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批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小镇 >> 自治区级 >> 第1批 >> 正文

南丹县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08日 20:34    作者:   编辑:广西特色小镇  点击:

1.简介

南丹县位于广西河池市西北部,云贵高原南麓。东与环江县隔河相望,南、东南面与金城江区接壤,西南面与东兰相连,西临天峨县,北、西北、东北3面分别与贵州省黔南州的罗甸、平塘、独山、荔波4县交界。南是锡储量居全国首位而被誉为“中国未来锡都”,北端居住着勤劳俭朴、多情善舞的苗族同胞,被人称之“南丹的西藏”。这里山宝物华,壮丽富饶。县境整个地形狭长,东西最大横距7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06公里,全县总面积为3916.62平方公里。

----南丹年鉴2019年(29页),南丹县志(01页)

南丹县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长角辣椒之乡、瑶鸡之乡、黄腊李之乡、烟叶生产基地。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2]2019年3月,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3]2019年9月20日,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4]2019年12月31日,入选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851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656元。财政收入11.3844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250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65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36元。[1]

2.历史沿革

南丹县县名始见于宋元丰(1085年)前,因出产朱砂(又称丹砂)向朝廷进贡,又地处南方故称南丹。

南丹县境辖地历史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早在殷、周时期就有许多部族在境内生息、繁衍。南丹西北部(今月里、六寨、里湖一带)古为夜郎国属地。

秦时称蛮地。

汉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县地称蛮地,属牂牁郡毋敛县地。

晋朝,仍沿袭汉制。

南朝,宋、齐时期(420—502年),今县地仍属毋敛县地。梁、陈(502—589年)时期,废毋敛县,今县地属马平郡管辖。

隋朝(公元581-618年),南丹沿称蛮地,属黔安郡。

唐朝,为羁縻极边之地,在境置羁縻鸾州(今月里、巴峨一带)、羁縻延州(今巴平、六寨一带)、羁縻明州(今县城附近)、羁縻福州(今大厂、高峰一带)、羁縻那州(今吾隘乡那地村南二里那周屯),属黔州都督府。

五代十国,改属宜州。

宋朝,开宝七年(974年)七月,壮族土酋莫洪曣纳土归宋,废羁縻明州,改称南丹州,属宜州。真宗、仁宗(998-1063年)后,为罗甸国地。元丰二年(1079年),复置南丹羁縻州。元丰三年(1080年),南丹土官莫世忍向朝廷进贡,朝廷另赐新印“南丹州印”。崇宁初年(1102年)(今那地)壮族土酋罗世念纳土归宋,崇宁五年(1106年)建羁縻地州。与南丹同隶属宜州,后改属庆远府。大观元年(1107年)改南丹州为观州(州址在今高峰街);同时,置羁縻孚州(今昌里一带),统归仁等县,治所归仁县;置羁縻允州(今星店、大平一带,宋末改称永州);废羁縻延州、羁縻那州。后复置那州,初属黔州,北宗改隶庆远府。大观四年(1110年),羁縻孚州废,归仁县、孚州改称靖南寨,隶观州。政和七年(1117年)废靖南寨,恢复孚州、归仁县。宣和三年(1121年)重废孚州及归仁县,复置靖南寨。绍兴四年(1134年)废观州,恢复南丹州,废靖南寨。宋代南丹州属庆远府辖,羁縻那州、地州为广南西路直属。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8年)南丹土官莫大秀奉表内附,南丹州改称南丹安抚司。大德元年,南丹安抚司与庆远路同省之,设庆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羁縻鸾州改称鸾州长官司,羁縻永州改称永州长官司,羁縻福州改称福州长官司,另置延州长官司。那州、地州改称土州。那土州辖及今东兰县东北地。治所在今东兰县隘洞镇那州屯。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南丹土官莫天护纳土归明,那州、地州合并为那地州,罗黄貌为土司,直属庆远府。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并延州、鸾州、福州、永州人南丹州,属庆远府。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废南丹州设南丹卫,有官佐吏目302人,旗军10617人。次年,南丹卫升为南丹军民指挥使司。后复称南丹卫。永乐二年(1404年)南丹卫迁往宾州(今宾阳县)。正统十年(1445年)恢复南丹州,南丹卫仍作为军事机构保留。正统十二年(1447年)后,南丹州下颌荔波县(治今贵州荔波县东南)。土州辖正县,在当时并不多见。故南丹州于明时辖及今贵州省荔波县和广西南丹、天峨等县地。万历八年(1580年)南丹卫从宾阳迁上林县三里营。

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南丹州改称南丹土州,归河池州承审。翌年四月,荔波县改隶贵州省都匀府。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土归流,实行弹压制。清代那地州改称那地土州,隶庆远府。

民国元年(1912年),南丹土州隶庆远府,那地土州归东兰县承审。民国二年(1913年),南丹土州改隶柳江道。七年(1918年),废南丹土州建南丹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十一月,南丹县直隶广西省政府。同年,那地土州改流并入河池县。十九年(1930年),年南丹属宜山民团区。二十年(1931年)那地土州划归南丹县。二十一年(1932年)南丹改属柳州民团区。二十五年(1936年)11月,南丹属庆远行政监督区。二十九年(1940年)属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三十一年(1942年)改属第二区;三十七年(1948年)改属第十区。

1950年1月14日南丹解放,属宜山专区。

1958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宜山专区更名柳州专区,南丹随属之。

1965年5月,南丹县属新成立的河池专区

1969年属河池地区。

2002年6月18日开始属河池市未变。[5]

1999年12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吾隘乡改为镇建制,原辖行政区域不变。调整后,南丹县辖8个镇、5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

2001年3月1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南丹县城关镇和小场镇合并组建新的城关镇。

2005年6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同意撤销巴定乡,整建制并入六寨镇,六寨镇政府驻地不变。调整后,全县辖7个镇、4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城关镇、大厂镇、车河镇、芒场镇、六寨镇、月里镇、吾隘镇、罗富乡、中堡苗族乡、八圩瑶族乡、里湖瑶族乡。[6]

2016年4月6日,南丹县罗富撤乡建镇。罗富撤乡建镇后,南丹县将由原来的7镇4乡变为8镇3乡。[7]

