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批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小镇 >> 自治区级 >> 第2批 >> 正文

灌阳县黄关镇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08日 20:57    作者:   编辑:广西特色小镇  点击:

一、简介

黄关镇位于县境南部,东与湖南省江永县交界,东南面与恭城县接壤。镇人民政府所在地黄关距县城21公里。原名黄牛寨、黄牛市,1957 年更名黄关。1984年建镇,辖15个村公所,253个自然屯,442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10.3平方公里。1990年末12171户,42143人,人口密度为200.39人/平方公里。耕地35466亩,其中水田30371亩,旱地5095亩。方言以灌阳官话、瑶话为主,其中瑶话主要分布在陡水、大竹山、顺溪等村。境内三面环山,中部为田垌,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较高的山有板子山(海拔1265米)、洋荷坪(海拔1500.5米)、凉伞界(海拔 1318 米),其次有竹篙岐、野猪坪、香炉山等。主要河流有灌江、牛湾河、陡水江、正江、白沙涧江、顺溪江。矿产资源较丰富,主要矿藏有萤石、石英石、大理石等。逢 2、5、8 日为圩日。

地处灌江中上游,灌江主流流经10个村公所,建有大坪山、狮子涧、卜竹江、回龙堰等水库、水坝,形成自流灌溉网,为水稻等粮食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全县主要产粮乡镇之一。全镇种植柑橙3228亩,年产柑橙200000公斤,是全县第二大水果产区。有林面积105263亩,主要是杉、松、竹、油桐、油茶、山苍子等用材林和经济林。1933 年成圩,逢二、五、八为圩日。境内白沙古墓群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灌阳县志》、《灌阳县志1991-2005》

黄关镇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桂北古镇,位于灌阳县中南部,座落在都庞岭和海洋山之间,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东与湖南江永县交界,南与恭城瑶族自治县相接,西南与观音阁乡接壤,西与西山瑶族乡毗邻,北与新街镇互依,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1公里,国道G241线贯穿全镇,规划建设的灌平高速贯穿黄关镇约15公里,并设有黄关互通。全镇总面积约210.3平方公里,辖15个村委会44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4.84万人。

——广西桂林灌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二、建置沿革

民国23年,置为黄关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改称为英俊乡。

解放后,1949年12月,设黄牛市(辖英俊乡);黄牛市区辖黄关街、玉笔、龙吟、西就、联德、水大、正江、兴秀、大同、三自、三寓、俊秀、中秀、唐官、葛洞、龙炼、龙云、龙溪、水富、马山、三树、车头、李官三民、新民、东阳等26村。

1952年8月,改称为二区(黄牛市区)。

1955年10月11日,根据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县辖区公所改按地名称呼”规定,改为黄牛市区

1956年秋,黄牛市区改称黄关区

1957年12月,分设为黄关、商家、西山瑶族乡、陡水瑶族乡四个乡。

1958年8月,黄关、陡水、商家、西山四个乡合并为黄关人民公社。

1961年7月,分设黄关、白竹铺两个公社。

1962年7月,合并黄关区公社。

1963年设黄关区

1966年共建立黄关等九个人民公社

1968年4月,改为黄关区革命委员会。

1980年,改为黄关公社管委会。

1984年,改称为黄关乡人民政府;同年9月,改为黄关镇人民政府。

——《灌阳县志》

三、历史沿革

黄关镇,史称黄牛寨和黄牛市,皆因其小石山状如黄牛,横卧灌江之滨而得名,始曰黄牛寨,明末清初居住的人增多、形成街市,遂改称黄牛市。又因山之巅森林蓊郁,宽广平坦,路径相通,大清乾隆年间于南北崖口各设关隘,以防匪盗滋扰,至民国中期设区时,取黄牛市的“黄”和关隘的“关”组合为“黄关”,故名为黄关区。1984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镇至今,是灌阳县最早的建制镇之一。

