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批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小镇 >> 自治区级 >> 第2批 >> 正文

恭城瑶族自治平安镇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08日 20:41    作者:   编辑:广西特色小镇  点击:

一、简介

位于县境东部,原名和平,1982年11月更名平安。 乡人民政府驻地和平,距县城11公里。1989年, 全乡耕地41249亩,其中水田28275亩。境内有北洞源河、路口河汇入恭城河。下山源与三江乡黄坪村交界处,有全县最高山峰银殿山,海拔1885米,是国家划定的水源林保护区。水利设施有花田岗水库、北洞源拦河坝及势江渠道、龙虎渠道,均系自流灌溉。由于水利条件较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种双季稻和甘蔗。1978年划为县甘蔗基地,1981 年划为自治区商品粮基地。1989年复种水稻42380亩,总产1506万公斤,占全县总产的14.4%, 为国家提供商品粮244.1万公斤;种蔗4265亩,总产12536吨,占全县总产的27%,仅次于嘉会乡。全乡种水果7540亩,人均0.22亩。 还有花生,黄豆、月柿、香菇、木耳等农副产品。大江、下山源山区以林为主,盛产杉、松、毛竹、杂木,每年提供木材2500立方米。矿藏有铅、锌、钨、水晶石等。1989年农 业收入2593.7万元,人均纯收入522.7元。

公路交通有县城通往柳州、八步及湖南省道县等地班车经过乡内,除大江、下山源2山村外,各村均有简易公路通车。全乡有拖拉机161台,农村用电户达94.2%。

——《恭城县志》

二、建置沿革

民国23 年(1934),设立和平乡,属于第一区。

1952 年年末,将陶庄乡并入和平乡。

1955年10月,各区改为地名称谓,二区改成和平区

1958 年 9月 1 日,与詠棠、北洞源 2 个乡合并成立和平公社。

1962 年下半年,改称和平区。

1969 年 1 月,复称和平公社。

1982 年 11 月,更名为平安公社。

1984 年 7 月,改设平安乡至今,下设 15 个村民委员会。

1987 年,村民委员会改为村公所。

1989 年,平安乡设 15 个村公所、61 个村民委员会。

1995 年 12 月,撤所改委,村公所改设为村民委员会,原村民委员会不再保留。

2005 年,平安乡辖和平、大岭、下山源、陶庄、大江、北洞源、北溪、巨塘、新街、桥头、路口、三新桥、绹马坪、黄埠、土陂 15 个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 352 个

——《恭城县志1998-2005》

三、行政区划

2005年平安乡行政区域一览表

2005年平安乡自然村村名一览表

四、地理环境

1.山地

(1.)小银殿山

位于平安乡下山源村,银殿山之北,海拔1595米,产竹术。

——《恭城县志1989-2005》

(2.)横山

位于平安乡巨塘村横山电东面,因山横长而名,西麓有晋、南北朝古墓群。

——《恭城县志1989-2005》

五、人口

1989年,平安乡有人口 34369 人

2000年,平安乡有人口 35478 人

2005年,平安乡有人口 36376 人

——《恭城县志1989-2005》

六、经济

1.农业

农业1989 年,粮食总产量 15061 吨,农业总收入 2593.7 万元。2005 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445 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 5427 公顷,粮食播种面积2713 公顷,粮食总产量 13308 吨。肉类总产量 3426 吨,禽蛋产量 403 吨,水产品产量 822 吨。水果种植面积 2971 公顷,水果总产量 86.17 万吨。引进四月红早桃、砂糖橘、红椪、晚芦椪柑、天津水蜜桃、东魁杨梅、大五星枇杷及山东蜜李等水果新品种。全年牛存栏 9233 头,出栏 1606 头;生猪存栏 26724 头,出栏 41478 头。

——《恭城县志1989-2005》

2.乡镇企业

1989 年,有乡镇企业 509 家,企业总收入 500.4 万元。2005 年,有乡镇企业 776 个,其中工业企业 76 个,企业从业人员 2562 人,上缴税金 320 万元。

