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介
大寺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北区,地处钦州市的西北部,东连那蒙镇、大垌镇,南临大直镇及钦南区黄屋屯镇,西与贵台镇交界,北接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镇人民政府东距钦州城区37千米,北距南宁市区78千米。素有"钦州粮仓"之美誉,2014年7月,大寺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2020年4月,大寺镇被命名为首批广西民营经济示范乡镇。
来源——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18(乡镇卷)[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05:第407页
2建置沿革
清朝时期,大寺镇境域属钦州。
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大寺镇及大寺乡,属钦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合并为大寺乡。
1951年春,分设15个乡(镇)。
1957年7月,改属钦僮壮族自治县,分设大寺、附城、屯强、南间4个乡(镇)。次年秋,4个乡(镇)并入大寺公社。同年11月15日,改属钦县。
1959年4月,分设大寺公社。
1984年9月,大寺公社撤改为大寺镇。
1989年,大寺镇设18个村公所、1个居委会、72个村委会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李立国总主编;刘涛本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重庆市卷[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年03月:1270-1272页.
3自然资源
大寺镇境内矿藏资源主要为石灰石、锰矿、沙金、钛铁、花岗岩等,其中沙金比较有名,分布在宿禾等行政村。已经开发的有石灰石,位于境内南面的四联、电强两个村,矿区面积1.6平方千米,地质储量2340万吨,可开采2000万吨,年产量2800吨。植物资源有松木、椎木、杉木、桉树等。野生动物资源有猫狸、野狸、山猪等。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李立国总主编;刘涛本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重庆市卷[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年03月:1270-1272页.
大寺镇名优特产主要有:桂圆肉、钦北果园鸡、猪肚巴、荔枝、龙眼、无公害香蕉、大寺桂圆肉、沙姜等
大寺猪肚巴
猪肚巴是大寺镇的特产,猪肚巴油炸的全过程时间长,由于大寺原料有限,做法复杂,一般从早忙到晚一天的产量也只有30斤左右。
大寺沙姜
大寺沙姜呈卵圆形或长卵圆形,外表褐黄色,皮色光亮。大寺镇沙姜种植面积约8000亩,总产量1.5万吨左右。
槐花粉
是钦州人们喜爱的消暑糖水,在大寺镇街头随处可见。制作原料以槐花、大米、红糖为主。先把大米用水泡5个小时左右,将槐花用水稍微浸泡变软,把大米和槐花一起磨成米浆。
民族风情
大寺镇民间文化团体有龙狮队、跳岭头队、采茶队等。
钦州市北帝庙
钦州市北帝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庙,庙址曾三迁,历经四百余载,至今香火不断。北帝庙诞生于明朝中叶年间,时有和尚三人至此化缘布斋,建寺庙于旧圩江岸边上。然后在清乾隆年间,由地方父老乡绅布施功德搬迁重建于新圩横街云古寺。
黄明堂墓
位于大寺镇三益村委米利村边的龙狗岭上,是钦北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为露天砖室结构,宽13米,长26米,占地300多平方米。两旁出入口为牌坊式拱门,拱门顶上是三合土塑的花盆、寿桃,台阶柱顶有石狮子一对。墓身为青砖砌成,大理石墓碑。
冯敏昌墓
是夫妻合葬墓:其墓位于大寺圩镇北边的三箭岭上(即望海岭南麓),是钦北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为覆釜形,砖石三合土结构,墓身直径6.4米,高3米,占地263平方米。砖砌拱门式坟头,内镶大理石墓碑。
民族风情
大寺-跳岭头
跳岭头
钦州最古老的一种祭祀带面具舞蹈。据明、清朝时期《钦州志》记载,它于1658年前已在钦州永乐都(今大寺镇、贵台等壮族聚居地)流行,至道光十四年(1834年)前扩展至全市壮汉两族各村庄。祭祀时间起初是每年的中秋节(家历八月十五日),至民国35年用扩大到由八月初一起到头八月底止,各乡村定时轮番举行。它与广西壮族花山壁画中的“乐舞”相同。
钦州采茶戏
属于戏曲范畴的民间歌舞剧体系,源自江西,约在1780年传入钦州,经过200多年的改革,已成为独具钦州特色的地方采茶戏。钦州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可分为采茶歌舞、小戏、大戏三部分,据不完全统计,采茶歌舞有《正茶》等10多个,小戏有《吊蛤》等50多出,大戏有《舜儿》等60多出。
风景名胜
大寺镇境内主要景点有望海岭、大寺江(茅岭江)、休一江等。
望海岭
望海岭位于大寺镇区北部3.5公里处,横跨大寺、那蒙镇两镇。山的主体由东北沿西南走向,长约9公里,宽约5公里,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分东西两峰。西峰为主峰,海拔479.8米,是镇境内第一高峰。望海岭为花岗岩山体,南北两面整体坡度比较平缓,呈圆弧形,而东西两面坡度稍显陡峭险峻。
望海岭风光
历史名人
冯敏昌
[清][公元1747年-1807年,壮族古代文豪]
冯敏昌(1747—1806),字伯求,又字伯子,号鱼山,壮族,生于广东省廉州府钦州长墩司南雅乡(今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大寺镇马岗村)。冯家是书香门第,文人辈出。曾祖父应祥,字征麟,太学生、增广生,曾任翰林院编修;祖父经邦,字宪万,增广生、太学生,曾任翰林院编修;父达文,字天岩,岁贡生,候补训导,历任开建、临高、花县教谕,初封编修,晋封奉政大夫。这种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对冯敏昌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艺术成就
冯敏昌勤奋好学,博闻强记,才思敏捷,书画诗文无不精通。他前后撰写过《孟县志》、《华山小志》、《河阳金石录》等,主修过《广东通志》,编有《汉魏六朝五言古诗选》、《-五言律诗选》、《-五言古诗选》、《韩诗选》、《苏诗选》、《师友渊源集》、《古文合选》、《文章心印》等书,著有《小罗浮草堂文集》、《小罗浮草堂诗集》、《崇雅斋稿》等。其中诗作最多,收入诗集的就有近二千首。冯敏昌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真实记录了自己的一生经历、交往和事业,及其理想、抱负和追求。感情深沉真挚,语言畅达而令人回味。
来源——博雅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