——广西桂林灌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四、行政区划

——《灌阳县志》

【2005年黄关镇区划表】

——《灌阳县志1991-2005》

五、地理环境

1.自然条件

黄关镇地处灌江中上游,河流大部分属灌江水系,灌江主流流经10个村,主要河流有牛湾河、白沙涧、陡水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湿冬干,夏长冬短,四季分明,光照多,热量足,雨量充沛。林地面积22.8万亩,森林蓄积量4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3.8%。自然风光旖旎多姿,生态环境优良宜居,是灌江国家湿地公园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生态成为一张亮丽的城镇名片。

——广西桂林灌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地形山体

俊山

旧名僧山,位于黄关镇南面牛湾河畔。因其宛如一支玉笔从田中突起,又称“文笔山”。明隆庆时,全州州守方沆将其改名为俊山。该山系石灰岩结构,四周悬崖且树木稀少,无路可上,登上者很少。山脚农舍连绵,并有全沙公路和西山公路通过。

——《灌阳县志》

六、人口分布

——《灌阳县志》

1.人口分布、文化构成

【民国23年黄关镇人口分布、文化构成情况】

——《灌阳县志》

七、经济

综述

黄关镇以农业农村经济为主,1991 年农林牧渔总产值 3473 万元,其中农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渔业产值分别为 2488 万元、186 万元、773 万元、26 万元。2005 年,全镇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 18213 人;农村经济总收入 16687 万元;总产值 15794 万元;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分别为 10355 万元、360 万元、4297 万元、505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677 元。

——《灌阳县志1991-2005》

1.农业生产

黄关镇特色种植以稻、果、茶、芋为重点,特色农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黄关镇支柱产业。联德村“神农稻博园”(核心)示范区占地规模30000亩,其中核心区3000亩、拓展区6000亩,辐射区21000亩,获评四星级广西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兴秀村油茶产业(核心)示范区面积2100亩,带动拓展区和辐射区油茶种植面积2.8万亩,获评三星级广西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灌阳县油茶小镇项目成功列入第二批广西特色小镇培育名单,“稻甲天下·茶香万家”田园综合体项目列入市级建设目录。灌阳联春牛业科技有限公司获五星级广西畜禽现代生态养殖场认证。

——广西桂林灌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05 年,全镇有耕地面积 2184 公顷,其中水田 1921.9 公顷,旱地 262.1 公顷。粮食总产量 29275 吨。粮食以水稻种植为主,兼种红薯、小麦、玉米、豆类。林地面积 14525.4 公顷,以种植松、杉、毛竹为主,其中松树面积 3427 公顷、杉树面积 9538.1 公顷、毛竹面积 168.8 公顷,森林覆盖率达 70.8%。水果面积 1469.9公顷,水果总产量 26227 吨;地方名优特产主要有雪梨、柑橘、板栗、红薯。畜牧业以饲养生猪为主,是全县生猪饲养量较多的乡镇之一,全镇生猪出栏 52299 头,家禽出笼 235311 只;肉类总产量 696 吨,其中猪肉产量 633 吨;水产品产量 49 吨。

——《灌阳县志1991-2005》

2.工业

传统工业持续改造升级,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商业贸易繁荣,全镇共有各类企业160多家,主要类型有精致石英沙、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等。以家具制造、工艺品制作、实木门雕刻为主导的木材深加工企业带动黄关镇工业经济发展。黄关面条、米粉远近闻名。

——广西桂林灌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乡镇企业以水泥、冶炼为主,以小水电和木材、食品加工为辅。2005 年,全镇有企业 872 家,从业人员2427 人,总产值 14131 万元。镇内龙头企业—黄关水泥厂,年产水泥 8 万吨,年产值 78l 万元;黄关玉峰酒厂生产的“乾隆枣糯液”荣获国家“百花奖”金奖