——《恭城县志1989-2005》

【平安桥】

七、社会事业

1.教育事业

教育1989 年,全乡有初级中学 3 所、小学 15 所;共有教师 268 人,在校学生 5736 人。2005 年,全乡有初级中学 2 所、小学 14 所;教师 295 人,在校学生 3950 人。1989—2005 年,完成土陂、黄埠、巨塘、路口、新街、海尔、詠棠希望小学(原詠棠小学)、北溪小学,詠棠、平安初中等教学楼建设。2002 年,建成全县第一所寄宿制小学大江小学

——《恭城县志1989-2005》

2.医疗卫生

1989 年,有乡卫生院 1 所,驻和平村,有医护人员 24 人,病床 15 张。2005 年,有卫生院 1 所,驻桥头村,占地面积 7418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640.8 平方米。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21 人,其中医师 12 人,护士 6 人,影像 1 人,药师 1 人,检验 1 人。病床 40 张。设内科、妇科、儿科、骨图附-3 平安横山村景(2005年)(平安乡提供)

——《恭城县志1989-2005》

3.平安卫生院

平安卫生院建于1952 年。1989 年,卫生院建筑面积 2200 平方米,医务人员 22 人。1997 年,在平安乡桥头村建成门诊、住院综合大楼,建筑面积 640.8 平方米。同年 5 月,卫生院搬入新楼开业,开设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骨伤科、精神科等,病床 15 张。2005 年,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21人,其中医师 12 人,护士 6 人,影像 1 人,药师 1 人,检验 1 人

——《恭城县志1989-2005》

八、历史文化

1.中国传统村落

第一批列入广西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2015年)

桂林市恭城县平安乡巨塘村巨塘屯

——《广西地情网》

2.风景名胜

银殿山

又名南山,山顶分为两峰,因此又叫兼山,海拔1885 米,系花山山脉主峰。位于平安乡东部和三江乡的交界处,距县城约25千米,总面积600多平方千米。山峰高耸入云,傲然矗立,四季白云缭绕,冬天积雪经久不化,远望犹如一座银色的宫殿,故名,有“雪飞银殿”之誉,为恭城旧八景之一。银殿山地形陡峭,绝壁千丈,沟谷切割,怪石嶙峋,有一流瀑,泉水从山顶涌出,形成石涧,晴天远眺,似千条银线垂挂,皎如白雪。处士钟丽天的诗句“似劳玉女纤纤手,织就冰绢作水帘”,是其生动写照。从山下至山顶,有自然风化形成的石级,人们攀藤附石而上,可达山巅。近山顶处,有一块约2 米长、只容一人通过的天然石桥,桥底为 6 米多深的沟壑,外侧凌空千丈,触目惊心,登上山顶远望,万物皆在脚下。最为迷人的是云海奇观:初时,轻纱般的薄雾从山腰飘起,冉冉上升。俄顷,山风突来,浓云骤至,呼啸翻腾,弥漫山间,变成一片茫茫雾海,扑朔迷离。置身其中,如临仙境,令人流连忘返。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慕名游览,写下了咏叹的诗句。银殿山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自治区划定的水源林保护区。松、杉、竹、木四季葱郁,森林覆盖率达 80% 多。有珍贵的野生动物黄腹角雉、麝(石羊)和可取茸的山牛等。

——《恭城县志1989-2005》

银殿山位于恭城县北,主峰海拔1885 米,东连三江,北接湖南江永。主峰高插云端,气雄势挺,为恭城第一高峰。据《恭城县志》(清光绪十五年版)载,银殿山本名兼山。又因横视兼山壮如银锭,也有人称兼山为银锭山,锭殿二字音近,后来便叫成银殿山;再因山顶常有白云复其上,有山石白如雪,远望如宫阙,宛若银殿,故曰银殿山。因银殿山峰常聚白云,如戴白帽,附近居民常以银殿山“戴帽”与否以测晴雨。山上气候变化无常,雷电较多。唯金秋季节,气爽天高,山峦毕现,巍巍雄姿,可一览无余。