----南丹年鉴2019年(02-03页),南丹县志(1984-2005)(27-28页)

3.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南丹县全县辖城关镇、芒场镇、六寨镇、月里镇、车河镇、大厂镇、吾隘镇、罗富镇、八圩瑶族乡、里湖瑶族乡、中堡苗族乡,共8个镇3个少数民族乡155村(社区)。[30]

2019年南丹县乡(镇)、村(社区)

城关镇

城南、城北、莲城、铜江、拉所、小场、车马、拉要、幸福9个社区;四山、茅坪、莲花、火幕、鸳鸯桥、拉易、恩村、关上、大平、挽白、更垌、中坪12个行政村。

车河镇

车河、拉么2个社区;车河、八步、坡前、拉么、堂汉、骆马、大平7个行政村。

大厂镇

铜坑、长坡、巴里、同车江4个社区,大厂、翁乐、官山、南胃、杨州、龙藏、龙更7个村。

芒场镇

芒场社区;拉麻、么岩、尧林、波鸾、蛮降、拉希、拉腊、拉者、巴平、幕麻、者麻、蛮坝、拉也13个行政村。

六寨镇

六寨、巴定2个社区;者远、甲棉、龙马、银寨、壮里、雅陇、麻阳、弄撒、播细、拉堡、松柏、化里、蛮卷、陋里、才怀、龙腰、帮里、宣明18个行政村。

月里镇

月里社区;上稿、巴峨、播闹、化良、摆者、纳弄、立外、纳塘、牙林9个行政村。

吾隘镇

江河社区;塘谋村、独田村、纳定村、思河村、凡里村、昌里村、那地村、纳弯村、吾隘村、德竹村、古兰村、同贡村12个行政村。

罗富镇

罗富社区;玉兰、六内、坡旁、塘丁、拥里、纳老、打更、巴良、板劳、罗更、央哨、黄黑、黄江、呇村、湾村、龙腊、罗屯、弄纫18个行政村。

中堡乡

中堡社区;九立、懂托、拉纳、大水井、东井5个行政村。

八圩乡

八圩、结拉、团结3个社区;拉友、七圩、砂厂、下坪、立坳、汉度、朝房、文家、利乐、甲坪、老圩场、瑶寨、塘浪、关西、吧哈15个行政村。

里湖乡

里湖、朵努2个社区;瑶里、怀里、纪兰、岜地、纪呇、甲木、八雅、贵江、仁广、纪后、懂甲、化果12个行政村。

4.地理环境

一、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南丹县位于河池市西北部,总面积3916平方千米。[32]

气候

南丹县内气候多样,地区差异和垂直差异明显,具有高原山区的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其特点是气温低、雨量多、光照少、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干旱、冰雹、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局部地区风、涝灾害也常有出现。总的说是冬寒冷、夏温热,春秋凉爽(春暖迟、秋冷早),霜期较短。[8]

水文

南丹县境山高水高,不少河流穿行于岩溶发育地带的溶洞之中,忽出忽入,时隐时现,明河与伏流紧紧相连,反复变换,这是县内水文特点之一。不少明河地段,坡降陡,落差大;一些地段,岩坎高,水流急,明河、暗河中都有不少瀑布,这是县内水文特点之二。大气降水较多(年均降水量1400毫米左右),但在岩溶发育地区,裂隙渗漏严重,春夏季节的晴和天气,地表水不断向上蒸发和向下渗漏,很快形成干旱,而大雨或暴雨到来时,暗河水满,溢出地面,无处流淌,滞塞于低洼谷地中,此时则出现不少短暂(4~6日)的山间小湖。这种“十日无雨到处干,一场大雨到处淹”是县内水文特点之三。南丹县水面面积5.26万亩,占总面积的0.9%。[9]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南丹县耕地面积2.3551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5881万公顷,粮食播种(含复种)面积1.9526万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0.5548万公顷,森林面积27.08万公顷。[1]

矿产资源

南丹县境矿产资源丰富,已勘探出银、铜、铁、锡、钼、铅、锌、汞、锑、铝、铀、铋、铟、镉、钴、砷、硫、磷、钨、煤、莹石、水晶、重晶石、石灰石、云母等矿种,其中锡精矿金属蕴藏量为116万吨,铅锌精矿金属量为14.4319万吨,锑金属量为10万吨,铝金属量为6.46万吨,硫储量61万吨,铜12.45吨,金0.56吨,煤4119。4万吨,汞0.2251吨、银200吨。[10]南丹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中国的锡都”、“矿物学家的天堂”。[11]

植物资源

县境地处南亚热带北缘与中亚热带东、西区内,为桂西北山地丘陵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域,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桂北山地丘陵植被片。1990年南丹县有森林100.65万亩(含人工林),覆盖率17.13%,蓄积量330.94万立方米,境内既有大量的中亚热带林木分布,又有南亚热带林木生长,也有温带林木共生,原生森林植被有樟科、壳斗科、槭树科、山茶科等40多科500多种。[12]

二、人文地理

人口民族

人口

远古时代,南丹县内已有土著民族——壮族居住。从宋朝初年(公元960年)开始,瑶族、水族、苗族、汉族等民族相继从湖南、贵州、山东、江西、广东等省迁入。元末(1367年),县境总人口50253人,之后由于战乱,人口锐减,至民国16年(1927年),总人口仅为28992人。此后人口有所回升,民国22年(1933年)总人口 66025人。尔后,由于疾病为害,人口增长缓慢,民国33年(1944年)人口增至76024人,11年间仅增9999人。

解放后,县内人口发展呈现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人日急剧增加,二是人口的寿命在延长,三是人口的文化素质在提高,其中人口数的增加最为突出。1953年南丹县人日106128人,1990年南丹县人口265348人,37年间增加159220人。为了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自1979年起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经过近10余年的努力,从 1983年起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1982年出生率为34.1‰,1986年出生率降为16.22‰,1990年出生率再降至14.5‰。[13]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南丹县总人口29142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53057、大厂镇27932、车河镇16553、芒场镇27205、六寨镇42935、月里镇24024、吾隘镇17341、罗富乡27407、中堡乡7661、八圩乡25166、里湖乡22140。[11]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南丹县常住人口为275554人。[31]

