盘龙的群山怀抱之中而得名。
景区内有阴阳二泉、观音奇峰、幽谷神潭、古樟迎客等自然景观,以及建有国际华商论坛、大中华博物苑、大自然根艺博物馆、大中华祈寿园、 中华龙王殿等人文景观及展馆。
2003年10月3日,桂林市政府与世界华商投资基金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共同宣布:世界华商国际投资论坛永久会址选定荔浦龙怀。2004年4月17日,首届中国荔浦龙怀世界华商国际投资论坛在龙怀文化景区隆重开幕,世界各地98个国家和地区200多名华商、500多名国内外各界人士出席了会议。该景点至2005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万人次。
大中华博物苑2003 年建成,由古代牌匾、古生物化石、古人类石器、古代楹联、古代票据凭证、明清居室木雕6个博物馆组成,其规模和收藏量均居广西之最。2005年已收集展出的有明清以来的各种牌匾2000多块,古生物化石5000多件,古人类化石500多件,明清时代木雕1000多件,明清民国时期的票据凭证1000多张。
大自然根艺博物馆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馆藏精美根雕及根艺书法作品507件。
中华龙王殿殿内珍藏由著名美术家韩美林雕刻,国际篮联主席程万琦捐赠的高3.16米、长2.95米、宽2.15米、重达3.2吨的中华巨龙铜雕,为龙怀景区至尊之宝。
——《荔浦县志1991-2005》
妙花古民居
位于双江镇龙坪河的下游, 建于明末清初时期,建筑样式具有桂北民居特点,门楼及屋脊上皆装饰有龙凤、八卦、麒麟走兽等图案或造型,表现手法独特。民居正堂上方建有用来祭祀的阁楼,正中摆放书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大部分建筑保存完整。妙花村背的穿岩海拔258米,相对高度147米,长130米,岩洞高12米至60米。敢笔河穿岩而过,洞顶和两侧洞壁有大量形态各异、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钟乳石。穿岩周围许多峰丛、峰林,谷地完全被植被覆盖,树种有杉、松、竹等。洞内有10余处元、明、清壁刻题咏,以及清道光年间立的穿岩坝定界摩崖石刻,尚存8处依然清晰可见,具有旅游开发价值。
——《荔浦县志1991-2005》
口舌岩荔浦人化石遗址
位于双江镇两江街西北550米的苏村山脊上,有口舌岩、黑岩、钓岩、大岩4个岩洞,岩前拱路障以石墙,水绕崖覆。1961年在苏村口舌岩洞东钟乳石柱下的黄色堆积物中,发现一枚属12岁至15岁小孩下第二前臼齿化石,形态比现代人的牙齿粗大、沉重,同时出土的还有豪猪、大熊猫、鹿等动物化石,其时代属更新世晚期。荔浦人化石为广西发现的15处人类化石之一,是研究荔浦县古代人类发展的重要资料。
——《荔浦县志1991-2005》
县烈士陵园
始建于1964年,原位于中山公园(县公园)内,1987年移至公园对面的矮子岭巅,距离中心广场150余米,占地面积3公顷,建筑面积2250平方米。烈士陵园由烈士墓、纪念塔、瞻仰平台、门楼、捐款名录碑组成。烈士陵园是为纪念在解放战争和剿匪斗争中光荣牺牲的134位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设施,纪念塔碑文上生动地记载了革命烈士的生平简介及为解放荔浦县前赴后继、英勇牺牲的革命事迹,基内安葬着44位烈士的忠骨。陵园已成为县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荔浦县志1991-2005》
双江兰花生态旅游
2005 年,全县有兰花种植示范基地15个,兰花种植户1500多户,种植兰花120万盆,为广西三大兰花产业试点县之一。双江镇是县内兰花种植重点乡镇,有兰花种植户253户,年产兰花30万盆。规划开发为双江兰花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
——《荔浦县志1991-2005》
其他景点
鹅翎寺
位于荔城镇沙街马蹄塘东南的鹅翎山上,距县城3.5公里,始建于唐朝大中年间,已有1000多年历史,属佛教文化圣地,为荔浦古八景之“鹅翎应祷”。“文化大革命”期间,寺院被废, 1987年重新修复开放。寺内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居士楼等建筑,内置南无观音菩萨和释迦牟尼等大小佛像数十尊。历代官员游人题咏甚多,尚存摩岩石刻32处,其中唐宋时代13处、明清时代19处。鹅翎寺四周群山环抱、云雾缭绕,寺前众山环拱,一水来朝,可遥望荔蒙公路,可俯看县城风光,自古以风景幽雅著称,历代名人雅士写下不少诗篇和楹联。岩北有1个石门,天然生成,迂回而人,洞内幽深,有1块石形似鹅翎峙立,孔中滴水如乳,故名鹅翎岩。寺内有数个天然的观赏岩洞,洞内塑有形象各异.千姿百态的菩萨、罗汉数十尊,而三宝殿东壁的“出米洞”,更具有传奇的色彩。该寺定期举行法事活动。至2005年,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