——《灌阳县志1991-2005》

八、社会事业

1.医疗卫生

黄关镇中心卫生院创建于1952 年 3 月,位于灌阳南部的黄关镇街上,服务范围 375 平方千米,服务人口约 10 万余人,建院初期占地面积 120 平方米,有医务人员 12 人。2005 年,占地面积 7385 平方米,建筑面积 3731 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 2285 平方米。编制床位 50 张,实际开放床位数 23 张,在职职工 73 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63 人。设有内科、外科、儿科、中医科、妇产科、护理组等临床科室,B 超、心电图室、放射科、生化室等医技科室及院办、财务室、防疫保健科等职能科室。主要设备有 200 毫安 X 光机、B 超、心电图机、半自动生化仪、胎心监护仪、心电监护仪、洗胃机、无痛分娩仪等。全年病床工作日 99 天,床位使用率27.1%,门急诊 10028 人次

——《灌阳县志1991-2005》

九、旅游资源

黄关镇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有镇区大小石山、玉笔峰等;历史文化遗产有全宝藏革命烈士纪念塔、白沙古墓群、武圣宫祠、云台寺等。灌阳县最旺盛的民间节——农具节便是由云台寺演变发展而来。境内汉晋时期的白沙古墓群,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属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极具历史科研价值。成功创建茶博园景区、神农稻博园景区,并荣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商家村倒风塘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广西桂林灌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1.风景名胜

神农稻博园

灌阳县神农稻博园位于黄关镇联德村,总面积约3000亩,是袁隆平院士1000公斤高产稻攻关基地之一。基地通过采用“超级稻+再生稻+绿肥”种植模式,连续八年创广西单产第一:其中超级稻最高亩产978.5公斤,再生稻527.8公斤,实现了袁隆平院士吨半稻梦想,被袁隆平院士誉为“广西超级稻产量第一县”,荣获第九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多次荣获全国、全区粮食生产先进县,实现了现代农耕文明的超越。

黄关镇农田艺术

稻博园以神奇的超级稻为主线,以优美自然风光为载体,贯穿了科普馆、袁隆平院士雕塑、文化长廊、丰收广场、稻文化展示中心、稻文化雕塑小品、竹林迷宫、荷花种植、稻田艺术等景观,冬春赏两花,夏秋看两稻,集种、学、研、吃、住、娱为一体;尤其是灌江国家湿地公园科普馆,以“古老瑶乡圣地,生态湘源明珠”为主题,集展示、科普、宣教功能于一体,为民众提供生动鲜活的湿地文化知识、农耕文化印记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灌阳足迹,是展现灌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也是对大众进行生态科普的教育基地,让游客在观赏中体验农耕文化历史,完成超现实的穿越。

——广西桂林灌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广西灌阳灌江国家湿地公园

广西灌阳灌江国家湿地公园以灌江干流上游为主体,涉及洞井瑶族乡、观音阁乡、黄关镇、新街镇、灌阳镇5个乡(镇),规划总面积612.43公顷,其中湿地面积510.21公顷,湿地率为 83.31%,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5个功能区。

——广西桂林灌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全宝藏烈士纪念塔

1986 年,在黄关镇顺溪村修建了全宝藏烈士纪念塔,塔高 6.23 米。2005 年 12 月,按原型改造重建。有附近的中小学校的师生,在清明节前,前往扫墓。

——《灌阳县志1991-2005》

十、保护和发展情况

农具节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是广西灌阳县沿袭千年的庙会,近年当地政府改名为农具节。农具节这天,万人空巷,十万之众涌进黄关镇、县城等圩镇过节,相邻的广西、湖南两省区几个县的农友也纷纷赶来参加,热闹非凡。

二月初八庙会始于灌阳县黄关镇(黄牛市)的云台寺。山环水绕的云台寺,坐落在黄关镇西边越城岭山脚,对面是都庞岭,两岭山脉高耸入云,海拔近2000米,中间是纵横20多公里的平地,灌江、牛湾河在此汇合。

据《灌阳县志》记载,“唐已建慧明寺于城西,开展佛教活动,之后逐兴,各处相继修建寺庙”。云台寺就是当时修建的寺庙之一。建龛佛四十八座,俗名四十座脚庵,广西、湖南等地的信男信女络绎不绝到此梵香化纸,求神拜佛,香火十分旺盛。一时,与楚南第一名刹的全州湘山寺齐名。