民族

居有壮、汉、瑶、苗、毛南、水、仫佬等23个民族。[14]

交通运输

南丹县位于河池市西北部。黔桂铁路、210国道、六河高速公路、红水河过境。等级公路里程1259.43千米,其中二级以上公路218.54千米。 [1]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同比下降2.0%。全县公路旅客周转量25055万人公里,同比下降5.1%;公路货运周转量85874万吨公里,同比增长7.1%;公路客货运输周转量实现8838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7%。

2019年年末全县机动车辆拥有量67236辆,同比增长8.3%。其中汽车拥有量28478辆,增长10.0%;摩托车拥有量38758辆,增长7.1%。 [15]

经济

农业

2019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47834万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农业产值127193万元,增长8.1%;林业产值39461万元,增长13.6%;牧业产值68037万元,增长6.4%;渔业产值1935万元,增长8.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209万元,增长10.0%。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5036万元,增长8.5%。

全县耕地面积23551公顷。粮食种植面积19526公顷,比上年增加259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920公顷,比上年增加237公顷;甘蔗种植面积1391公顷,比上年增加176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0489公顷,比上年增加447公顷;木薯种植面积89公顷,与上年持平;果园面积4565公顷,比上年增加339公顷;桑园面积1023公顷,比上年增加13公顷;烤烟面积471公顷,比上年减少92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85066吨,比上年减少1095吨;油料产量3598吨,增长14.7%;甘蔗产量86315吨,增长17.4%;蔬菜产量(含菌类)225676吨,增长8.1%;园林水果产量50736吨,增长21.2%。

全年肉类总产量21536吨,比上年增长1.7%。其中,猪肉产量8676吨,下降17.7%;牛肉产量1343吨,增长23.6%;羊肉产量206吨,增长16.4%;禽肉产量11161吨,增长21.2%。蚕茧产量1408吨,增长5.6%。水产品产量1618吨,增长8.0%。全年木材采伐量320555立方米,增长9.9%。

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272425千瓦,增长2.7%。全年有效灌溉面积5881公顷,比上年增长0.02%。当年机耕面积34884顷,比上年增长0.7%。 [15]

工业和建筑业

2019年,全部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7%,工业增加值增长8.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含华锡)。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不含华锡),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9.1%;酒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5.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0.6%;非公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9%。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10.8%。

全年全县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0.5%。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8931万元,增长60.0%;利润总额2830万元,增长268.8%。 [15]

三、社会事业

教育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教育事业,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经费相继逐年增加。按照党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多于一般地区。经过剿匪斗争的胜利,完成了土地改革之后,农业生产发展较快,人民生活安定,并逐步提高,为贫下中农子女入学读书创造了条件。1952年底,南丹县有中学1所,小学135所,教职工257人,学生8301人。成人教 育也有所发展,大部分村、街都开办了工农夜学班。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中,南丹县 “大办教育”,中小学校数及学生数大幅度增加,中学由原来的3所增加到15所,学生由636 人增加到1503人;小学由146所增加到262所,学生由11459人增加到15878人,教师增到604人(其中民办教师由3人增加到171人)。但由于强调师生参加“大办钢铁”以及农业生产劳动, 教学时间大量减少,教育质量下降。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以后, 教学秩序逐步恢复正常,教学质量有所回升。1965年贯彻实行公办、民办并进的“两条腿走路”和勤俭办学方针,试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制度,耕读、民办小学和农业中学剧增。

1978年学校开始拨乱反正,各种行之有效 的规章制度得以恢复,教学秩序日趋正常。同年,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和 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及《中学生守则》、《小学生守则》, 到1982年改变公社办高中、生产大队办初中等不切实际的做法,恢复成绩考核及升留级、奖惩等各种规章制度,使南丹县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稳步发展。

1983年以来,人民政府更加注重办学条件的改善,有计划有步骤地拆旧盖新,至1986年 通过拨款和多渠道集资390多万元(其中干部、群众集资25万元),先后新建钢筋水泥教学楼 27幢, 宿舍楼6幢,修理危房290多处。1988年3月,区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抓紧抢修中小学 危房的紧急通知》以后,县委和政府又连续召开各种会议向南丹县发出集资抢修中小学危房的 号召。在县领导的带动下,一场群众性的捐资活动迅速在城乡铺开,按照“三个一点”的原 则, 不到3年时间共筹集到349万多元, 至1989年元月基本完成了抢修中小学危房的任务,1990年底,南丹县共建新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学楼174栋,砖瓦结构122栋,片石墙结构79栋,土 墙瓦结构372栋,结束了用庙房、仓库作教室的历史,经河池地区行署验收,被评为“抢修 中小学校危房先进县”,授予“人民办教育的壮举”锦旗一面,奖金12万元。

1990年,南丹县有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中学1所,普通高中1所,初级中学29所,在校 中学生9139人; 小学校134所,教学点345个,在校学生38994人。南丹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 为96.8%,巩固率为98.8%,毕业率为98.1%,普及率为94.7%。此外,扫盲教育也在持续 进行,1989年又在南丹县范围内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扫盲运动,村村寨寨开办扫盲班,13校 兼夜校,一师兼两师,对县境40岁以下文盲、半文盲进行了1500个单字过关教学。1990年底, 有城关镇、大厂镇、车河镇、小场乡、罗富乡、芒场乡、巴定乡分别通过县扫盲验收,南丹县文盲率降至11.24%,在全区成人教育表彰会上被评为“国际扫盲年扫盲先进县”。解放后教育支出连年递增;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投入占南丹县财政收入的比例,最低年占28.12%(1990年),最高年占44.83%(1985年),一般年占34%左右。 [16]

----南丹县志(725页)

2011年,南丹县教育事业十项重点工程和教育体制十项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营养改善工程加快实施,职教三年攻坚和“两基”复检工作通过自治区验收。

卫生

解放前,南丹县交通闭塞,卫生落后,疾病丛生。天花、霍乱、疟疾、伤寒、麻疹、痢疾等传染病和丝虫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等地方病连年流行,疾病死亡率高,人民体质羸弱,影响生产的发展。民国25年(1936年)春,南丹县医药业有了初步发展,除有1所公办卫生院外, 还有6家私营药店和诊所, 但医疗设备陈旧简陋,农村仍是缺医少药,人民生命和健康得不 到保障。