——《荔浦县志1991-2005》
六、旅游商品
木衣架
荔浦县木衣架系列产品以质优物美为全球市场所瞩目,是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2005年,全县有木衣架企业60多家,其产品有木制品、竹制品、金属制品等系列产品170种,年产衣架1.98亿件。产品畅销美国、法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及中国港澳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木衣架生产和出口基地。精制包装的荔浦衣架产品是居家旅游馈赠亲朋之佳品。
荔浦芋
原名槟榔芋,因芋头的切面有紫色的槟榔花纹而得名,对外称荔浦槟榔芋,后称荔浦芋,属魁芋类型。母芋成纺锤形,个大,横切面为灰白色,并且有明显紫色花纹,肉质松散,具有独特的芬芳香味,营养丰富,与其他地方芋头比较,口感好、味道美、品质高。荔浦芋自清康熙年间开始就成为“皇室贡品”,因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有荔浦芋的情节,荔浦芋享誉国内外。2005年,荔浦芋种植面积达1282公顷,产量3.87万吨,拥有荔浦芋加工企业16家,产品主要有荔浦芋扣肉、荔浦芋米饼、荔浦芋粉等系列食品,工业增加值达3.8亿元。
2000年,荔浦芋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批准“荔浦芋产品证明商标”注册,2001年获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金奖,2002年“荔浦芋地膜栽培技术推广应用”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2003年获得广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2004年获自治区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2004年获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2005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荸荠
俗称马蹄,属莎草科植物。桂林马蹄历史悠久,远近驰名,素有“桂林马蹄无渣”之美誉,而桂林马蹄尤以荔浦县栽培面积最大,2005年种植面积4400公顷,产量12.82万吨,品质极佳,具有个大、皮薄细嫩、脆甜多汁、化渣爽口等特点。利用马蹄可生产速冻马蹄、马蹄罐头、马蹄饮料、马蹄果脯及马蹄粉系列产品。
夏橙
荔浦县是全国著名的夏橙基地。经专家论证,荔浦县是最适宜栽种夏橙的区域之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成熟的栽培技术使荔浦夏橙品质上乘,荔浦夏橙果实长圆形、大小较均匀、单果重280至400克,含糖量12.1%至16.3%,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物质,皮薄细滑、橙红光艳,鲜食、加工、送礼,诚为佳品,尤适于儿童补充营养、中老年人保健美容。荔浦夏橙于每年2月中旬至4月上旬成熟,淡季登市,一枝独秀,享誉海内外,与“皇室贡品”荔浦芋齐名,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特色美食
荔浦芋扣肉
荔浦芋扣肉用荔浦芋与猪五花肉制成,酥香味美,素有“一家蒸扣,四邻皆香”之赞誉,是荔浦县当地逢年过节或酒宴必不可少的一碟压轴大菜。为荔浦县酒店餐桌特色菜,一些企业加工成保鲜食品,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
荔浦芋扣肉,简称荔浦扣肉,人们习惯上简称扣肉。据传,荔浦人从中国传统名菜“东坡肉”的制作工艺中得到启示,用荔浦芋与猪肋条肉(五花肉),配以相关佐料,加工制作成了荔浦扣肉这道名菜。
荔浦芋,