在南国的瑶乡恭城,人们数年甚至数十年都难以见到积雪,而在银殿山,每年冬季都有积雪。山上银装素裹,寒光闪耀,气势凌空欲飞,令观者莫不惊叹,加之银殿山崇高挺拔、劲健秀美,在恭城人民心中具有不可比拟的地位,“雪飞银殿”成为恭城八景之首也就实至名归,理所当然了。

银殿山地形险峻,沟谷割切,渊峡比比,急湍溪流呈放射状分布。银殿之巅,孤高挺秀。正面朝南,绝壁千丈,如人微垂双臂,正襟危坐。西北面山形陡峭,怪石嵯峨,无法攀登。唯东南坡度较小,乍一看去,仿佛悬崖峭壁,若仔细探寻,随处皆有大小不等的石台。幽径曲折盘桓,若隐若现。石台之上,长满密不透风高仅齐胸的蒙山竹,因长年经劲风吹刮,竹顶平整如人工修剪。游人登山,攀竹附石而上,需经一块长约2 米、宽仅能容一人通过的石条,人谓“天桥”。桥的内侧离地约6 米,呈弧形渐起势与山腰衔接,外侧临空万丈,眩目惊心。人由桥面俯伏而过,莫不神呆意紧有如绷弦。迎面有一巨石,从石壁往外朝下伸出丈余,恰似一巨鹰从悬崖幽洞间探首振翅欲飞,人们叫它“鹰嘴石”。无人敢从“鹰背”探视。有的石崖稍可往下看,只见千年古树虬枝横斜,龙钟古拙,怪状奇形。

数历惊险方到山顶,一座崩塌残存的小庙遗址呈现眼前。据现状可判断,墙基是用灰浆砌成,木板盖顶,占地面积约14 平方米。庙中四面放着几块石板,似是碑刻但字迹难辨。此庙传是地母庙,地母即是上古神话中的西王母。

银殿山的山岚雾霭,水色山光,在恭城瑶乡人民心中,永远是一片光辉灿烂。古往今来,多少儒雅仕宦、文人骚客纷纷登临览胜,吟诗作赋,以志情怀。宋代御史周渭曾登此山时留诗:

插空峭壁白云迷,独上高巅万象低。

一路接天连楚界,两峰拔地镇南夷。

泉飞石涧游魂冷,风卷松涛匹马嘶。

踏破层崖心未折,凤凰山后鹧鸪啼。

清道光年间,曾任宾州督学训导的吴汝兰(恭城人),亦有《游登兼山》七律一首:

拔地孤峰起粤西,小中见大与天齐。

仰看阆苑情何切,梦入琅环志不羁。

几处山岚蒸蛋雨,数湾流水隔峦溪。

行人回首秋光暗,幸有陈蕃榻可栖。

银殿山不仅风光迷人,山中还藏有宝藏。地下有钨、锡、铅、锌及水晶等丰富矿产,地上有野田七、草乌等名贵药材,还有珍稀动物角鸡,能取麝香的石羊,能取茸的山牛。银殿山的天财地宝,使它充满魅力和活力。

——广西桂林市 恭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读书岩

位于平安乡塘边村后的天梯山,距县城7 千米。天梯山三面林木郁郁苍苍,南面却是悬崖峭壁,势江河水从峭壁下面流过,读书岩便在离河面 30 多米高的半山之间。岩内宽阔数丈,洞口朝南,冬暖夏凉,其间有一光滑如镜的坐印,传说为明代举人龙时曜在此攻读诗书而磨成。

——《恭城县志1989-2005》

黄岭风情园

距县城5 千米,属平安乡所辖。风情园有两大特色:民族风情,入园游玩者可亲自体验瑶族各种风俗,如抛绣球、当新郎、抢亲等。园林情趣,入园者既可观赏沼气、果园、幽林、田野风光,还可以主人身份使用沼气、耕耘果园、闲游幽林、采风田野和品果尝新等