解放后,百业俱兴,医药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卫生技术队伍逐步壮大,医疗设备增加,医疗技术水平有了提高;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逐步形成,地方财政每年给卫生事业拨出大量资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为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国家还调拨了大量 生物制品,发动南丹县医务人员和农村医生普种牛痘,开展各项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工作,收 到显著的社会效益。霍乱从1950年起,天花从1953年起,在县内已经绝迹;地甲病(泡颈病) 于1984年经上级验收已基本消灭;丝虫病于1985年11月已取得基本消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 强后期管理。1988年11月,经上级组织考核验收,已认定南丹县消灭了丝虫病;疟疾病于 1990年11月22日经上级考核验收,年发病率已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达到卫生部规定消灭疟 疾病的标准。麻风病得到普查普治,其他传染病已得到控制,发病率在逐年下降。妇幼保健 工作也取得较好成绩,新法接生率已达72.6%以上,新生儿和孕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妇女 病和儿童病得到普查和治疗。

医疗卫生机构,解放初期仅有1个简陋的卫生院,现已发展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站、县卫生防疫站、县皮肤病防治院和13所乡(镇)卫生院、9所公办村级卫生所 以及26所区、地、县厂、矿、场、校医疗卫生单位,卫生技术人员852人(含区、地、县厂、矿、场、校455人) 人,病床623张 (含厂、矿、场303张) ;按南丹县人口平均,解放初期每 25415人有1名医药卫生人员,1990年为每306.4人有1名医药卫生人员; 病床解放初期每 14523人有1张,1990年为每419人有1张。县人民医院实行内、外、妇、儿、传染病分科。外科手术已能进行难度较大的颅脑手术,治疗许多疑难病症,医疗卫生科研事业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17]

----南丹县志(821页)

2010年南丹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新农合参合率达92.65%,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计生科技服务QC小组被评为广西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南丹县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先进集体。

5.风景名胜

南丹境内有红水河、清水河、纳立河等多条河流。南丹的山水洞石众多,有跨江越河、手臂相交的鸳鸯桥;有亿万年前就已形成的马岭神龙壁;有里湖地下河网;有山山相通、洞洞相连的恩村溶洞群;有于明代正德年间(1615年)散落在瑶山的来客——铁陨石。

南丹县主要旅游景区(点)有温泉公园、歌娅思谷白裤瑶民俗风情园、芒场镇巴平乡村旅游区、洞天酒海景区、恩村洞、丹炉山景区、白裤瑶生态博物馆、里湖风情小镇、八穿河地下大峡谷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六寨景区(莫树杰将军故居)等,其中歌娅思谷、洞天酒海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全年接待国内游客406.48万人次。 [1]

恩村洞县城北面15公里处的恩村洞,半山镂空,内有24个洞厅,回环游程达3000余米,洞内有各种形状的钟乳石,有的如秀丽山川,有的如飞禽走普,有的如仙女道童,景物奇特,美不胜收。

----南丹县志(814页)

甘河瑶寨位于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城东部里湖瑶族乡境内,距首府南宁市317千米,距贵州省荔波县大小七孔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3千米,南丹至荔波四级油路可直接通达。甘河瑶寨景区包括甘河瑶寨、地下大峡谷、凉风洞表演场三个部分。甘河瑶寨的白裤瑶族是瑶族众多支系中的一个分支,因男子着过膝紧锁的白裤而得名,人口近3万 。千百年来,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和社会实践中,白裤瑶民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极具民族性和独特审美观的民族文化。如铜鼓文化、婚丧文化、陀螺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及寨居文化等,是南丹民俗文化中最独特、最突出和最具魅力的[18] 。

白裤瑶生态博物馆

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馆址设在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它由展示中心和文化保护区组成,展示中心设在怀里村蛮降和化桥屯之间的山坡上,占地6亩 ,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保护区包括怀里村的蛮降、化图、化桥三个自然屯。当地属岩溶峰丛地貌,海拔800多米,村寨依山而建 。一条百年古道将相邻的三个村寨相互联结。 2004年11月26日,南丹生态博物馆建成开馆,同时它也是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工作站之一。 [19]

古榕鸳鸯桥

古榕鸳鸯桥,位于丹峨二级公路旁,距县城18公里,类似古榕鸳鸯桥的众多植物类,若在平地上牵成各种形式的桥,都是自然的相交现象。南丹古榕鸳鸯桥,跨江越河的连体根茎有四根,好一对恋人化身。 [20]

马岭神龙壁

“马岭神龙壁”位于丹峨二级公路的四山村班老屯旁,距县城12公里,这里有神龙显壁、空谷回音等美景。 [21]

南丹温泉

南丹温泉位于县城南面12公里处,70年代初探矿发现,流量达90吨/小时,水质清澈透明、软滑柔柔顺,恒温53度,含有硫、锢、铁、铜、锶等对人体有益元素,具有润肤保健作用,对风湿病、皮肤病等多种疾病均有疗效功能。南丹温泉,以“源泉于自然的休闲空间”为理念,区划分为:贵宾区、特色浴身区、大众迎宾区、快活林食府等,其间还设计有温泉大泳池、家庭绿地、瑶家百草池、人参浴池、古方药池、洞穴温泉和地热板等多种健身浴池。 [22]

6.古桥

河溪纵横,古桥甚多。《庆远府志》载:较大的有州治前青云、红盆二水会合处的平坦桥,距州南25里的罗侯桥(今名落花桥),州北30里的双桂桥(今小场乡境內),州北40里的至禅桥(今名王祥桥,在小场乡大平村境内),州东南70里的大桥(今河池市境内),州北80里的攀桂桥(今六寨镇境内).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劳动人民的智慧得不到充分发挥,建桥科技发展缓慢,未能掌握水文规律,基础施工亦有问题,因而抗洪能力较低,水毁严重,年深月久,部分已不存在。

