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介
大安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地处平南县东南部,东与梧州市藤县天平镇相邻,南连大新镇,西濒白沙江,北倚武林镇,广西三大古镇之一,于明末建圩。1980年9月,改名大安镇。是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广西小康示范镇,也是平南县南河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大安镇旧称大乌圩,圩设于明朝末期,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安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有广西最大的古建筑群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大安石桥、列圣宫、惠福夫人庙、粤东会馆等。
来源——[1] 黄树贤总主编;韩元利本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 广西壮族自治区卷上[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8.01:980-981.
2.历史沿革
广西三大古镇之一,于明末建圩。
民国后期,大安镇属南一区。
1949年,大安属第四区,后改名大安区。
1958年11月,成立大安公社。
1980年9月,改名大安镇。
来源—— 黄树贤总主编;韩元利本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 广西壮族自治区卷上[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8.01:980-981.
特色资源
大安镇土壤主要为黄色及灰黄色沙质黏土,局部有流沙。西部有优质石灰石。南部有花岗岩,储量达1亿多立方米。
古建筑和风景名胜区
大安古建筑群
由大王庙、粤东会馆和大安古桥组成的大安古建筑群,见证了平南人曾经创造的时代辉煌。
粤东会馆原貌为三进,宽三问,总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为砖石木结构,硬山顶,风火墙,琉璃脊饰,对研究古代两广经济、文化、艺术交流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大安古石桥建于道光六年(1826年),至今仍固若磐石。相传古石桥是根据“易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理数建造而成,全桥为主体,代表太极,大桥墩2个,代表两仪,桥墩成船形,尖头向上游,减轻了水流的冲击,桥面分七跨,每跨用一尺宽梯形石条敷面,石条大面在上,小面在下,使桥面积水和污泥从石隙处及时排出,桥之北端又有岩石作保护。古石桥精美绝伦的工程设计技术,至今还被桥梁建筑专家推崇备至。
大王庙是光绪元年的遗物,主体三进,面宽三问,总建筑面积为400多平方米,是砖石木结构,硬山顶,镬耳风火墙、琉璃脊饰,雕檐画栋。
来源——博雅文化旅游网
大安镇八景
一、百年孤独
百年石桥,建于流沙。小桥流水,西风瘦马。大安古石桥是一座多跨的石梁桥,建于道光六年(1826年),至今仍固若磐石。横跨新客河,是昔日大安往西江武林港口必经之道。
相传古石桥是根据“易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理数建造而成,全桥为主体,代表太极,大安古石桥长35米,宽3米,大桥墩2个,代表两仪,桥墩成船形,尖头向上游,减轻了水流的冲击,桥面分七跨,每跨用一尺宽梯形石条敷面,石条大面在上,小面在下,使桥面积水和污泥从石隙处及时排出,桥之北端又有岩石作保护。
桥墩、桥梁、栏杆皆用花岗岩石料做成。古石桥精美绝伦的工程设计技术,至今还被桥梁建筑专家推崇备至。
二、万山红遍
四岩山,位于大安镇东南部。四岩山是平南南河片最高的山,海拔537米;四岩山景色优美,苍翠碧绿,山形地势雄峻独尊;山顶上奇石交错,千姿百态堪为奇观!