云台寺供俸的神像是“寿佛爷”,佛名全真大师,父亲周鼎,官至尚书。全真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七二九年),二十岁随道钦禅师进京晋谒唐玄宗皇帝,二十七岁即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七五六年)四月到达全州县(湘源县)佛教圣地湘山开创净土院传播佛学,一百六十六岁而终。由于他德懋寿高,远近都尊他为“无量寿佛爷”,宋朝建中靖国六年(公元一一0一年)宋徽宗加封全真为“慈佑寂照妙应普惠大师”。为了纪念他,五代后晋高祖石敬塘以全真佛名命名,改湘源县为清湘县,置全州,相沿至今。全真大佛名气颇大,桂林多处寺庙存放他的神像,全州湘山寺、灌阳梵庵寺、云台寺,灵川金山寺等名刹都以主神供俸。

相传农历二月初八是全真禅师的生日,这天佛法最灵。只要此时给寿佛爷烧香供果,定得神灵保佑风调雨顺,福寿安康。于是每逢二月初八,各地信男信女云集云台寺,形成盛大的庙会。

二十世纪初,云台寺被人为毁坏,此地的庙会从此江河日下,活动也逐年转移到镇政府住所黄牛寨。与会人数不减当年,但是由于二月初八正值当地农村春耕春播前夕,人们不再是烧香拜佛,而是购买农具产品,为备耕作准备。供奉神灵的庙会演变成今天灌阳最旺盛的民间节庆--农具节。

——广西桂林灌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二月八”节日始于灌阳县黄关镇(黄牛市)的云台寺(也有称圆台寺)。该寺坐落在黄关镇西边海洋山脚,对面是都庞岭,前面有灌江流过,云台寺依山环水,称得上风水宝地,建有龛佛四十八座,俗名四十八座脚庵,规模相当宏大。云台寺内供奉的菩萨有“寿佛爷爷”。其相传“寿佛爷爷”曾在云台寺讲经传道,弘扬佛法。“寿佛爷爷”是唐代高僧,佛名全真大师,俗姓周,别号宗惠,湖南郴州资兴县程水乡周源山人。全真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 年),27 岁到达全州(湘源县)佛教圣地湘山开创净土院传播佛学,136 岁而终。由于他德懋寿高,远近都尊他为“无量寿佛爷”。“寿佛爷”经常到寺内传道讲佛,普度众生,深得佛徒信士的喜爱。在桂北湘南的寺庙,都供奉“寿佛爷爷”。相传农历二月初八是全真禅师的生日,这天佛法最灵,只要此时给“寿佛爷”烧香供果,定得神灵保佑风调雨顺,福寿安康。于是,每逢农历二月初八,广西、湖南等地的信男善女络绎不绝,云集云台寺,有四五万人之多,三天不散,形成盛大的庙会。由于农历二月初八正值春耕春播的前夕,各地商贾利用赶庙会的机会,进行各种农产品的交易,交易的商品有扁担、箩筐、犁、耙等农具。人们在赶庙会求神保佑五谷丰登的同时,又能购买一些农具为春耕春种作准备,于是供奉神灵的庙会逐渐演变成盛大的民间节庆“二月八”农具节。大革命时期,全国掀起捣毁寺庙的浪潮,云台寺也未能逃出此劫,此地的庙会江河日下。集会转移到镇政府住所黄牛寨,后来逐步发展到县城。同时,黄关、新街、文市、水车、新圩等地寺庙,也赶“二月八”庙会。每逢“农具节”,灌阳及周边县恭城、全州、兴安,湖南江永、道县等地农友也纷纷涌进灌阳县城,出售或购买各种农具、果苗及种子。农历二月初八日是灌阳一年一度的“农具节”,因为时间在农历二月初八,人们俗称此节为“二月八”。它是灌阳一年中最大的圩日,最大的商品交易会。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的“二月八”,参加的人数有七八万人,有时达十万之众。2000 年,灌阳县人民政府正式将“二月八”定名为“农具节”,成为名副其实的农副产品交易会。