历代王朝对桥梁建设,并未视为王政,如罗富乡的五道河在民国以前,行旅往来均涉水而过,不知有多少客商葬身鱼腹。当然也有为数不多的关心人民疾苦、热心桥梁建设的官吏。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南丹土知州莫我谦独自捐资建平坦桥.清道光六年(1826年)莫天锡、岑起富等倡建达围桥时,袭南丹州正堂莫芳圃积极筹划、带头捐俸纹银100两,为民造福受到百姓的称颂。但是历代的桥梁建设,绝大多数都赖于民众的乐善美德、竭诚尽智,始获成效。

现存的古桥,或由于石料的强度较高,或由于料石加工及砌筑工艺精细,仍不失美观和坚实的负荷能力。

达围桥

达围桥位于月里乡牙林村达围河上,清道光六年(1826年)由当地仕绅莫天锡(捐银200两),岑起富(捐银120两),陈起福(捐银120两),黄国钦(捐银100两)等倡建。募化四方,越三寒暑于道光九年己丑月竣工,总耗纹银1900余两。该桥全用料石砌筑,呈三孔石拱造型,桥长28米,宽6米,高6米。桥上装饰有造形朴实、雕刻艺术较高的石狮6尊(“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仅存2尊)。桥头立有高1.2-1.4米、配有书法苍劲的对联和横楣的大石碑7块,其中一联是:“百十是良缘载德载功传万古;分厘皆善念垂名垂姓著春秋”。横楣是:“万古流芳”。全桥建筑工艺精细,为县内较为完美壮观的古代建筑。该桥1991年3月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道河桥

五道河桥屹立于罗富乡坡旁村五道河上。建于民国5年(1916年),历两春秋建成。未建桥前,历代都有黔省独山、麻尾和四寨一带,商旅涉水往返吾隘。此河曾多次山洪暴发,人畜时有被急浪吞殁。民国2年5月,贵州南寨3名客商挑灯草、辣椒、粉丝、皮烟去赶吾隘,涉水过河时,受到洪水肆虐,二人被急浪卷走,一人侥幸脱险。南寨的仕绅为了方便当地人经商和造福后代,锐意建桥。募捐集资东毫500余元。同时也在古良、巴牙、坡旁、拉庄等附近村寨向群众捐钱捐物补充(巴牙黄秀庭老人当时捐献24吊铜钱的收据现还珍藏)。请贵州石匠周师傅组织施工。桥建成时,曾到古良大岩洞经4里崎岖山路抬来大料石板两块,准备为建桥作过贡献的前辈刻碑留念,后因建桥师傅贪污工钱被人,谋杀,因而未能刻字立碑。

该桥全用长3尺、宽厚各1尺的料石砌成。单拱跨径14米,桥面长20米,宽7.1米,高10.3米。桥体坚固壮观,今仍坚昂屹立。1979年修筑吾隘公路时,在设计上采取“古为今用”,利用它作为公路桥梁,为现代交通服务。该桥1991年3月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落花桥

落花桥原名罗侯桥,位于车河镇骆马村金猫坳拉奠岗沟,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民国5年仲秋重建,全用料石砌筑,单拱跨径12.67米,桥高9米,桥面长12.75米,两端砌有阶梯,桥面宽6.2米,配有石栏高0.45米。造型古朴雄伟,坚实壮观,是本县仅次于达围桥之完好古桥。

荣场桥

荣场桥位于麻阳村境内、六寨至月里公路11k+900m处,该桥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全系料石砌筑,一拱跨径10米,连引桥全长34米,高7.5米,宽3.6米,桥体坚固。1959年修筑六月公路时,在设计上利用它作为公路单车道桥梁。1984年六月公;路大修时,投资1.5万元用水泥和片石结构加宽至6.5米,由原来的单车道改为双车道,从此可在桥上会车。

马平桥

马平桥位于巴定乡蛮卷村马平屯,因而得名。该桥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是用料石砌筑的古石拱桥,单跨8米,高3米,宽4米,结构严谨,坚实壮观,大有古老风貌。可负重10吨,现仍完好无损。

播拉桥

播拉桥位于六寨镇播拉村旁,是古代驿道上的料石单拱桥(建桥时间无考)。跨度8米,高3米,宽4米,桥体坚实古雅,可负重10吨,现仍完好无损。

打拐桥

打拐桥位于六寨镇境内,该桥于民国10年建成,是座料石单拱桥,跨度10米,高6米,宽4.5米,桥体坚实美观,可负重10吨。

此外,县境内还有很多为古代驿道交通和生产服务的小型料石拱桥,不再赘列。

----南丹县志(299-300页)

7.民族民俗

南丹各民族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瑶族的服饰简洁明快,古风依然。苗族的衣着朴实而华丽,集厚(百褶)重(九斤)长(三丈)于一身,她们的发式高雅,最显个性。壮锦最能反映壮族妇女的智慧和才华,壮族的山歌含蓄而迷人,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广西南丹县里湖、八圩瑶寨与接壤的贵州荔波县朝阳瑶乡一带,誉称“中国白裤瑶之乡”。白裤瑶是瑶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特殊支系,约有3万多人口。憨厚、朴实、勤劳、勇敢的白裤瑶山民,在长期求生存的实践中发展成为一个闻名遐迩的山地民族,创造了婚俗、葬礼、服饰等各种浓郁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倍受世人关注。以其独特的服饰,自成一体。

白裤瑶

男人服饰最独特之处“白裤”,裤长仅过膝,用蓝布条锁口,正面裤脚上绣有五条红线绣织的红边,中间长两边逐渐短,形似五指。衣服对襟,圆领背开一小叉,有的襟底镶花边。包白头巾,裹里白外黑绑带而得名。白裤瑶妇女四季均穿齐膝百褶裙,裙边绣红线,裙面为蜡染的淡红色环形图案。女上身穿挂衣,胸前和背后两块家机黑布,上面用彩色线绣成各种各样的图案,一尺多见,同印状形(传说是皇帝御赐官印),两肩各用10厘米长的黑布相连,无领无袖,腋下无扣。“及膝白裤,背绣大印”,是白裤瑶服饰的概括。还有背篓代担挑的生产运输工具的习俗,也很引人注目。

白裤瑶住境峰峦叠嶂,岩溶峰峒纵横交错,大小天坑及粘膏树神秘怪异,道路蜿蜒曲折,崎岖险峻,用背篓背东西,比肩挑担子安全、省力。故此,竹背篓成为白裤瑶的重要的运输工具。同时,当你步入白裤瑶乡,貌似碉堡的粮仓均建在村边。瑶家的粮食收藏不放在居家,而藏放在村外边的粮仓。由此可见当地民风淳朴。

