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批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小镇 >> 自治区级 >> 第1批 >> 正文

北海市海城区涠洲镇(浪漫小镇)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08日 20:17    作者:   编辑:广西特色小镇  点击:

1.简介

北海市海城区涠洲镇涠洲镇是广西沿海第一大海岛镇,位于北海市区南面,地处东经109°05'~109°09',北纬21°01'~21°09',东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西直航至越南海防、鸿基,南与海南岛遥相呼应。与北海市区相距20.2海里,航程27海里。涠洲镇辖涠洲、斜阳两岛,是中国最年轻的火山岛,总面积26.88平方公里,其中涠洲岛24.99平方公里,斜阳岛1.89平方公里。涠洲、斜阳两岛地处广西沿海前哨,是钦州、北海地区之屏障,是国家重要的出海通道,战略地位重要。涠洲镇2001年9月被定为自治区重点镇。

——来源:《广西重点镇志》

其中,涠洲岛享有“大蓬莱”仙岛之称,2005年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海岛第二位,是中国最年轻的火山岛。2018年1月12日,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示广西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北海市海城区涠洲镇被评为“浪漫小镇”。

——来源:网页

2.建置沿革

汉朝涠洲岛属合浦郡。唐、宋两朝属于雷州巡检司。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建涠洲巡检司。明初属雷州府,明洪武七年(1374年)巡检司迁往雷州遂溪。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游击署移驻廉州府合浦县永安。此后,涠洲岛处于雷州和廉州两府军事行政双重管辖之下。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至嘉庆十一年(1806年)涠洲居民三度被迫内迁,驻岛行政机构裁撤,军事管制由雷州徐闻县的海安游击署和廉州合浦县的龙门协分管。清咸丰十年(1860年)有内地人400名因避战乱,不顾艰险和官府之禁,上岛定居。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开岛禁,移雷州、廉州船户客民于岛上,荒置数百年的海岛田庐重兴。同年法国天主教势力侵入岛上,先后在盛塘、城仔及斜阳各修建教堂一座。清光绪年间,涠洲由雷州正式划归属合浦县的靖海团,设“公局冶(民政机构)于岛上。

民国初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先后属合浦靖海团和合浦第二自治区辖镇。1938年9月至1945年6月,为日本军队侵占。1950年3月6日,解放军渡海解放涠洲岛,3月8日,涠洲乡人民政府成立。1951年12月,涠洲乡改为北海市第五区,下辖涠洲东、涠洲西、涠洲北3个小乡和南湾镇。1953年4月涠洲为北海市第三区。1956年“三乡一镇冶合为涠洲乡。1958年10月涠洲人民公社成立。1984年9月,撤销公社设涠洲镇,隶属北海市郊区。1994年12月划为北海市海城区管辖。全镇辖百代寮、盛塘、公山、荔枝山、后背塘、城仔、西角、竹蔗寮、斜阳9个村委会及东湾、南湾2个社区,2006年全镇总人口14408人,其中农业人口12893人,非农业人口1515人。

——来源:《广西重点镇志》

3.自然环境

涠洲岛上有几条放射状间歇性溪流,西角有1座总库容为241万立方米、相应库容188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地下水可采量为1.27万立方米。

涠洲岛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气候特色。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受偏北季风控制,4月至9月受热带高压、强风和偏南风影响。四季不明显,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年平均日照时数2089.3小时,最多为7月份平均日照时数240.8小时,最少为2月份月平均日照时数81.5小时。年均气温23°,年均最高气温29.1°(6月),平均最低气温15.1(°1月),年均降雨量为1383毫米,年均降雨日数136天。雷暴雨出现于2~10月,集中期为8月。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多吹偏北风,年平均风速4.8米/秒,年平均大风日数38.3天,因受海洋和冷空气影响,12月至次年4月有雾,年平均雾日19.6天。年平均相对湿度82%,年均蒸发量为1849毫米。

涠洲岛物产资源丰富。北部湾是全国四大渔场之一,出产多种海产品。岛上的造礁珊瑚共有21属45种,造型千姿百态,有天然“海底公园冶之称。岛上鸟类约有110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即黑鹳和中华秋沙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4种,是候鸟和旅鸟迁徙的“驿站冶,因此被列为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

涠洲火山地貌特征突出。涠洲在3亿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13万~1万年前经数次火山爆发形成现今轮廓,其地层为第四系,属第四纪滨海火山喷溢堆积经地质作用而成的火山岩台地,主要为玄武岩、层状凝灰岩,凝灰质碎屑岩、海滩岩组成,火山地质构造属华夏褶皱带,雷琼北部湾凹陷北部西缘涠洲岛凸地,与北海市之间有一较深的断块凹陷带。地貌主要为火山口、海蚀、海岸堆积地貌,受地表水及风化剥蚀作用,火山岩台地被风化,形成0.4~0.7米厚的红土层。涠洲岛地势南高北低,海拔20~40米,最高峰灯楼顶海拔为79.6米。斜阳岛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50~100米,最高峰羊咩岭海拔140.4米。