又名魁芋、槟榔芋,原为野生芋,是经过野生芋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而形成的一个优良品种,因产于荔浦县而得名,是桂林著名的土特产之一,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盛誉。据记载:明朝初年,由荔城镇沙洞村黄姓居民由福建漳州引进种植而获成功。槟榔芋引种成荔浦芋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荔浦芋首先栽于县城城西关帝庙一带,并向周边辐射种植,由于荔浦县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土壤优势,受环境小气候的影响,这里的芋头个大饱满,头尾稍尖,中间突出,品质优良,逐渐形成集色、香、味于一体的地方名特优产品,品质远胜于其他地方所产芋头,堪称“芋中之王”,由于味道爽口香美清康熙年间就被选入皇宫作为御食,于每年岁末向朝廷进贡,深受皇亲国戚喜爱,尤其是在清朝乾隆年间达到了极盛。随着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在全国播出,以及中央电视台《旅行家》《金土地》栏目对荔浦芋的大力宣传,荔浦芋的名声更是在全国家喻户晓。1988年12月,全国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到荔浦县调研,尝过了当时县委招待所二级厨师黄国友师傅制作的荔浦扣肉后,竖起拇指连声夸之为“天下第一扣”。
七、城乡建设
1991年荔浦县开始对县城实施旧城改造,把荔桂路、荔平路、荔柳路全部改造为水泥路面,完善了桂平路,扩宽了荔浦大桥为20米(是原桥的两倍);接着又改造了中山街、城中路(原柴火行)、中园路,使中山街成为文化街。工业区开发和房地产开发促进了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 1992年后先后开发了龙口工业区、五里工业区和永华工业区,新建了荔塔路、荔松路、新城路、中园南路。1998 年,县城规划作了新一轮的调整,近期规划(至2005年)人口为10万人,用地面积951.4公顷,新规划的实施使县城建设出现了新的飞跃。2000年接着又开发滨江新区,新建了13条新区街道;县城住宅基地开发13.43公顷,建宅地基675宗,商品房开发了绿美苑、阳光花园、桂馨苑.综合大市场、滨江花苑、御景湾别墅区等小区,占地面积31.95公顷,共建商品房2778套;公共建筑达629幢,建筑面积129.6万平方米,是1990年以前的3.04倍;私人建筑6404幢,建筑面积156.76万平方米,是1990年以前的4.89倍。公用事业,公共设施也逐步完善,现代化城镇初具规模。
乡镇建设方面,全县13个乡镇全部作了规划,其中青山、修仁、双江、马岭4个镇集镇规划还作了新的修编;村屯规划在快速实施,至2005年,全县已规划了303个村电,农民建房914.35万平方米,集镇(除荔城外)新修建街道,水泥路19条,面积17.49万平方米,沥青路面10条,面积4.98万平方米,公共建筑223幢,建筑面积26.32万平方米,公用事业、公共设施在不断完善,其中马岭、修仁、双江、杜莫4个镇还新建了自来水厂,实现了城乡建设的飞跃。
——《荔浦县志1991-2005》
七、古代建筑
马班石拱桥
建于明代以前。位于东昌镇以东,荔平路与平乐分界处南侧,是荔浦县至平乐县古道上的1座石拱桥。石桥半圆单拱,长14米宽4.5米高4.5米、跨度5米,以石块围栏,桥体基本完好。
——《荔浦县志1991-2005》
川岩石桥
位于新坪镇凤岗村川岩外,建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桥长19.7米、宽3.1米、高3.6米,因桥南有座“穿岩”而得名,后谐音川岩。
——《荔浦县志1991-2005》
修仁文庙
位于修仁镇建中街(原“ 敬修书院”旁),据记载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后历经几次修建,该庙占地面积893.8平方米。以大成殿为中心,坐西朝东。门外南北面各立有1块石碑,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一进为棂星门,仿术石结构,面三间,为长条石四柱镶成,门柱两旁村抱鼓石,石狮相对,柱体龙雕斑爪,柱项麒麟相望。进门为神道,石板铺地。沿神道二进约25米为半月形泮池,池直径12米,深2米,单拱石桥跨池上,名“状元桥”,长8米,宽1.9米,高2.5米。过泮池状元桥三进大成门,人露台拜阶四进大成殿,殿中祀孔子塑像。殿之两侧有拱门通往后殿,步20米为五进启圣祠,面积109.88平方米。大成殿占地面积216.48平方米,高7米,砖木结构,殿为六楹五间歇山,殿前露台,板石铺地,面积40平方米,中有石质阶梯五级,两侧各有三级。此殿飞檐斗拱,抱柱环廊,红墙,屋项覆以黄琉璃瓦,从两山尖折向四檐角,人兽鸟鱼陶塑装饰物各具神态,栩栩如生,藻井彩绘,金碧辉煌。解放后,文庙殿字为修仁镇供销社办公室、工场及宿舍,屋顶龙雕斑爪琉璃被拆掉,棂星门石柱断为数截,石狮被毁,唯抱鼓石还在。泮池已填,状元桥尚存。