白裤瑶居住在高山缺水,换洗的衣服积集几天才到山下里湖或樟江河去洗晒。在这瑶山的里湖边,樟江河畔,目睹赤身裸体的浣衣瑶女,更是一道瑰丽神奇风景线。

南丹白裤瑶又有人类的“活化石”之称,其原始迹象与中国的大熊猫相提。十几年前美国学者亲自到南丹考察该民族的生活习性,他们发现南丹的白裤瑶还过着刀坑火种,原始狩猎的生活。其生活特性可以追忆到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阶段。其原汁原味的原始生活,所以当时美国学者叹息到:“南丹白裤瑶民族是现代人类的活化石,是全世界最落后的民族”。

中堡苗族乡与贵州的西凉乡接壤,居住着苗族、汉族、壮族、彝族等多个名族,总人口8000左右,全乡以种植烤烟为主要经济收入,享有“好烟出至中堡”的美誉。苗族有着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服饰艺术,男子为黑色长袍,妇女为连衣裙。均为纯手工制作。妇女脖子上还戴银项圈。整套服饰一年四季皆可穿戴。

8.特产

著名地方产品有丹泉酒、南丹瑶鸡、中堡黄牛、长角辣椒、巴平大米、黄腊李、烤烟、桐油等。[1]

南丹瑶鸡

南丹瑶鸡原是野鸡群种,产于深山老林中。瑶鸡肉质细嫰、味道鲜美、皮薄、脂肪少。瑶鸡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黄腊李主要产于南丹县罗富乡,是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地方稀有李子品种。南丹黄腊李品质优良,是明清的贡品。

巴平米

具有“米中品”美称的广西南丹县巴平米,久负盛名。早在宋元丰三年,南丹土司莫世忍携巴平米进京朝贡。宋帝神宗与朝中文武百官品尝后,无不称奇。宋帝颁布诏书,把巴平米定为朝中一大贡品,并赐予南丹土司莫世忍一枚新的“南丹州印”。巴平米盛产于南丹县芒场镇巴平、蛮坝、幕麻等自然村。这里海拔高800—1000米,昼夜温差大,土地肥沃,土质是非常适合水稻生长的粘性黄泥,一季中稻全生育期长达150—170天。 [23]

黄腊李

黄腊李是南丹特产,主产于南丹县罗富乡,在中国只有南丹才能生产出优质的黄腊李。据史料记载,南丹黄腊李曾是明清贡品。在主产地罗富乡,黄腊李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先是种植在莲花村,接着传到塘丁等村。从1983年6月开始,自治区有关部门联合组织专家经过连续三年对罗富乡的黄腊李进行实地调查和品质鉴评,作出了黄腊李“早结、高产、稳产、盛果期长、品质优良,是广西很有推广价值的优良果树品种之一”的结论。 [24]

羊角皱椒

南丹羊角皱椒产于广西南丹。果实长、皮质薄、颜色鲜、油分大、辣味强、且香味浓。羊角皱椒可当多种菜的佐料。此外,它还能当药用,有温中、散寒、开胃、消食之效,主治滞腹痛、呕吐、泻痢、冻疮、疥癣等疾病。辣椒粉还是配制十滴水的重要原料。如被毒蛇咬伤、临时紧急救护的方法可生嚼辣椒11-12个,嚼烂后敷于伤口处,可以消肿定痛去毒。 [25]

9.荣誉称号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 [2]

2019年9月20日,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4]

2019年12月31日,入选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26]

2020年3月,入选2020中国双创活力百佳县市。 [27]

2020年12月28日,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第八轮自治区文明城市和第二届自治区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的决定》表彰为“第八轮自治区文明城市”。[28]

2021年,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29]

10.参考资料

1.南丹县概况.广西河池南丹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2020-12-23]

2.住建部关于命名2017年国家园林城市的通报.中国风景园林[引用日期2017-11-01]

3.中央宣传部 财政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 关于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的通知.国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9-03-24]

4.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名单.中国林业网[引用日期2019-09-25]

5.南丹历史沿革.南丹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7-21]

6.南丹县历史沿革..[引用日期2017-07-20]

7.南丹罗富撤乡建镇.广西新闻网>[引用日期2016-05-02]

8.第三章气候,广西地情网[引用日期2013-12-02]

9.第四章水文.广西地情网[引用日期2013-12-02]

10.第一节矿产.广西地情网[引用日期2013-12-08]

11.南丹县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南丹县统计信息网.2012-3-5[引用日期2012-06-20]

12.第四节 生物.广西地情网[引用日期2013-12-08]

13.人口志.广西地情网[引用日期2013-12-08]

14.南丹概况.南丹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07-21]

15.2019年南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数据分析 - 广西河池南丹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www.gxnd.gov.cn .南丹县政府官网[引用日期2020-12-23]

16.教育志.广西地情网[引用日期2013-12-08]

17.卫生志.广西地情网[引用日期2013-12-08]

18.南丹甘河瑶寨.南丹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3-12-07]

19.南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南丹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3-12-07]

20.古榕鸳鸯桥.新华网[引用日期2013-12-07]

21.马岭神龙壁.新华网[引用日期2013-12-07]

22.南丹温泉.新华网[引用日期2013-12-07]

23.米中珍品——广西南丹县巴平米等你来.南丹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3-12-01]

24.南丹黄腊李.南丹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3-12-01]

25.南丹羊角皱椒.南丹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3-12-01]

26.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名单.农业农村部[引用日期2020-01-09]

27.2020中国双创活力百佳县市 .小康杂志社[引用日期2020-05-19]

28.关于表彰第八轮自治区文明城市和第二届自治区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的决定.广西文明网[引用日期2020-12-30]

29.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农业农村部[引用日期2021-04-18]

30.南丹县行政区划.广西河池南丹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2021-07-08]

31.河池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广西河池统计局网站[引用日期2021-08-01]

32.南丹县概况.广西河池南丹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2021-08-01]

11.研究现状

[1]莫刚,官忠业,黄榜飞,韦明球.广西南丹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园艺文摘,2014,30(07):53-54.