——《恭城县志1989-2005》

北溪新农村

距县城5 千米,属平安乡所辖。1985 年后,快速发展水果种植业,经济收入居全县领先地位。新村交通、通信方便,环境风景宜人,集生活、购物、玩乐、观光、风情于一体

——《恭城县志1989-2005》

社山风光

位于平安乡,是集自然山水、休闲度假、农家采风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景区内秀丽的石山,清清的河水,别致的民居,连绵的果园,好似一幅“桂林山水”的景象。读书岩即位于该景区内。2003 年,中央电视台平安保险广告平安乡平安桥亦摄于该处

—《恭城县志1989-2005》

横山瑶寨

位于平安乡,环境优美,生态怡人,鱼塘星罗棋布,是休闲垂钓的好去处。寨子后面的石山,是一片原始枫树林,秋冬时节,红枫漫山,景致格外壮观

—《恭城县志1989-2005》

3.特色小镇

瑶汉养寿城

瑶汉养寿城位于恭城瑶族自治县平安康养特色小镇,总占地面积140 亩,是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重要指示,积极探索“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的医疗体制改革的新路径、新方法,致力于打造成为集聚医疗康养人才的高地、承载恭城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载体、恭城康养产业的领军项目。

瑶汉养寿城引进俞梦孙院士人民健康系统工程,以新时代中医现代化为导向,以“SIR”系统(检测、辨识、调控)为基础,通过实践“教、炼、食、药、技、械”六字方针,按照“统一管理、开放经营、文化体验、智慧康养服务”模式开展运营和服务,打造全国一流的中医民族医集聚区、全国一流的康养文化旅游示范区、全国一流的国医国学交流平台,现已被列为自治区“双百双新”项目、自治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桂林市创建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项目。

茶江书院

茶江书院是经恭城县民政局批准于2019年2月注册成立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和恭城县政府共商、共享、共建的。书院主管单位为中共恭城县县委统战部,地处恭城县美丽茶江的支流北洞源河畔的平安特色小镇。茶江书院一楼有可容纳300人的多功能会议室、一个容纳100人的传承室和一个容纳100人的教室,二楼是院士专家会客厅,三楼是高校产教联盟。

妙应药王宫

药王宫的建筑恢宏大气、清幽静谧,是瑶汉养寿城核心区场馆之一,里面供奉的是被后世尊为“药王”的孙思邈。孙思邈是中医文化的一个象征,也是中医从业人员的榜样,激励来此工作、学习和交流的医者向药王孙思邈学习,也为来此旅游、度假、疗养的各界友人提供一个感受中医药文化,体验中医魅力的活动平台。

少数民族医馆展示大厅

少数民族医馆展厅有五个方面内容:一是各少数民族医展柜。展柜中有各民族医的书籍、特色医疗器械及相关药品。二是恭城瑶医药简介及瑶药展示。在柱子上、展柜中及墙上、地面分别展示了瑶药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104种经典老班药,以及我县特有品种及常用的瑶药品种。三是中药和瑶药炮制工具。四是现代中药资源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心。该中心可以确保地道药材从原产地、种子种苗、加工包装、仓储物流各个环节均在质量控制体系中运行,在这个网站上可以随时查询全国药材的市场价格。五是中药材溯源系统。该系统可以做到中药饮片的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贯穿药材种植链条各个环节,确保药材质量可控。

十五个少数民族医传承工作室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族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长期实践形成了对某些疾病独特的治疗经验。少数民族医药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少数民族医各有专业特色与擅长领域。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下,恭城在2018年派出医技人员到各少数民族医重点医院进修学习,并在瑶汉养寿城内建设了少数民族医传承工作室,展示藏、蒙、维、傣、壮、瑶、苗、侗、布依、土家、回、彝、哈萨克、羌、朝鲜等15个少数民族医药特色疗法,促进少数民族医传承与交流、互相学习和集中展示。