——《灌阳县志1991-2005》

十一、特色重点工作

1.特色产业

突出抓好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水稻播种面积每年稳定在5.1万亩以上。成功创建自治区级1个四星级和1个三星级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成为全县农业生产发展的核心阵地。神农稻博园“超级稻+再生稻”平均亩产连续11年稳居广西第一,荣获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国家级“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与先进示范基地”称号。灌阳联春牛业科技有限公司获五星级广西畜禽现代生态养殖场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玉芳生猪养殖获评“第四批现代特色农业县级示范区”称号。冷水鱼、林下养殖、稻田鱼、茶叶等特色种养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扎实推进“稻甲天下·茶香万家”田园综合体建设,重点项目22个,目前已完成20个,完成总投资约2500万元。大力推进油茶小镇建设,财政投资约1000万元,现已竣工完成市政设施、标志性建筑等4个项目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已开工,预计年底竣工。

下一步,将全面做好“山、稻、茶”三篇文章。高质量推进“稻甲天下·茶香万家”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确保通过今年9月年底通过验收;进一步巩固神农稻博园核心示范区发展成果,拓宽水稻种植面积,做大做强优质水稻产业,传承并发扬袁隆平院士精神,同时积极争创中小学实践教育基地;依托正江茶叶、茶博园、黄关面条、山苍子等特色产业,加强服务,加大营销,着力打造茶叶、茶油、面条米粉等三大农副产品加工集聚区,推动形成千万级及亿级产业。发展壮大猫儿石中华鲟冷水鱼养殖,大力推动大竹山肉牛养殖做大做强。加大招商引资,推动木材、石英砂产业整合开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植一批具有辐射带动力的新型产业。

——广西桂林灌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绿色工程

配合县有关部门申报灌江国家湿地公园,已进入验收阶段。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行动稳步推进,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日益健全。改厨改厕人居环境提升工程代表灌阳县通过了自治区检查验收。联德村罗家坪屯、杨家屯、陡水村王家铺屯、商家村等分别荣获区、市文明卫生示范村光荣称号。大竹山村、顺溪村、陡水村荣获“桂林市第七批市级生态村”称号。下一步,将加强沟通对接,积极推进风光发电项目立项、落地;配合做好灌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推动科普馆年内开馆,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推进精品旅游路线开发。

——广西桂林灌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十二、名人传记

杨鏊(1485- 1532)

杨鏊,号静可,仁寿里(今黄关镇李官村)人.明弘治十七年(1504)举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先后授浙江省秀水县、湖南省东安县教谕。因为振兴这两个县的教育事业有突出贡献,晋升贵州道监察御史。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执法如山,严查仓场、漕运,缴获贪污盗窃、侵公肥私的赃款赃物折合白银五万余两,用作造船和发展养马,解决交通困难。还弹劾贪官污吏,严惩地方霸头,维护社会治安,深受绅民爱戴,绅民颂他为真御史,为他修生祠立塑像,朝廷晋升他为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杨著作有《巡仓政略》、《经理马政事宜》、《按治南圻政略》、《静可诗文集》。

——《灌阳县志》

谢贤忠(1918—1991 年)

黄关镇商家村人。民国32 年(1943)8 月参加革命,民国 33 年(1944)12 月加入共产党,任中共柳州市城郊工委(地下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宜山专署办公室主任、柳州师范专科学校校长、南宁医学专科学校校长、广西中医学院办公室主任。1981年离休,享受厅局级政治、生活待遇

——《灌阳县志1991-2005》

蒋述卓

1955 年生,黄关镇黄关村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中共党员,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历任暨南大学学报副主编、主编,文学院副院长、院长,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灌阳县志1991-2005》

十三、其他

1.1991年3月7日晚,黄关镇正江、联德、大倚、龙吟、商家、东阳、猫儿石 7 个村遭龙卷风、冰雹袭击,直接经济损失 53.5 万元。

2.农田保护

【1994年灌阳县基本农田保护区控制指标分配表】

——《灌阳县志1991-2005》

3.农民建筑用地

【2003年度灌阳县农民建房用地(耕地)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