四岩山座落于大安镇儒村,距大安镇城区10公里,景色甚为优美, 不可多得的生态环境,山上绿色的藤蔓,苍翠如屏,山势雄峻独尊,在半山腰有凉亭,还有一小溪,发出潺潺的流水声,山泉水清澈透明,山顶上全是交错花岗石,仰天袒露,天姿百态,堪为奇观,山顶右边还有多个穴洞,天然的石屋,幽深的岩洞,登上顶峰,居高临下,能望到无际的田野,弯曲的南梧二级路,车来车往,高楼林立的大安镇城区,不减大城市气势,一派新景象。
三、曲径通幽
什么叫岁月?什么是沧桑?大安古街小巷是小城镇建筑的博物馆,目前还保留着“扫把街”、“中药街”、“算命街”等以用途区分的叫法,直到今天也还一样繁荣经营。
比如一间几平方米不起眼的小中草药铺,居然已经是从爷爷的爷爷那一辈流传三代还在经营。其中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是大安最美的人文景观。
大安人把古巷子历史延续在自己的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在历史和现代中享受着古镇的缕缕阳光。
四、神的宫殿
大安镇现存大王庙是光绪元年的遗物,主体三进,面宽三间,有头门、中座、后殿和文昌阁;中间有前后天井,井翼为廊;附庙左右,皆座东南向西北,总建筑面积为400多平方米。
大王庙建筑是砖石木结构,硬山顶,镬耳风火墙、琉璃脊饰,雕檐画栋,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中间由四根大木柱和两根石柱支撑,栋梁以铁力木相吻合,雕梁画栋,檐梁墙壁饰以浮雕图案,艺术上刀笔细致工巧,玻璃瓦当,飞檐凤角,古朴华丽。现存的碑刻是研究两广经济、文化交流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
五、白沙东去
白沙江发源于大容山脉,流经六陈、大新、大安出武林到西江,全长一百公里。在清代,白沙江两岸森林茂盛,植被良好,水源充沛,河床宽达三十多米,水深四米多,从桂平沙江村以下可通行三吨木帆船。
本县有个秀才刘运通,曾赋诗赞叹白沙江美景:江绕如紫带,川原四望收,芊芊肥野色,曲曲抱江流。鸥傍沙堤啄,烟随水面浮,朝宗应自解,澄处一泓油。
六、雕栏玉砌
青砖古檐锁住的岁月,粤东会馆是明清时期各地商帮设立的组织机构。为了显示资本实力,在会馆的建造中极尽工人之能事,绘画精美,雕刻精细,争奇斗艳。昔有民谣曰:“湖南会馆一枝花,粤东会馆赛过它;福建会馆烫金箔,江西会馆笔生花。”大安粤东会馆木雕精妙绝伦,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人类的艺术宝库历经百年,岁月只能徒增斑驳的沧桑。
七、古榕梵音
大安大王庙对面一棵古榕树冠呈圆形,远望是一把绿色巨伞,近看盘根错节,叶茂蔽天,盘根错节,枝繁叶茂,气根如老人胡须在风中飘拂,树干有的贴地而生,有的斜出如飞龙破雾。
古树下,一尊金色弥勒佛盘坐其中,明净如镜,用梵音诉说人间的喜怒哀乐。庙外榕公玉貌蓬,虬身已沐百年风。须弹叶唱和钟韵,再向菩提悟作僧。
八、喜上眉梢
平南县二医院木棉花,早春二三月,乍暖还寒,万木复苏,千绿竞长。鲜艳的红、浅浅的橙色向花瓣的四周渗开,在高高的枝头上,毫无掩饰,不哗众取宠,不矫揉造作, 自然地绽放自己最灿烂最真实的容颜,用它绚丽的色彩,拼构出一个燃烧的季节,凝视着似流水般的光景,宣告着春天的来临。肃杀的冬后因此有了别样的情调和绮丽,人们生活中也因而有了异样的色彩和激情。
5.名人历史和传记故事
谢苍生
谢苍生(1902~1937.9),名启良,字悟非,平南县大安镇人,谢苍生自幼就到舅父清末举人朱灿伦家读书,舅父对他严格要求,所以后来他文才不凡,且工书法。
1918年,谢苍生离家到梧州省立二中读书,各科成绩均列前茅,语文成绩尤为优异。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他和同学一起主编《救国晨报》,并为《疾呼》、《少年先锋》等杂志撰稿;还积极参加抗日救国各种活动。尔后参加了共青团的组织。