恭城瑶医医院

恭城瑶族自治县瑶医医院是根据县委“一城二区三生四大”的总体发展工作思路,将平安镇卫生院和瑶医医院整合,与瑶汉养寿城同步规划建设,定位为“以瑶族民族医药为特色,以中医药为基础,以现代诊疗技术为支撑”,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疗养、养生、民族医药文化传承于一体,与现代生活、科技发展、健康养生相结合的一所医疗机构。医院距离县城3公里、贵广高铁恭城站300米,占地面积24.5亩,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总投资1.1亿元,于2018年8月开始动工,2020年元月正式投入使用。医院现有编制床位97张,在职职工117人。瑶医医院致力于改善全县医疗卫生条件、少数民族医药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传播以及中医药康养产业发展,推动全县医疗卫生事业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为建设“美丽恭城、健康恭城、文化恭城、富裕恭城”作出应有的贡献。

科学中医筋膜学临床基地

筋膜学是我国南方医科大学原林教授和深圳大学医学部王军博士于2002年在世界上首先提出来的原创性科学理论体系,该理论为中医的经验医学提供了现代科学理论支撑,为一些疑难病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被誉为“科学中医”。筋膜学临床示范基地主要开展激活松解筋膜中医外治技术与中风三偏征的康复研究学等,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古老的中医文化和现代科学的结合。

瑶汉中医馆

中医馆是瑶汉养寿城中医康养的核心场馆之一,是广西“中医中药中国行示范基地”及全国名老中医汤一新中华脾阴学派传承基地。

全国名老中医汤一新每季度在此坐诊二至三日,并给传承弟子传道授业,传承弟子定期跟师学习,全年无休节假日照常独立出诊。

中华脾阴学派由“嘉州滋脾疗法”第三代传承人汤一新先生在传承四川乐山滋脾疗法基础上创建的以“中医脾阴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疗效是检验医学医术的根本标准”为治疗理念的中医学术流派。以解决按常规难以解决的问题,治疗按常规很难治愈的疾病而著称。

目前瑶汉养寿城中医馆立足中华脾阴学派传承基地,聚焦中医临床疗效,坚持医养结合、康养一体的大健康理念以及从人民健康需求的实际出发,为广大老百姓提供传统中医诊疗、中医治未病、中医体质调理、亚健康状态调、健康养生旅游体验、候鸟式养老健康需求等多模态健康服务方式,发挥中华民族数千年中医药防病治病、养生延年的独特优势,推广生命全周期中医药健康及养生干预理念。以切切实实的中医药疗效,为广大恭城百姓及桂林人民乃至五湖四海的各界朋友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及健康产品。

并且中医诊所内的药房更是集600味道地药材和民族特色膏贴的综合性大药房,更有数十种经名老中医审定的经典药方,品类齐全,满足民族医馆与中医馆就诊患者的用药需求与游客日常购买需求。质量保证、价格实惠,为全国前来就诊的广大患者解决道地中药材价格贵、买不到的问题,让患者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与便利,同时还提供煎药服务。

郭府美食

郭府美食遵循一切从人民的健康需求出发,专注聚焦于“膳于养的平衡艺术”“坚持健康价值创造为核心”,不断推陈出新,专做营养膳食,为大众提供健康膳食理念及健康营养膳食,创造健康价值。将中药与具有药用价值的药食同源食材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成具有色、香、味、形的健康美味佳肴、防治兼宜,让来自全国的游客能够品尝到药膳的独特魅力。还可以为您定制健康食疗套餐,在这里您不仅可以吃出健康,还能切身了解我国的中医食疗文化。