[2]杨文定,覃秋盛.嘉庆年间广西南丹土司的四件委任状[J].历史档案,2016(03):29-30.

[3]唐琳.乡村振兴中的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数字化发展研究——5G时代广西文化产业转型研究系列论文之五[J].沿海企业与科技,2020(04):53-58.

[4]王丽.广西南丹白裤瑶生态文化发展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03):127-128.

12.人物传记

黎水保

黎水保(1851-1887),瑶族。生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家住瑶寨者葵村。9岁到东坡村就学,由于天资聪颖,刻苦好学,数年之间学业大进,本想报考童生,土官以瑶族报考为历代所不许为由,不准报考。水保愤愤不平,便在家一边生产一边自读,颇知历代兴衰之道,尤其是面对不平等的社会,引起了他的深思,瑶族人民历代做牛做马,食不充肠,衣不蔽体,受尽官家的欺凌,如何拯救瑶家于水火之中?于是逐渐萌发了造反的雄心壮志,并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造反的想法在群众中进行宣传,受到瑶胞的积极拥护。此后,他便以舞狮为名集中青年们操练武术。当时恰逢八圩街来了一个远方云游道人,自说姓孔,水保和他几次攀谈,匆其不凡,便拜为师,向他学习“风角占候”.“役使神兵”和“五雷掌”等秘术。道人去后,水保继续吃斋练术,积极发展教徒。由于传说黎水保能变虎(其实是用虎皮做衣而已),信仰的人越来越多,很快便形成了一支五六百人的队伍。

当时,者葵村是土官家族奠云和的私庄。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一天,庄主奠云和得知瑶民黎五打得一头野猪,他回家后,派人到黎五家要野猪肉数斤,黎五不给,庄主恼羞成怒,派庄丁将黎五抓去吊打,水保闻讯带人赶去说理,庄主反咬一口说黎水保聚众威胁,令庄丁对水保等人进行棍棒驱赶,多人被打得头破血流。水保忍无可忍,进行还击,庄丁夺路而逃,庄主被打翻在地。并被瑶胞捆绑悬于大梁用竹鞭抽打。瑶族老人们怕事情闹大对瑶家不利,劝水保释放庄主,只是不准他今后再到庄上胡作非为,庄主但求活命,一口遵从,方获释放而去。

后来莫云和到土官衙门告状,土官莫让业立即派亲兵10余人到者葵寨捉拿黎水保,水保召集数十名瑶族青年预先作了准备,将亲兵驱逐出境。土官知道水保不能强取,即施诡计派人前去对黎水保说:“土官本无恶意,只要你能到堂,土官为你和庄主作当面调解,各释前嫌就可以了结此案”。黎水保心知有诈,便对来人说:“土官若爱护我们瑶胞,就请他到我们庄上来调解,我们十分欢迎”。土官得报后,估计水保难以诱骗,即带亲兵100余人扑向者葵寨,水保已作了准备,率瑶胞100余人手执利器埋伏察边,待土官队伍逼近立即呼啸而出,喊声震天,勇不可挡,打得土官亲兵乱不成军,抛戈弃甲各自争相逃命,连土官的轿夫也弃轿逃跑,土官莫让业只好乘随从之马由小路逃回州衙。黎水保知道土官不会就此罢休,于是先发制人,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正月揭竿而起,自称瑞王,公开反抗官府,以潘老台、韦六为大将率队进攻州城,但连攻不克,便在下街者旧冲山上扎营.后因弹药粮草不支,退回牛栏关(今瑶寨)驻守,与土官形成相持局面。

土官一边加强防守,一边飞报庆远府,庆远府又飞报桂林督抚,桂林督抚即派段统领带兵到瑶寨征剿,屡攻不下。段统领将一个长相和黎水保近似的俘虏杀害后,割取首级报桂林领功。首府复文要段统领将全部俘虏调省过验。段料知罪大,只好吞金自杀。之后,桂林督抚又另派统领邬正章带绿营兵千余人前来镇压。但水保队伍顽强抵抗,日长月久,官军仍无进展。老奸巨滑的邬统领便用重金收买黎水保的得力部将潘老台和韦六。邬统领得密报,11月15日黎水保生大办酒席庆贺,防范松弛。是8邬统领带着官兵趁机发起进攻,黎水保猝不及防,加上潘、韦二人造谣感众,动摇军心,至使官兵破关得手。黎水保突围到拉教舅爷(韦老义)家躲藏,潘、韦二人也跟踪而至,花言巧语将黎水保灌醉,暗报土官兵接应,将黎水保捕获,押送桂林杀害,就义时仅36岁。潘老台和韦六运送黎水保尸体回南丹途中,在宜山怀远镇也被官府斩首。

----南丹县志(879-880页)

莫树杰

莫树杰(1897--1985)字剑青。壮族。出生于南丹县六寨镇龙马村。家有砖墙瓦房一栋,田100多亩。在桂林市有楼房一栋,在柳州有屋地一亩。7岁至8岁在家乡读私塾,9岁在河池县凤仪小学读书,10岁至17岁转回家乡读小学。18岁到桂林报考陆军小学,后因该校停办而回家。民国4年(1915)4月袁世凯称帝,莫树杰参加讨袁护国军,在护国军第二军林俊廷(旧桂系)部第二营当战士。6年(1917年)年底升任排长。8年初受林俊廷保送进广西陆军讲武学堂炮科班学习。11年6月因广东军阀陈炯明背叛孙中山,提前毕业,编入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广西陆军任十五旅十九团少校团长。15年至16年北伐期间,李、白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莫树杰在第七旅第十四团任连长,该团进至湖南永州时,团部命令莫树杰率领第二营(因营长脚痛)到大桥围剿100多名土匪得胜,因功升为二营营长。在整个北伐战争中,莫树杰所在的团经历了汀泗桥、贺胜桥、武昌和江西的箬溪、德安、王家铺、龙潭等重要战役。15年(1926年)10月3日北伐军打响道安战役,由于道安附近的宝山、九仙岭一带高地早为孙传芳军阀的主力所占领,并筑有坚固的工事备守,因此夺取这一带高地的战斗进行异常激烈,莫树杰在指挥进攻中左手被敌弹击断,退出火线转长沙医治,伤愈即返部队。16年8月中旬,第七军由徐州回师南京,孙传芳军趁七军退回南岸正在布防的时候,督军数万人渡江占领南京上游宁镇一带,同月25日孙军偷渡登陆袭取南京乌龙炮台,十四团奉命向乌龙炮台攻击前进,不到半小时即克复乌龙炮台。接着又投入了为时7天的夺取西霞山制高点的战役、取得全胜,稳定了南京局势。