谢苍生自梧州省立二中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旋回大安在三育小学做校长。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三大政策之后,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创办了中山大学,帮助中国培养革命干部。谢苍生在梧州参加了留苏招生考试被录取,后即集中广州学习俄语,并组织参加各种革命活动。
1926年秋,谢苍生与同时获取录学生李一尘、李碧潇(女,平南大中人)、区谓文、张威遐等人,从上海经海参威抵达莫斯科,是属于中山大学的第二批学生。中大毕业后,谢苍生被派到莫斯科高等射击学校和步兵学校去短期受训。1928年与同学李碧潇结婚。1929年,在国民党背叛革命的-中,谢氏夫妇和一批留苏学生被秘密通过中苏边境遣送回上海。
当时,因没有工作安排,只得低薪受聘到山东教书。
30年代开始,当时王公度留苏回桂已成为李宗仁、白崇禧的谋士,揽党政大权于一身,谢苍生应王的邀请回广西,深为王所器重,并视为得力助手。他先后担任过南宁军校的中校教官,第四集团军总政训处上校副处长、南宁军校政训处上校主任等职,培训出一批初、中级军事人员。谢苍生善于联系群众,他以“反蒋抗日”为号召进行工作,得到李宗仁、白崇禧的信任,但也遭到一些实力派中的军界头目如廖磊等人的反对。
1936年“六·一”运动结束,蒋桂达成协议。对此,王公度、谢苍生深怀愤懑。同年12月,谢苍生作为广西各界人民抗日慰劳团团长到达绥远前线慰劳前方抗日将士。此期间,仅三个月当中就写了很多诗作,抒发对蒋桂协议的忿慨。他给慰劳团成员陈凤仪纪念册上题词曰:“国亡无日矣,大任在先知,南北高呼去,归来必裹尸。”发泄了他对蒋桂达成协议的不满情绪。回广西之后,他又到各市、县向各界人士报告劳绥的经过,鼓舞各界人民抗日救国的意志。
王公度与谢苍生等人在桂的一系列活动,使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央政府不满,同时也因为恃才放旷而得罪了桂系实力派、少壮派、元老派和外-。1937年芦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向我国东北大举侵略,广西桂系内部两派之争,发展到不可缓和的地步。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廖磊在率军北上抗日的紧急关头,扬言说:“公度不死即顿兵不前。”以此要挟李宗仁、白崇禧,并制造种种假象诬蔑王公度等破坏桂系、阴谋夺取政权。李宗仁不得不下令于1937年9月15日杀掉王公度、谢苍生等6人。谢苍生死年仅35岁。
来源——博雅文化旅游网
陈心葵
陈心葵(?~1935年),平南镇隆乡周塘吉冲山人。他拥有100万斤田租谷,田地纵横平、桂两县。坐落在平南的主要是富藏、平龙、廖村及大新等地;坐落在桂平的主要是木乐一带。
此外,还兼营工商业,在梧州合股开设火柴厂;在昭平合资开采金矿;在南宁开办一个木场。
还经营桂油,贩运烟土,浮动资金逾100万元。
陈心葵的祖辈都是财主,他从小受家庭影响,不恋功名,只悉心承先业,创大业,到他治家之时,田产果然翻了三番,成为平南的巨富。此后,家大业大,家人佣人众多,这样,他原来在村里的祖居已不适应家业发展的需要,就于民国初年迁出村边另建庄园。陈心葵新建的庄园,庄园内的陈设极尽豪华富丽,椅桌多是用酸枝木镶嵌大理石做成,还有无数雕龙刻凤的各种家具及古玩,尤其是陈心葵睡的九龙床,造价极其昂贵。
此外,陈心葵还与几家亲房合建一“围龙”,坐落在与他庄园相隔数百尺的一个土坡顶上。四角各有炮楼一座。“围龙”里有好几座房屋,既作粮仓,又作避乱藏匿之所。这“围龙”与陈心葵的庄园遥遥相望,实际也是他的 岗哨。