瑶牯堂

瑶牯堂采用传统原生态养生浴,配合现代科技提炼的各种瑶族秘方药包,有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减轻肌肉、关节疼痛;促进肠胃蠕动,健脾助消化,促使排便畅道;平衡体内酸碱度,调理亚健康等多种功效,瑶浴集天地灵气,沐浴一身,让您泡去疲惫,泡出健康。瑶牯堂还设有古方瑶浴、瑶药面部蛋灸、瑶药特色足熏、龙脊灸、TKT熨筋洗髓、精油推背等健康调理、美容美体等项目。

——《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九、荣誉称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19年恭城县:平安镇入选全国智慧健康养老试点示范乡镇是广西目前唯一一个入选乡镇。

——《广西县域经济网》

十、名人传记

周渭(922- -999),

字得臣,瑶族,炉口(今平安乡路口)村人。家境贫寒,幼丧父母,由叔伯抚养成人。自幼发奋读书,工诗能文。

南汉国君刘长(钅长)盘据五岭,恭城为其属地,征徭繁多,民不聊生。30多岁的周渭曾两次率领数百乡民逃往湖南,因途遇盗贼袭击未遂,后只身北上。

宋建隆初年(960年) ,周渭到达京城汴梁,为户部侍郎薛居正器重,又以上书朝廷,陈述时务,被召应试,赐同进士出身,授任白马主簿。他到任后,见县大吏作奸犯科,依法处斩。宋太祖得知,擢升为右赞善大夫。任永济知县时,盗贼甚多,他将捕获的盗贼及匿藏盗贼的人,一并处斩,地方得以安宁。

乾德年间(964- -968年) ,周渭任兴州(今陕西略阳)通判。置口砦戍兵监军非常骄横,放纵部下胡作非为,百姓深受其苦。他亲赴军营,惩办为首军校,对戍兵晓以大义,众皆慑服,宋太祖见他制驭有方,诏书嘉奖,命他兼任肾口砦钤辖。

开宝元年(968年) ,凤州(今陕西凤县)七房冶主吏盗隐官银,朝廷派周渭代理征收税赋。一年时间,所收税赋超出原来数倍。朝廷嘉其才干,升任棣州(今山东惠民一带)知州。这时,殿直傅廷翰为监军,图谋作乱,投奔契丹。他即擒傅廷翰解送京师,经审讯属实,斩于西市。周渭在棣州期间,以简肃著称,离任之时,官民遮道送行。

周渭外出为官,其妻莫氏一直留在家乡养蚕纺织度日。开宝三年(970年),广南各州县平定,朝廷下诏各县访求,莫氏始得朝廷周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 ,周渭升任广南诸州转运副使,始回家探亲。在家时得知恭城百姓仍受刘长(钅长)所定苛繁税赋之苦,立即奏请朝廷减免,同时兴办学校,开发民智,造福家乡。

其时,宋廷与交趾发生冲突,宋军吃了败仗,有两个败兵逃至邕城(今南宁)抢劫钱财,周渭将其处斩。对后来的败兵,通通解除兵甲,才准进城。同时,他还致函交趾国君,谕以宋朝的威信。交趾派吏入贡,战事平息。朝廷加授周渭为监察御史。

周渭在岭南任职6年后,调任扬州知州,进殿中侍御史改两浙南西路转运使,又入为盐铁判官,迁侍御史,历判户部,度支二局院,后出知亳州(今安徽亳县),赐金印紫绶。不久,调宋州(今河南商丘)任职方员外郎,又为益州(今四川成都)转运使。后因其侄子违诏买马,受到株连,被贬为彰信军节度副使。

咸平二年(999年) ,宋真宗拟再起用周渭。刚下诏书,周已病故,终年77岁。因其清贫,几乎无法举丧,真宗敕封为惠烈御史周王,赙钱10万,并任其子建中为乘氏主簿。

周渭亡故后,恭城百姓建庙塑像,历代崇祀。今县城仍有老周王庙和新周王庙两座。新周王庙(周渭祠)门楼建筑宏伟,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恭城县志》

容缉光(1872- -1930)