——《荔浦县志1991-2005》
荔川书院
位于荔城镇城东街宝塔脚巷,原为城东梓潼观旧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知县许之豫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知县方槐、教谕何一鸣倡议新建明伦堂及学署,屋宇四进12间。清咸丰时遭兵毁,光绪三年(1877年)教谕谭体仁于旧址重建,明伦堂迁附文昌宫右,将训教署增建高等小学、寝室。民国二年(1913年)将学署后座改为高等小学操场。解放后,明伦堂、文昌宫、学署(书院)三处被沟通,改作中共荔浦县委员会临时办公使用,县委迁出后改作人民大会堂,称老县委。人民大会堂搬迁后, 1976年经县财政局地财股转卖给县轻工部门使用。自旧学署与文昌宫、明伦堂沟通后,仅学署保持原貌。整座书院宽12米,长36.3米,2004年大门被封掉,内部房舍尚存。
——《荔浦县志1991-2005》
燃藜书室
在修仁镇刘家柯堂,建于清嘉庆年间,原为修仁县(今修仁镇)刘姓宗人捐资所建,院内立有捐资人姓名石刻碑记,正门上书“禄阁第”,正室上书“燃藜书室"。整座房分前、中、后三进,前进为庭院,中进为书室,后进为祠堂。砖木结构,一进院内呈三角形,占地面积122平方米,原立石刻碑记被打破,移作阶石之用;中进书室两侧墙壁花草图案.字迹犹存,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后进刘氏宗祠两厢有附房。解放后书室及后进祠堂均划作民宅,年久失修,原貌依稀可见。
——《荔浦县志1991-2005》
荔浦塔
位于城东街宝塔脚巷。坐东朝西。据史志记载,荔浦塔原称文塔,塔址于南宋时始建魁星楼。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贡生张宪为祀文昌更建魁星阁,后因雷雨侵袭而倾塌,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知县许之豫重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知县方槐、教谕何一鸣倡修文昌塔,塔共五层,以上层为魁星阁,亦塑魁星神像。光绪五年(1879年)知县周克堃增建2层,为七层文塔,同时于长生岭上建塔1座七层,名笔塔,与文塔隔河相望,合为文笔1对,为全县之壮观。
塔为八角七级密檐式砖木空心塔,塔址天然岩石盘成。底层占地面积88.9平方米,塔高33.4米。底层内腔对边距6.6米,壁厚1.18米;塔顶内腔对边距3.4米,壁厚0.65米。一、二层高4米,三、四层高3.6米,五层高3.1米,六层高2.85米,七层高2.85米,八角藻井高1.35米。二层内收9厘米,依次内收18、30、50、65厘米。
门由西进,门高2.5米,宽1.35米,仿木结构。门楣上书“荔水屏藩”,下绘双龙抢珠,两面重檐,檐口绘花卉彩,画仿木四柱,漆以红色。塔每层平座外侧均为线砖和牙砖相间装饰,一层牙砖3条,每条横排22块,漆红色;二层3条扇形,每条12块,漆黄色;三层为5条线砖斗拱,分别饰红、黄、蓝、白、赭色;四至七层斗拱为素色。各层有卷门,一层2个,二层5个,三层4个,四层6个,五层2个,六层5个。这些卷门有圆形、棱形、半圆拱形、铁槌形,门额上有彩绘图案,中书塔文。一至六层翘角 有彩釉陶瓷狮子麒麟,顶层翘角为陶瓷龙塔尖冠以葫芦宝顶。塔内各层架木铺板,漆以红色,楼有板梯,循梯而上可达项层。
——《荔浦县志1991-2005》
荔浦县寺庙
【荔浦县曾建寺庙一览表】
——《荔浦县志》
八、民俗节庆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为壮族“三月三”歌节,马岭、大塘两个镇的壮族村寨仍保留壮族“三月三”歌节的习俗,1986年至2005年举行过多次群众性的“三月三”歌节活动。
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为瑶族盘王节。1984年11月17日(农历十月十六日)全县在蒲芦瑶族乡举行了首届瑶族盘王节活动。1994年农历十月十六日、2004年农历十月十六日,先后在蒲芦瑶族乡举行了蒲芦瑶族乡成立十周年、二十周年暨瑶族盘王节庆祝活动。
农历七月十六日是青山镇大腊村“姊妹节”,至2005年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姊妹节”这天,凡是村上嫁出去外地的女子都回来和父母兄弟姐妹欢度节日,有的还带着姑爷、外孙和亲友回来共同欢度节日。各家各户都准备着丰盛的酒菜招待客人,谁家的客来得越多就越光彩,以此为荣。“姊妹节”这天村上公演戏剧、放电影、舞龙舞狮,热闹非凡。
——《荔浦县志1991-2005》
九、名人传记
徐徵
