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介
贺街镇位于贺州市八步区中部,距贺州市区17公里,地处广西、湖南、广东三省交界区域贺街镇地处,属南岭山区丘陵区,地形呈东西走向,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7公里,总面积为377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2001年辖24个村委会和3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3万人;全镇耕地面积5万多亩(水田3万多亩,旱地2万多亩),年种蔬菜5万多亩(含复种),年总产量20万吨,是广西“万元田”的发源地,全国菜篮子生产先进县贺州市的主产区。水果种植面积4万亩,总产量超万吨,具有“千年古镇,百年菜乡”的称号。
2001年7月,古建筑群——临贺古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以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入选为我国第一批特色小镇。近年来,其围绕“宗祠文脉”发展主题,形成了“千年故城”“玉印浮山”“桂花香井”等文化标签,是以文化基因为主要发展资源的文旅型特色小镇典范。贺街镇文物古迹繁多、自然风光秀丽,产业形式多样,拥有丰富的文化、自然及产业资源。文化资源中的物质文化资源集中在临贺故城,城中现有百家宗祠、文庙、民居等历史要素30多个,是在中原文化、百越文化和楚文化的冲击与交融下孕育出的新的岭南文明。
——来源:《广西重点镇志》
2.建置沿革
贺街镇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广西有名的历史文化古城。贺街镇政府驻地位于临江和贺江流域之间,贺街镇原称“临贺郡”、“临贺县”等。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首设临贺县”,其为当时广西四大古城之一,隶属于中央王朝。三国(吴)贵武五年(公元266年)改制为“临贺郡”,直至东西晋、南北朝秦始五年(公元469年)设临庆国”,建元之年(公元480年)又称临贺郡”,隋唐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制贺州”,大业初(公元605年)称“贺川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又改为“贺州”,直至明洪武十年(1377年)改制“贺县”并延称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2年2月贺县县治由贺街迁往八步。1954年2月,称城厢镇(属城厢区);1954年2月改为县直属镇;1958年9月并入贺城人民公社,1961年5月恢复为区级直属镇(贺城区辖镇);1984年8月,撤销公社,称贺街镇;1987年3月,贺城乡与贺街镇合并沿称为贺街镇。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镇总人口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5万人,非农业人口6500人,汉族5.78万人,瑶族5200人。交际操普通话及西南官话、粤语、客家话等方言。
——来源:《广西重点镇志》
3.特色资源
贺街镇特色资源一览表
资源类型 |
概要 |
|
文化资源 |
物质文化 |
王、陈、刘、廖、罗等20多处姓氏宗祠;蒋家大院、梁爱怡堂等传统民居;文庙、沸水寺、浮山寺、城隍庙、魁星楼、文笔塔等宗教、文教建筑;汉代城墙、大鸭古城、洲尾古城等遗址;香花、蝴蝶岭、大平岭、寿峰、高基、蛇头岭6大墓葬群 |
非物质文化 |
浮山歌节、浮山寺庙会、瑶族盘王节等民风民俗;彩调、耍歌堂、瑶族民歌、瑶族长鼓舞、瑶族猴鼓舞等地方艺术;犀牛头传说、龙洞传说、瑞云山传说等传说掌故;瑶族服饰、瑶族瑶绣、瑶族医药等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 |
|
自然资源 |
山体景观 |
瑞云山、浮山、凤凰山 |
水域风光 |
贺江、桂岭江。 |
|
田园风光 |
三华李、淮山、马蹄、青梅等特色农产品种植景观 |
|
产业资源 |
农业 |
满天下李子园、淮山基地、水果生产基地等农业生产基地 |
商业 |
餐饮业、运输业、竹制品业、果蔬批发等商业服务业 |