容缉光,又名仪光,巨塘村(今属平安乡)人。自小随父行医、耕种,后考入文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投身农民运动,与土陂村冯绍广、北溪村莫琼林等奔走于县内各圩市农村,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实行“二五减租”。在他领导下,巨塘村成立了农会,会员100余人。有一年米价飞涨,容缉光动员本村富户容神予开仓借粮和平粜济贫。容神予口讲无粮,暗地却请人挑米上圩卖高价。容缉光得知后,即召开全村农民大会,一致决议革除容神予出祠,并张贴革条和“打倒为富不仁的容神予”等标语口号,其他富户只得借粮给农民渡荒。

有一次,富户容神耀对“二五减租”不满,故意放水淹死农民容国瑞三亩茹菜。容国瑞要求赔偿,容神耀不肯。容缉光以农会名义,支持容国瑞控告到县,容神耀被迫赔偿了全部损失。由于容缉光领导农会坚决斗争,该村挫败了富户的各种抵抗,坚持减租多年,大革命

失败后,于民国19年6月17日被县府杀害。

——《恭城县志》

钟祖熹(1902- -1930)

钟祖熹,字春圃,又名钟熹、钟情,陶庄村(今属平安乡) 人。民国14年,他在广西省立平乐十中读书时,经常阅读进步书刊,立志背叛剥削家庭,常对人说:“我们要靠自己劳动过活,不要靠他人血汗来养活”。他积极参加平乐的革命活动,自编新剧上街演出,撰写文章,出版墙报。

民国15年,钟祖熹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南宁第一分校第一期。当时南宁有不少进步书店,钟祖熹有机会学习《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 、《哥达纲领批判》 等书,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校内反动派开除了钟祖熹等4位同学的学籍,并准备加以逮捕。俞作柏闻

讯,在前一晚给每人100银元,送出南宁参加北伐。“四 .一二”事件后,钟祖熹辗转上海、武汉、长沙等地,在长沙时曾被反动派追捕,他从住所二楼跳下,折伤脚骨。

民国18年春,蒋桂战争爆发桂系失败。钟祖熹返回广西左右江一带,在党的领导下,与共产党员黄德普等先后四次到宁明县的那练村、宁明镇宣传马列主义,发动群众组织农会,抗租抗税,动员贫苦青年参军,建立革命根据地,并进行改编土匪工作。同年,经谢玉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9年2月1日,钟祖熹参加龙州起义,任红八军第二纵队参谋。同年3月中旬,他随军撤往宁明、上思。第二纵队余部缩编为一个独立团,刘定西为团长,钟祖熹为副团长,继续坚持斗争。由于军饷弹药缺乏,人员不断走散,团部开会决定派钟祖熹去百色与红七军联系,钟祖熹带一名勤务兵化装启程,行至扶绥县东门、西长一带,被敌人暗害,时年28岁。

——《恭城县志》

钟祖培(1890- -1951)

钟祖培,号植轩,和平乡(今平安乡)对河村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冬,钟祖培考入广西陆军小学,与李宗仁同窗。民国5年,钟祖培参加讨袁护国军,在第六军第二师第十三团任团部副官。民国7年,在李宗仁为营长的第二营任连长。

民国10年,李宗仁在玉林树起自治军旗号,委钟祖培为第一支队第二统领兼第一营营长。12年秋,李宗仁与黄绍兹组织联军,讨伐陆荣廷,钟祖培任第三纵队司令,在庆远参与对陆部韩彩凤的作战。后又参与对沈鸿英部的作战。民国14年上半年,钟祖培任第四集团军驻梧州办事处主任。

民国15年,钟祖培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八旅旅长,其后升任副军长兼第三师师长,参加北伐。5月,率所属两个团往湖南衡阳增援唐生智,驱逐吴佩孚部赵恒惕。6月抵达洪罗庙,阻截吴军。9月向九江挺进,与北洋直系军阀孙传芳部约千余人发生遭遇战,将孙军击溃。10月攻德安时,在九仙岭一带与孙军交战。民国16年11月,第七军攻克武汉,收编部队很多,新成立第十八军,白崇禧力保资历甚浅的旅长陶钧逾为军长,而钟祖培却未得提升,愤然离去,闲居上海。