陈心葵的家业是清末开始发展,民国初年盛极。当时的官绅称他“善承善创”、“创业有奇才”。诚然,在剥削与掠夺方面,他是颇工心计的。他的田产翻番,是从3条渠道而来。最主要的是与官僚资本沟通一气。他与当时曾任平南县长马翼汉有亲戚关系,来往密切,马是陈的靠背大树。其次,大量进行田当。陈心葵钱多谷多,而当时有些人因天灾-或输光花光向他借钱借谷,以田地抵押,大量兼并土地。此外,大量发放0。那时,饥荒淡月,多无谷米上市。而陈心葵仓廪富足,堆谷如山,远近饥民都要向他借谷度日。陈心葵虽有万贯家财,却吝啬无比,有一年,天大旱,吃水艰难,他的亲房兄弟建议在他的一块田儿上挖一口井,有利于自己,方便于大众。他执意不肯,为此闹起来,竟至双方都拿出手 来欲行火拼。
来源——ok名人网
本文链接:https://www.okdg.cn/info/43723
高义记(1891~1945)
原名高仕佳,大安镇人,是本世纪20至40年代平南头号资本家。
抗日战争前夕是他的全盛时期。在大安镇,开设商店5间,分别经营纱布、洋杂、海味、药材、杂货,还有一间牛皮怍坊;在梧州,开设义安船务行兼营纱布,还有一间竹庄;在广州,开设猪鸡牲口栏,兼营纱布转运业务;在香港也设有牲口栏,在玉林设有强安花纱行。高义记为了取得商业的有利条件,他对上海渠丰纱厂投资,是该厂主要的股东之一。他还经营交通业,有民泰、福泰两艘拖渡及大河清拖船,航行梧州至江口。有汽车两辆往来玉林、武林。
鼎盛时,操纵桂平、平南、容县三县与香港、上海、广州之间的汇兑。此外,还收地租谷数万斤,雇请行江、杂工与女仆数十人。高义记少时家境贫寒,其父高祥泰开初还有点祖业,但他不务正业,不久家产荡尽,随即死去。孤苦无依的高义记。平时沉默寡言,在10多岁时,靠东拼西凑一点小本钱,上村收鸡贩卖度日。到20多岁,他的远房叔父高其昌认为他诚实可靠,请他做行江。每次允许他顺搭一笼鸡出香港。高义记赚得了一笔钱后,就开始独立经营贩鸡到香港的生意。不几年,成了个有点名气的行商,经营项目也日益增多。高义记虽不善辞令,但极工心计。民国初年,曾一度用假银在桂平、平南各地大量收购猪鸡。当时,大安除了高义记,还有妙和安等几家花纱店。高义记凭自己在上海渠丰纱厂有股份,且有汽车轮船以及经营汇兑业务各方面的优势,就运用以大吃小的手段与他们开展竞争。别人零卖洋纱一毫钱一组。他却卖五分钱一组,终于把别人的花纱店一个个“吃掉”。最后,他垄断了大安纱布市场,获取巨额利润。在航运方面也是如此。他把丹竹卢万骏开办的拖渡“吃掉”后,又独占了梧州至江口的航运业。
高义记也讲信誉,有一次,他向香港日本三喜火柴厂订购火柴几百笠,装运这批货的轮船离港不远,遇台风袭击,触礁沉没。当其得知沉船的确实消息,还是将订火柴全部价钱汇给三喜火柴厂。从此,高义记取得三喜火柴厂加倍信任,给他在广西全省经销三喜火柴的权利,而且可以先付货后交款。这样,他就做了无本的火柴生意。
高义记晚年办了一些公益事业。1943年,国民党政府通货膨胀,加上连年旱灾,米价飞涨,大安遍地饿民。高义记从农历四月初十到六月初十,每日熬1000公斤米稠粥济饥,救活了一些人。此外,他还带头捐修大安桥;独资铺砌大安附近几条石板路,长约20公里;修筑马行街码头;在武林公路上建风雨亭。又给大安第一小学建教学楼两幢,名曰“仕佳楼”;给龚南初中建礼堂一座。给鳏寡孤独者施棺材,棺材头务必写上“高仕佳捐赠”几字。1937年8月,淞沪战役开始。11月,上海沦陷,渠丰纱厂倒闭,高义记失掉大量股份,继而广州、香港、梧州、大安、平南、江口相继失陷,高义记的店铺、商行、作坊、钱庄统统倒闭,财势一落千丈。高义记晚年得了糖尿病,抗日战争末期,大安沦陷,他走避大洲。1945年死于大洲乡四月八冲。
来源——ok名人网
本文链接:https://www.okdg.cn/info/4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