|
旅游业 |
影视拍摄、民俗观光。 |
——乡村振兴视角下文旅型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研究——以贺街宗祠文脉特色小镇为例
4.城镇建设
贺街历为州、郡、县治所,有古城建筑,先为土筑城墙,宋景炎三年(1278年),郡守陈士宰重修,通甃以砖,城墙高2丈,厚8尺,围570.4丈,垛1074个,设4门。民国年间已毁,今尚有城基可寻。
至今,在临贺故城内仍保存庙宇、古民居、石板街道、水井、排污通道等设施。1978年后,先后开发了河东中心开发区70亩,城西大道商住区60亩,旧市场区改造工程15亩。投资近400万元新建一条长850米,宽40米的城西大道;一条长320米、宽25米的瑞云路。筹资100万元建设贺江路、临江路、城西路。
1998年,投资700多万元开发没有污染的瑞云山水源,建成日供水量达万吨的自来水厂;投资10多万元对主要街道安装路灯;投资300多万元,改建一个占地面积10200平方米的蔬菜批发市场,新建一个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投资150多万元进行通讯事业建设。2000年11月,《贺街镇小城镇建设1999~2020年总体规划》获市人民政府批准,贺街镇将按照县级城镇规模建设成以旅游、商贸和加工业为主的综合新兴城镇,是贺州市区的延伸。2001年,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6000门。
——来源:《广西重点镇志》
5.古建筑和风景名胜
贺街古镇
贺州市的贺街镇为贺州重镇,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1952年9月,一直是郡、州、县治所。由于历史悠久,人文景观颇多。主要有临贺古城、文笔塔、粤东会馆、桂花井、姓氏宗祠群等。
临贺古城位于贺街镇河西街临江西岸。古城占地0.34平方公里,唐宋就建有城墙城壕,明、清均曾重修。原为板筑城垣,青砖镶边。东垣以临江为池,依河岸略作弧形,长840米,宽23米,残垣高5米,南、西、北城墙外有护城河。四面各有一城门,城内有纵横街道,治所居中,地势比周围略高。今城内还有古街道和古建筑,城墙砖己拆,土墙(板筑)尚存。 ——来源:《广西通志—旅游志》第六节
文笔塔
文笔塔位于贺街临江西岸,也叫魁星楼,是古时作为“尚文”象征性建筑物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建的,共5层,高27米。塔身呈六角形,每层的六角边上各有“山”字形窗,塔体用大青砖砌造,表面呈红色,顶上盖绿色琉璃瓦,顶尖饰宝胡芦,门额是黑色“魁星楼”3个大字。可惜附近与它遥相呼应的另一座“魁星楼”和更大规模的宫殿式建筑文庙已被毁。
1988年,文笔塔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广西通志—旅游志》第六节
粤东会馆
粤东会馆位于贺街镇河东街。始建年代无考,清道光二年(1822年)重建并保留至今。由前、中、后三大殿及两侧厢房组成。台基由前(西)殿至后殿,逐级升高,硬山、斗拱结构,石柱支撑(其中前殿6根、中殿6根、后殿4根)。雕梁画栋,壁画精美,至今保存尚好。
——来源:《广西通志—旅游志》第六节
桂花井
桂花井1981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口位于贺街河西旧县城南门内已有370多年历史的古井。据井旁碑文记载,此井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重修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井呈圆形,直径约1米,深约9米,井栏用整块大青石凿成,厚约20厘米,高出地面近l米。因井水供附近居民四五百人饮用,井栏已被打水绳索磨出道道沟痕。井壁上部用青砖砌成,遍长苔藓;下部用弧形青石精砌,呈黛色。井壁渗出的泉水丁冬下滴。建井之初,便在井旁栽一桂花树,井也因此被称为“桂花井”。旧时,“桂水喷香”被列为贺县八景之一。 ——来源:《广西通志—旅游志》第六节
姓氏宗祠群
姓氏宗祠群在贺街古镇,至今仍完好保存着古香古色、规模巨大的姓氏宗祠群。最大的为黄氏宗祠,其子孙散居湘、粤、桂等省区,人口约16万人。另一修缮堂煌的罗氏宗祠,亦有数百年历史。祠内近百个牌位一排排陈列,全为白色大理石制成。
——来源:《广西通志—旅游志》第六节
舍利佛塔