民国18年3月,桂系在蒋桂战争中失败退回广西时,白崇禧置钟祖培于不闻不问。钟祖培遂于民国19年冬由上海携眷转香港,会同张一气(曾任广西省长),陈绍虞(袁世凯时期的国会议员),向杨义(第七军第九旅第十七团团长)提出“拥李倒白”,并决定以杨义、陈绍虞、刘锡兹(恭城人)三人为联络工作组,由香港到桂林联络覃连芳(第七军第十二师师长)、唐纪(覃的部属),覃、唐表示支持。嗣后,联络组又前往南京向国民政府古应芬及中央党部陈立夫分别汇报,取得支持,委任钟祖培为陆军新编第八军军长,并发给一笔临时活动经费。钟祖培即派师长侯人松在衡阳招兵买马。后被蒋介石察觉,撤销他的军长职务。

不久,李宗仁为培植亲信,扩展势力,又委钟祖培为总司令部高级参谋。民国23年调任梧州警备司令,次年9月调龙州任对汛督办兼龙州区民团指挥官及行政监督。27年调任平乐区民团指挥官。当时国民党集中力量“剿共”,钟的“倒白”活动半途而止,从此闲居故里。

民国36年,国民党当局召开全国国民代表大会,钟祖培在恭城选区竞选获胜,当选为国大代表。

1949年10月12日,桂东区军政司令甘丽初致电钟祖培迅速组织民团,扼守龙虎关、定岗坳、黄茅岭等关口,阻止解放军由灌阳、湖南入境。11月中旬,广西绥靖公署派督导室主任吴立宾到恭城与他密商“反共”。24日,白崇禧又电话命他组织“恭城县自卫委员会”,他即依命组成,自任主任委员。白崇禧又从香港派特务梁赓潜回恭城与他联络,并发给20两黄金作暴乱经费。他命旧部林绩勋等分头活动,召开秘密会议,组成“反共救国军”,自任总指挥。会后,纠集3000多匪众,于1950年 1月25日进行暴乱,围攻各乡政府和县城,杀害军政工作人员164名,人民财产损失约10亿元(旧人民币)。1951年2月27日,广西省人民法院桂北分院判处钟祖培死刑,将其处决于桂林。

——《恭城县志》

莫勉之(1911- -1983)

莫勉之,号超人,字毓华,平安乡北溪村人。民国15年春, 莫勉之在省立梧州二中读书时,经共产党员陈漫远、余永翘介绍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在梧州三角咀地区从事工运、学运活动。“四·一二”政变前夕,因赴广州参加工运学习被二中开除学籍和通缉,其父莫遗贤通过拜把兄弟黄旭初的关系,取消了通缉令。从此,他脱离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

民国18年,莫勉之在中央军政学校南宁第一分校毕业后,参加国民党,先后任信都、平乐、阳朔、恭城等县正副县长兼民团正副司令等职。

1949年8月任广西第十五区专员公署(驻融安县长安镇)政务室主任。同年12月临近解放,专员兼保安司令蒋晃怆惶逃窜,以书面指令莫勉之为保安副司令。在此进退维谷境地,他毅然召集军政人员分析形势,提出起义,但意见纷纭,未能统一。他便亲往百寿县城探视情况,恰遇桂北军区司令官周祖晃决定起义,二人不谋而合。他遂以十五区专署保安司令部副司令的身份,率领所属全体官兵到百寿待命,并按时到达解放军指定的桂林两江圩集中起义。

起义后,莫勉之任驻桂中国人民解放军四+九军司令部参议员。1952年2 月调任广西省人民政府民政厅民政科员,1954年调任南宁市手工业局副科长,加入南宁市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83年8月24日病故于南宁。

——《恭城县志》

十一、其他

【平安乡革命烈士表】

——《恭城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