字君求,荔浦人,通晓律令,性耿直,办事果断。东汉延熹五年(162), 任苍梧郡督邮。当时,宦官唐衡得宠于桓帝刘志,任中常侍郎,传达诏令,掌管文书,一言以慑百官,被称为“唐独"。一次,唐衡派采员到苍梧购货,采员仗势,恃强买卖,污辱妇女。徐徵不畏权贵,依法施刑,将采员剃光头发加以鞭打。事后,徐徵将此事报告苍梧太守,太守大怒,将徐徵下狱。苍梧主簿为此事谒见太守,说:“采员恃强买卖,既欺压百姓,又污辱妇女,徐徵根据刑法为民申雪耻辱,是为当今政局者想。现在不让他做事,郡内没有督察违法之事的得力官员,以后做督邮的,就只得跪着行走来奉承朝中的贵戚,宾客了。”太守不得已,释放了徐徵。
——《荔浦县志》
潘绥藩
潘绥藩,字靖侯,号剑亭,荔浦南乡高洞村人,清雍正己酉(1729) 科举人,曾任湖北省南漳县知县。初到任时,在审理诉讼中,水源纠纷案占案件总数十分之八九。潘绥藩便将幼年在家制竹简水车提水的方法相传。每遇争水,则捐资购竹,亲自教制竹简车,又到田间勘测,指导挖车沟及安筑车埠。凡团绅来见,都以竹车汲水的方法相传,并令转告农民互相仿造。于是,争水的案件渐绝,旱地均受水利之益任满时,县人禀请留任。两任中凡地方公益善事,均捐薪俸极力提倡,任后告养时,两袖清风,县人沿途遮送至数十里,事载《南漳县志》。
——《荔浦县志》
朱斐然
朱斐然,弓背村人,清乾隆七年(1742) 明通榜进士。先任浙江东阳县知县,后任四川省巫川县知县12年。在任期间,勤于修废举坠,最显著的为开渠引清泉人巫川县城。解决城内居民饮用水问题。县人曾刻《朱公井碑》记其事,事载《四川省志》中。
——《荔浦县志》
李佩蘅(1792-1851)
字榕舲,号子杜,大塘乡大莫村人。自幼从兄长学经、史、子、集,工楷书,清嘉庆十八年(1813) 拔贡,二十三年中解元,二十五年中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后改授湖南省安乡县知县。一年后因公事被罢官,于是邀游湖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以诗文与当地名士相唱和,后留湖南,主讲湘阴书院。次年回广西平乐府,主讲道乡书院,后至广东省潮州主讲韩山书院九年,培养人才甚多。再次回乡时,主讲修仁敬修书院。年六十病故,著有《制雅堂文集》四卷,《钓整诗集》二卷。
——《荔浦县志》
莫炽(1795-1861)
字以南,大莫村人,家境清贫。十五岁应童子试,以县试第一名人学。后因生活日益困难,诗、文皆自学。清道光十五年(1835),莫炽赴乡试,中经元。道光二十四年(1844),赴会试,中第二十八名进士。先任山东省乐陵、昌乐、博兴等县知县,后任兖州府滋阳县知县,到任即以拒受礼物、严禁行贿为先务。时值滋阳县连年受旱、蝗灾害,麦黍无收。莫炽再三请于上司,借仓谷2000担赈济饥民,又带头捐俸银500 两,呼吁各镇、道、府官员合力捐款助赈,并令县内各富户捐资买谷,于城内外设粥厂救济饥民,灾民因而得以渡荒。
在任之日,又倡修《滋阳县志》。当时,山东名进士吴步韩为县人写祝寿百韵诗,有“客秋蝗孽蔽天来,急如贼至筹防堵。使君恺悌欲活民,蔀屋周给遑安处。果然天心重仁爱,麦秀双岐更多黍。”之句。
任满时,宦囊萧索,回荔无资,遂定居滋阳。滋阳县人送牌送伞表彰莫炽,匾称“循吏高风”。
——《荔浦县志》
罗大纲
原名罗亚旺,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6) 之前进入荔浦,在马岭圩以开染房为掩护,暗地与江底村的广东人李亚佑在荔浦发展天地会,拜盟歃血,密谋反清。至道光二十七年,天地会在荔浦的活动达到高峰,荔浦、修仁、蒙山各地群众纷纷拜台结盟。
清政府惊于天地会在荔浦的反清声势,先派平乐府同知张敬修领兵到荔浦“查办”,但由于会众多系本地村民,兵来即散,兵去复聚,张敬修“查办”无功,而天地会势力更为壮大。同年,继由广西按
察使姚莹由柳州提标兵来荔浦,采取立团编甲的办法,围剿天地会,捕获会众二三百名,李亚佑被俘牺牲,天地会活动受挫。
二十七年九月,罗大纲与平乐天地会首领黄三凤、范连德,阳朔胡有福相约于平乐起事,十月,因泄密,黄三凤于平乐被擒。罗大纲等未到平乐即折回阳朔。十一月二日攻击阳朔县城,胡有福被俘牺牲,广西巡抚郑祖琛命副将周济成等领兵追捕临桂七塘、阳朔白沙、荔浦马岭的天地会会众,罗大纲等被迫进人桂平大湟江的盘石、胡村等地活动。道光三十年十月,加人拜上帝会,在太平军中先后任左二军军帅、土一总制、金官正将军、殿左一指挥,攻克南京后,任殿左伍检点、冬官正丞相,成为太平天国中著名将领。
——《荔浦县志》
陈应台(1813-1885)
号月卿,荔城镇人。家境贫困,但刻苦攻读,十四岁中平乐府案元,入郡学。道光二十四年(1844) 中举人,二十五年中进士,先后任湖南省溆浦县、益阳县知县。道光二十八年(1848) 益阳县遭水灾,应台先行开仓赈济灾民,并悬赏捞救,又在县内分设粥厂施赈,救灾不遗余力。但被上级官员认为擅行开仓,以违制定罪。凡开仓救济所用谷款,由陈应台如数填还,因而钱财一空.