——来源:《广西重点镇志》

4.风景名胜

涠洲镇是广西最大的岛屿,与南隔9海里的斜阳岛分别称大、小蓬莱。涠洲镇有丰富奇特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有海中珊瑚奇观,有奇险的岩洞和火山岩层,有广阔的海滩,斜阳岛有保存较完好的原始生态环境和惊险的峭壁危洞。人文景观有两广南路最早的两座天主教堂。

——来源:《北海市志(上)》

涠洲岛

涠洲岛是中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国家火山地质公园、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有“人间蓬莱冶之誉。岛上由峭壁、奇洞、茂密植被、千姿百态的珊瑚和洁白的沙滩、清澈的海水等构成奇观异景。涠洲岛海岸线长24.6公里,地势南高北低,沿岸大部分被金黄、灰色细腻而平坦的沙滩环绕,其余则有绚丽多姿的火山熔岩、火山弹群及由于长期海水冲刷而形成的海蚀陡崖、洞穴、平台景观散布其间。岛上有海蚀景观、海积景观、火山口景观、生物景观等40多个景点。主要景点有火山口公园、石螺口海滨浴场、滴水丹屏、龟豚拱碧、芝麻滩、天主教堂、圣母堂、三婆庙等,其中“龟豚拱碧冶、“滴水丹屏冶位列北海八景,涠洲天主教堂、涠洲圣母堂为19世纪法国传教士建造,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广西重点镇志》

火山口地质公园

火山口地质公园,火山口意即火山喷发时的口子,在涠洲岛的西南边,在"鳄鱼"山脚下,因壮观的火山熔岩而出名,是涠洲岛上最主要的景区。2010年1月13日,顺利通过了国家旅游局专家评审组审核评定,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里的火山岩石千姿百态,各种形状都有,奇妙极了,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妙笔生花。火山口确实很美,岩层一层一层的,像关于火山喷发的科普书一样,在说着涠洲岛久远的故事。

—来源:百度百科

滴水丹屏

滴水丹屏,在涠洲岛滴水村南岸边,原名滴水岩。绝壁上部绿树成荫,壁上层间裂隙常有水溢出,一点点往下滴,如朱帘垂挂。由于海蚀作用,岩石的外表形态犹如一有眼、有鼻、有嘴、有发的巨型侧面"人头像"(现已倒塌),景致优美。滴水丹屏的海滩非常不错,靠近水边的沙子很细腻,中间铺满了碎珊瑚,再往岸边就是松树林。在这里游泳的人很多,在海里随着海浪的涌动时而跳跃,时而漂浮。滴水丹屏是赏日落的最佳位置。

—来源:百度百科

婆庙

三婆庙﹑又称天后宫,座落涠洲岛南湾港内北面的悬崖峭壁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也称“天后圣母”、“天妃”,是沿海渔民所崇拜之女神。“三婆”,闽语中即母亲之意,意即圣母。闽台称为“妈祖”。

传说清代福建商人乘船运货赴北海突遇风浪,船将覆,危难时三婆在南湾显灵相救,顷刻间风平浪静,商船安抵北海。商人感谢神恩,在显灵处修庙纪念。200多年来,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三婆祀)前后,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香港、澳门等地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涌进三婆庙烧香跪拜,祈求一帆风顺,海利大进。

三婆庙是四合院式的建筑,造型别致。院内四处金碧辉煌,三婆镀金塑像供于正门大厅中央,院外花木茂盛,岩石纵横,曲径直达山间。庙侧有“仙井”终年涌泉不绝。并水甘甜爽口。据地质学家鉴定,井水为古火山口喷发堆凝的岩层深处所流出的天然矿泉水。晋朝刘歆期《高州记》及《太平御览》记述的涸洲石窟祀神,为“采珠人”致祭,疑即此处。

——来源:《北海市志(上)》

斜阳岛

斜阳岛位于涠洲岛东南9海里,海岸线长5.67公里。环岛危岩峭壁如削,深穴罗布,除西北、东、东南有泊船缺口外,沿岸无滩涂。岛上居民60余户,人口约200人,以渔业为主,农业为辅,房屋建设结构一致,整齐有序,具有较为浓厚的渔民风情格调。主要旅游景点有羊咩岭、羊咩洞、逍遥台、天涯路等。

—来源:《广西重点镇志》

风土人情

涠洲人民民风淳朴,相处融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世无争的生活。岛上居民以客家人居多以及少量黎族和合浦土著人的后代;使用方言主要有客家话、粤语、廉州话、黎话等几种;习俗沿袭沿海客家人的风俗传统和丰富的渔家生活文化。此外,岛上有3000多天主教教徒,每次礼拜教堂钟声洪亮远至数里,诵经朗朗、态度虔诚,不失为岛上一大人文景观。

——来源:《广西重点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