舍利佛塔位于贺州市铺门镇六合村李丁山北面的悬崖峭壁上。该处有一岩洞,距地面约18米,俗称和尚岩。一座石雕的舍利塔就在此岩内。舍利塔本是存放佛教出家人坐化圆寂后存留的舍利子的重要建筑物,从塔身上所镌文字可知该塔建于元代至正四年(1344年)。
塔高1.94米,由塔顶、塔身、舍利盒和底座4部分组成。塔顶呈葫芦状,塔身为3级重檐,每层均有6棱,每面呈梯形,除上层后3面无文字外,其余各面均镌有文字。下层塔身正面镌“会仙开山智岩慧公寿塔”,左面是“南无大般若经,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右面是“南无大宝积经,南无大般涅经”,塔身后三面镌的是塔主的小传。上层塔身仅镌三个字:正面一个“佛”字,左面一个“法”字,右面一个“僧”字。舍利盒整体呈球形,上下对开,内部均凹成钵母状,由子母口结构楔合,内盛有舍利子,外部均饰莲花瓣,上半部花瓣向下,下半部花瓣向上。底座分为3段:上段呈高扁圆形,直径25厘米,高12厘米;中段弧形外撇,饰向下的莲花瓣;下段为六角形,每边长26厘米,高20厘米,每面饰云纹。整座塔由榫卯结构组装而成,工艺十分精致。
——来源:《广西通志—旅游志》第六节
中华村石城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贺州市铺门镇中华村。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因其四周石山悬崖拔地而起,抱成天然石墙,形似城堡,故名。全城仅有两个天然的豁口,南北相对。城内地势平坦,平面近圆形,南北长206米,东西宽200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南门上有南星阁,下砌石砖拱门,城西有池塘。环形石山陡峭,有如斧劈刀削,并有岩洞。
——来源:《广西通志—旅游志》第六节
浮山风景名胜区
1994年,定浮山风景名胜区为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位于贺州市贺街镇东南3公里处的 临、 贺两江汇流处。这里是个小平原,江心中兀然峙立一小石山,高约30米,面积900多平 方米,四面环水,砥柱中流,远看如浮于水而得名。
浮山四面悬崖峭壁,层石嵯峨,螺纹盘旋,像个石印,故又名玉印山。拾级而上,但见满山古树葱茏,怪石嶙峋。山门右边为浪沧亭,有民国26年(1937年)李济深手书石刻“浮 山” 2字以及历代书法家作品。门两旁有一副石刻篆书对联:“访逸老芳迹,钓台犹在;作 中流砥柱,玉印常浮。”左边有环碧亭,结构玲珑,飞檐画栋。登亭西望,临、贺二水蜿蜒 而来,与浮山配合,有“二龙抢珠”之称。每当春秋晨昏之际,江面常泛起一层薄雾,俨如 轻纱将小山托起,故称为玉印晓岚。
山顶上有陈王祠,始建于北宋年间,1983年重修,飞檐垂斗,壁画高列。相传是为了纪 念陈秀才而建。陈秀才生于隋末唐初,浮山附近的江平村人,自幼聪明好学,满腹文章。只 因出身寒门,三次赴京赶考不第。遂放弃功名,回乡隐居于浮山。日里给乡亲摆渡,暇时吹 箫、垂钓。江岸悬崖上至今犹有“钓台”遗迹。因其平生利人济物,乐善好施,甚得乡民爱 戴。他于唐武德年间(618年~626年)无疾而终。传说是积德成仙去了,后又常显灵庇护乡 民。为纪念其恩德,乡民便在浮山立庙祭祀,并尊奉他为“陈候大王”,庙称“陈王祠”。 每逢陈王生日(农历四月二十六日)和忌日(农历五月十九日),远近百姓都要来此纪念他。 纪念活动分为“炮期”(放花炮)和“歌期”(赛山歌),尤以歌期为盛,往往延续多日。新中 国成立后,“炮期”逐渐变成以歌为主。期间张灯结彩,歌舞常常通宵达旦,人们又称之为 “点灯
——来源:《广西通志—旅游志》第二节
6.历史名人
7.重要事件
咸丰八年(1858年)7月,天地会首领陈金刚率义军万人围攻贺街,得到当地农民的协助。
民国10年(1921年)3月,贺县中学在贺街创办。
民国27年(1938年)日机两次轰炸县城贺街,死8人,伤7人,损失财产折值国币50258元。
1949年12月15日,中共贺县县委、贺县人民政府在贺街成立。
1996年10月,贺街镇被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
2000年8月,境内发现始筑于东汉时期的汉代夯土城墙,是迄今为止国内考古发现中保存最完好地面遗存规模最大的一段汉代夯城墙。
2001年7月,古建筑群——临贺古城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广西重点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