咸丰二年十月,太平军攻克益阳,陈应台因此失职,失职后寄居长沙,开馆教学十多年。回乡后,先主讲荔浦正谊书院,继又主讲平乐道乡书院,培植人才甚多。著有《知悔斋诗集》3卷,《寄愁诗集》1卷。
——《荔浦县志》
张祖良
号少堂,清同治三年(1864) 举办的辛酉、甲子并科举人。考任清宗人府八旗觉罗学的汉文教习,后历授湖南省酃县、长沙临湘、慈利、衡山、邵阳等县知县及湖南省戊子(1888)、 辛卯(1891)、癸巳(1893) 乡试同考官。后新任广东省琼崖兵备道,在任期间革新教育,力主新学,创办琼崖中学堂,招选学员240名人学,并为学堂筹划常年经费,深得当地民众称赞。又会办广东省水雷局,开设学堂工艺厂,极力培养技术人才。民国成立后,回荔浦闲居,时年已七十,后卒于家。著有《醉绿山庄遗稿》1 卷。
——《荔浦县志》
陈嘉(1839-1885)
字庆余,原籍福建诏安县。父名陈河,业农。嘉6岁,随父母逃荒到广西,先在修仁县建陵街居住,靠父母打工度日,因家贫无力人学,12 岁便参加劳动,14岁丧父, 母寡弟幼,他力负生活重担,同年举家迁居荔浦县马岭五更地高头厂。
陈嘉17岁时投军,同治元年(1862 年),任楚勇秀字营百夫长,因参加进剿荔浦莲塘张高友起义军有功,同治二年,以把总拔补。后又随湘军刘坤一、蒋溢礼进攻贵县平天寨,生擒黄鼎凤,擢升千总加守备衔。同治五年(1866), 清政府裁减兵员,陈嘉被遣回家。同治七年,湘将席宝田奉命入黔平苗,委苏元春在荔、修、永安招兵,陈嘉应招复出,带精毅副右营人贵州,连年进攻苗寨,因功,从守备升都司、游击、至参将,以副将留黔补用。同治八年,在施碉口一役,陈嘉右眼受伤而盲,同治十一年在进攻乌鸦坡苗寨时,生擒苗军首领张秀眉、杨大六,陈嘉的腰、脚均负重伤,清廷赏给讷恩登额巴图鲁名号,加总兵衔。同治十二、十三年,又率部攻破丹江厅、凯里分县各城,攻下摆羊等二百余村寨,以总兵用加提督衔。光绪元年(1875),陈再次领兵攻打清水河北岸黄飘、白堡各苗寨,因败绩降职,以副将留黔尽先补用。是年六月,任凯里营都司,未及三月奉调回湘,接带毅新营,分防湘西。光绪七年,移防宝庆。
清光绪十年四月,苏元春任广西提督,陈嘉随调人广西。五月,赴思恩平定土官莫梦弼。
同年八月,法军偷袭马尾港,清政府诏令出关抗敌,陈嘉率领镇南军,与法军在船头沿河一带激战四天,他奋勇争先,裏创力战,击溃法军,十月,克陆岸县城。清廷赏穿黄马褂,以提督交军机处记名。十二月,陈嘉挥师与敌战于纸作社,大败法军,毙敌军官4人,士兵280余名,清廷以其功,简放贵州安义镇总兵。再次赏穿黄马褂。
光绪十一年初春,法军大举进攻镇南关,关前隘阵地东岭五堡被敌占领三个,形势十分危急。陈嘉奉命进援东岭,抢人四、五号堡垒,接着再猛攻东岭,反复争夺,七上七下,陈嘉身负四伤才把东岭三堡攻下。接着,率军出关,参加强攻驱驴、克复谅山的战斗,法军全线溃退,清军分路穷追,陈部为东路军前锋,连下坚老、威坡、山寨、谷松等地,清政府以功赏陈嘉头品顶戴,云骑尉世职。此时,陈嘉伤痛日重,苏元春强迫他回谅山治伤,可是一旦有敌情,他仍要士兵用竹轿抬到前线指挥。4月,越南战场停火,清军奉命撤退,陈嘉扶病回国,受命驻镇南关,设营务处于关前隘。其时,苏元春、李秉衡等要他回龙州医治,为防务事,陈不肯离营就医。后经苏元春屡次发函催促,才回龙州治疗。当时陈嘉遍体伤痕,如刀刻画,于各处伤口
取出碎骨一碗有余,未拔出的铅弹尚有十多颗,加上在历次战斗中流血过多,已伤重难治。重病期间,部下将士来探视,陈嘉仍念念不忘营中事务。广西提督苏元春、广西巡抚李秉衡每天都来看他,陈嘉仍向苏、李谈军事设想,对身体和私事则不言及,深使两将军慨叹不已。
由于医治无效,是年8月13 (农历七月初四)陈嘉殁于龙州军营,卒年46岁,葬于马岭乡五凤岭。
按其功勋,清廷谥“勇烈"世袭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并将他的生平战绩付国史馆立传。
光绪十四年,为纪念陈嘉抗敌有功,于龙州建祠,春秋祭祀,以表忠烈。
——《荔浦县志》
黄政德
荔浦县马岭镇大冲口人,世业农。生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 六月十三日。清同治三年(1864)以武童投效军营,于江西随营征剿,升外委把总,赏戴蓝翎。后转移贵州作战,因功,晋升千总、守备、都司,换戴孔雀翎,叠授游击、参将,以副将留黔补用,赏给坚勇巴图鲁名号.光绪三年(1877)撤回湖南驻防。光绪十年春,奉命出镇南关抗法,驻扎谷松一带。八月,清政府对法宣战,黄政德率部进攻陆岸县,在船头与法军连日鏖战,十进十出,凌厉无前。十八日,黄率队向法军发起冲锋,不幸被敌军大炮击破头颅身亡,时年45岁。清政府诰授振威将军,恤加赠总兵衔,世袭骑都尉。
——《荔浦县志》
李时德(1832年11月—1870年11月)
荔浦县上东区寨背村(今新坪镇广福村寨背屯)人。自幼臂力过人,好习拳棒,其父遍请名师,教习武艺,数年后,十八般兵器件件皆习,尤精骑射。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应县试被选拔为武秀才,咸丰三年(1853年)又高中广西乡试武举。咸丰六年(1856年)进京参加会试,中武进士,授浙江省台州衙守备。因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深受台州人民的拥戴。清同治九年(1870年)11月5日在台州衙署因公殉职,朝廷恩准送回原籍荔浦县安葬,并追赠武义都尉称号。