17年4月,莫树杰任新桂系第十九军三师一旅三团少校团长。18年蒋桂关系破裂,俞作柏、杨腾辉脱离桂系投靠蒋介石,桂军在武汉惨败退回桂林休整,李宗仁自称第七军军长,莫树杰升任该军第八师第三旅旅长。19年夏,新桂系策应冯玉祥、阎锡山倒蒋失败,从湖南退回桂林整编,莫树杰升任十九师中将师长,当时云南军阀卢汉率滇军入侵广西,由左、右两江围攻南宁,韦云淞的守城部队仅2000余人,且弹药不足,又缺重武器,李、白命令韦云淞固守待援,整编一结束,莫树杰奉命护送黄绍肱(第七军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进入南宁后,退回武鸣驻守。10月13日白崇禧率部队在长罡岭一带进攻滇军,战斗十分激烈,几乎败阵,后在守城部队的配合挟击下,滇军不支,向武鸣方向崩溃,杨腾辉奉命为“追击指挥官”率莫树杰之十九师追击滇军溃退至马平(今柳江县)的马鞍山,激战三天,彻底击败滇军,稳住了广西局势。

20年初莫树杰因母亲病故,请假回家办丧事,鉴于当时上下左右矛盾重重,莫树杰明哲保身,坚决辞去军职在家闲居。同年12月经李、白动员,接受了丹池公路局局长职务,部署修筑丹池公路。21年破土动工,22年8月8日试车,23年1月20日在六寨举行通车典礼,由李宗仁夫人郭德洁主持剪彩。由于修筑“丹池公路”尚有余款,莫树杰即将余款用于铜江公园和车河至大厂公路初坯的修筑。

24年秋,莫树杰受白崇橹推荐到南京国民陆军大学深造。25年7月毕业,同年8月国民党广西十五军二十三师改编为四十五师,莫树杰任该师中将副师长,并到庐山参加过高级军官短期军事训练。26年10月四十五师改编为一七五师,莫任该师师长兼钦廉地区守备司令。28年初,广西第八十四军在河南参加对日作战,因军纪败坏,作战不力,军长(覃连芳)被撤职,提升莫树杰到大别山接任该军中将军长,是年5月随枣会战在钟样、寿度、高坡一带开展,莫军由内线作战转外线作战,发挥了重大作用,战役激烈悲壮,重创了日军锐气。但莫部也付出了颇高代价。随枣会战后,莫部奉命担任大别山西南外围豫南、鄂东布防至32年9月。莫在河南抗战期间,曾设“鸿门宴捕杀了残酷勒索群众,并与日寇暗中勾结,多次刁难莫部军粮军饷的光山县长兼任县民团司令阎振国,该县人民拍手称快。

32年10月至33年10月,莫调任广西荣誉军人生产事务处中将处长。同年11月H军侵入广西,莫受白崇禧委任为南丹战区(包括南丹、河池、东兰、凤山、环江、宜山等县)民团司令,34年2月,解除民团司令后,受黄旭初委任为柳州区警备司令,负责桂东各县的抚慰事宜和指挥各县民团配合国民党军攻打柳庆之日军。

36年冬,莫树杰被选为“国大”代表。同年11月,莫受李.白委任为广西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当时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已经相当强大,活动频繁,给国民党部队从柳州至梧州的水、陆交通均造成严重威胁,莫树杰奉命督剿、疏通水陆交通,地方游击队遭到一定损失。淮海战役后,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渡过长江追击国民党江南败敌。38年4月,白崇禧的华中军政长官公署从武汉撤出占驻衡阳、宝庆一带,是年白崇禧主力(第七军)在衡(阳)宝(庆)战役遭重创后,白率残部溃回桂林整编,布置实施“总体战”,妄图负隅顽抗。莫树杰受命于11月2日在宜山成立桂西军政司令部,负责督导宜山、柳州两地区战事,与覃宝龙、周廷扬领导的地方游击队在宜山、河池、都安、忻城、武宣一带数次交战,虽然游击队未被消灭,但仍受到颇大损失。11月中旬桂西军政司令部由宜山迁至南丹。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部队已解放贵州独山、荔波两县,军至麻尾按兵不动,四野部队也解放了宜山、金城江,于老河池驻军待命。莫树杰迫于形势,于11月26日将桂西军政司令部由南丹县城迁往黄江、罗屯,为了减少战争给南丹带来的不必要损失,解放军第十三兵团政委莫文骅,利用已经投靠解放军的新桂系旧部黄启汉、王汉昭、宋厚扔、郭炳祺等与莫树杰的私人关系,分别给莫树杰及其幕僚写信说明共产党的宽大政策,劝其认清形势,弃暗投明。莫经慎重考虑,终能明晰大义,以大局和南丹人民为重。于1950年1月12日派副司令黄翰庭率部到达河池与人民解放军谈判,同月14日接受和平改编。南丹县人民幸免了一场战祸,莫树杰本身也获得了新生。

莫树杰治军严谨,禁止士兵赌博和吸鸦片,在河南抗战期间,曾枪毙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莫是其部属)参加赌博的侄子;1946年冬至1947年上半年,莫曾在柳州枪毙警察局参赌的侦察员4人,又在百色、靖西各枪毙贩卖鸦片士兵1人。

莫树杰对家乡感情很深,经常怀念家乡的山山水水及其乡亲父老与旧友们,规定家人在家一律用南丹腔对话。

1985年8月7日莫树杰于南宁病逝。享年88岁,生前最后职务是广西自治区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

----南丹县志(888-889页)

13.其他

视频链接:

航拍南丹县城区风光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10291537006624327458

航拍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王尚瑶寨,自驾游和露营爱好者的天堂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7512235656682729769

南丹县城市宣传片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16395671409443996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