——《荔浦县志1991-2005》
莫赞鲁(1871年—1935年)
字次兴,荔浦县大塘镇兰洞村人。9岁丧父,得堂伯莫勉之(岁贡生)教读。25岁入黉宫,岁科试皆列前茅。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考入广西官立师范学堂,一年后毕业,派任修仁县立高等小学教员,兼荔浦县师范讲习所教职,后任荔浦县教育科长,两年后又得平乐中学校长许鸿枢聘充学监。民国四年(1915年),被贲凤亭旅长(马岭人)聘任营书记职,后升为旅司令部书记官。民国八年(1919年)秋,任龙胜县知事。后又任荔浦县参议长,供职3年,辞居荔城镇,习医业。
——《荔浦县志1991-2005》
蒋敦世(1875年—?)
号澄香,修仁县(今修仁镇)三诰村人。自幼好学,十余岁时即考取庠生,后读法政学堂,毕业后,留学日本,仍攻法政专科。毕业归国,先后到中学、师范及高等巡警学校任教员。民国时期,曾任广西省议会议员、秘书长,苍梧县知事、恭城县知事,广西省政务厅长、广西省修志局分纂等职。后回修仁,任修仁县志总纂、修仁县参议会参议员,直至解放。
——《荔浦县志1991-2005》
刘良芝(1886年—1985年)
青山镇料潭村人,荔浦县著名彩调艺人。13岁从师学习唱花灯,16岁参加隆安甫花灯班,不久又参加铁老鼠花灯班。民国四年(1915年)由铁老鼠组织广西花灯班20人(包括家庭小孩),从平乐县开始巡回演出,经恭城县出龙虎关,路经湖南江永、永州,落脚在湖南道州两年半,道州人称该班为“广西道州花灯班”。并与湖南花鼓戏老艺人蒋介芳、刘伟喜、何导甫、蒋子芳等同台演出。演出剧目有《蒋三下南京》《五娘上京》《娘送女》《赶子牧羊》《长青教子》等近百个传统剧目。后回桂林搭班演出达13年之久,在桂林演出其拿手戏《婊子反情》《哑子背疯》等剧目,被桂林市观众称为“背疯大王”。解放后,年迈的刘良芝除在本村教馆传授演艺外,还受聘到鹿寨县各乡镇十多个教馆授艺,培养了一大批业余彩调艺术人才。
——《荔浦县志1991-2005》
李作砺(1891年7月—1959年7月)
字泰若,荔浦县大塘镇大莫村人。民国元年(1912年)毕业于河北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军官学校。后经两广巡阅使陆荣廷保送,与张任民等3人赴日本军事院校深造3年。归国后在广州黄埔军校任军事教官,曾出任广东省四会县县长,历时10年。后被邀回广西参与创办高级军事院校并拟任教官,高级军事院校因故未能办成,辗转到龙州任高级军事参谋,后任龙州民团副指挥官兼参谋长,继又改任团务处长,后升任少将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曾一度坐镇镇南关,负责处理中越边境纠纷事宜,旋晋升中将军衔,后又加上将衔。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解甲归田,回原籍荔浦县家居。解放后,县政府将李作砺列为开明人士,让其出任县招抚委员会主任,继之选为人民代表,出席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荔浦县志1991-2005》
黄恩第(1892年—1953年)
字季郎,修仁县(今修仁镇)建南街人,同盟会会员。民国元年(1912年)在桂林陆军小学读书,毕业后在李宗仁部任排长、连长、营长、副官、参谋等职。后在张任民、黄旭初等师部任参谋、副官、处长等职,先后参加过东征、北伐等战役。民国十八年(1929年),黄恩第被调升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副官处上校总务科长,历时8载。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军进逼华北,黄恩第调升任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少将处长,同年10月率师北上直抵徐州,后转战于豫、鄂、皖、苏、鲁等省之间。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黄恩第奉调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驻鄂(湖北老河口市)办事处主任,统管所属军、师、旅官兵薪饷,以及军需物资的补给。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黄恩第奉调为蚌埠第八绥靖公署高参,次年冬,不忍目睹内战,以健康为由申请退役归休,获准,偕眷返回桂林,居正阳路东巷祖宅年余,后偕眷回原籍修仁县。
——《荔浦县志1991-2005》
廖振作(1899年—1940年)
修仁县(今修仁镇)翠屏村人,民国四年(1915年),考入桂林师范学校简师科,毕业后被任命为修仁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长。民国十二年(1923年)选任为修仁县参议会副参议长兼民政视察员。民国十八年(1929年)任修仁县民团总局局长,民国十九年(1930年)升为修仁县民团副司令兼副县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调任思恩县(今环江县)任民团副司令兼副县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调入第五军军官训练团受训,翌年考入广西省训练团行政干部第十二期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升思恩县县长兼民团司令,后为民团上校团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到中央训练团第六期行政班受训,期满回思恩县工作;同年11月,调任全州县县长,由思恩县启行赴任,途经庆远时染病,医治无效去世。
——《荔浦县志1991-2005》
莫祖芳(1904年—1959年8月)
原名祖锡,字梦祥,荔浦县大塘镇兰洞村人,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少年时,在桂林模范小学毕业,回乡后曾任小学教师。民国二十年(1931年)考入广西警官学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警官学校毕业,被分到永福县警察局任职。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新任荔浦县县长莫忠(永福县人),特邀莫祖芳回县任县府助理秘书。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秋,荔浦县沦陷,县府西迁上北乡(现花篢镇)洪头村。县长莫忠叫莫祖芳专管税收,因所收税款被其内弟挪用作为赌资输掉,莫忠将莫祖芳拘捕关押。地方士绅联名请求保释,并交清挪用税款,县府托辞不予保释,从而激起了地方士绅的义愤,县自卫大队第二大队长莫家勋等带兵劫牢,救出莫祖芳,并驱逐县长莫忠出境。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中共荔浦地方组织张赞周经人介绍,与莫祖芳取得联系。在张赞周的启发帮助下,两人一同到兰洞小学以任教作掩护,开展地下活动。莫祖芳以自己特殊的社会关系,协助中共地方组织做了不少工作。1949年10月间,中共上级党组织在兰洞召开一次桂东地区各县领导的重要会议,研究桂东地区解放前夕重大问题,派莫祖芳帮助选择会场及派员前往马岭接吴赞之等领导。会议期间,除布置好岗哨外,莫祖芳还亲到会场,安排会议人员的生活,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从而使这次会议得以安全顺利进行。1949年11月,荔浦县解放,莫祖芳被安排为荔浦县招抚委员会委员,并任桂东人民解放总队荔浦县第八大队参谋。1950年3月,荔浦县第八大队改编为荔浦县大队,莫被安排到县工商会任秘书。在“左倾”错误影响下,蒙冤受辱被关押,1953年春才被释放回家。1957年2月又再次被诬入狱,直至病逝。1986年,经荔浦县法院重新查证落实,给莫祖芳作了彻底平反。
——《荔浦县志1991-2005》
赵老大(1907年12月—1983年10月)
原名冯成旺,瑶族,荔浦县蒲芦瑶族乡下龙村土凤山屯人。解放前,赵老大家贫如洗,一家九口,靠租种他人的山地维持生活。
解放后,195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深入蒲芦山区剿匪,赵老大积极配合解放军的工作。白天,和解放军一道爬山涉水追击土匪,晚上又与解放军一道站岗放哨,把守隘口,拦截逃匪。土匪基本肃清后,赵老大被推举为蒲芦乡福文村农会主席,1952年7月担任第六区副区长,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调到县人民委员会工作。1955年,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和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被推举为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同年3月至9月,被组织送到中南民族学院学习政治。
赵老大是荔浦县第一位土生土长的瑶族副县长。赵老大在任期间分管民族工作,积极带领荔浦县民族工作组宣传中共中央民族政策,协调全县各民族关系,增进民族团结。1955年起连任副县长至1968年8月。
——《荔浦县志199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