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批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名镇 >> 国家级 >> 第2批 >> 正文

灵川县大圩镇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08日 17:16    作者:   编辑:特色小镇  点击:

一、简介

大圩镇位于桂林市东南15公里,漓江北岸,距县城32公里,汉代已形成小居民点。北宋使已是商业繁华集镇,明为广西四大古镇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有“小桂林”之称。土地总面积193. 78平方公里,设17个行政村公所、1个居委会,159个村民委员会、199个村民小组。

1990年总人口51666人,农业人口占9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67人;全县的回族人口多聚居于此。镇人民政府驻大圩。

镇境四周低山盘绕,中部台地和平原面积占33. 6%;境内漓江流程13公里人阳朔。年平均气温19.2C,年降水量1594毫米,无霜期338天。地质构成多为石灰岩,矿藏有铅、锌、大理石、方解石等。境内建有灵川县外贸仓库和湘桂铁路支线桂海铁路五等火车站,220千伏崴村变电站。大圩镇是广西商品粮基地乡镇之一。有耕地52546亩,水田占80%.1990年粮食总产量23646吨,人均产粮458公斤,农民人均向国家提供商品粮66公斤,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粮分别比1978年增长32%和19%。年生猪出栏2.4万头,禽15.7万只,出栏率分别为107%和98%。水果种植面积16780亩,年产水果2906吨,年产花生399吨,占全县一半以上。甘蔗种植历史悠久,年产140吨。1980 年事先引种茉莉花,年产27.5吨,土特产种类多,有白果、草席、草帽、芝麻、大蒜.黄糖、板栗等。明代始有面粉、油料加工业,徐霞客对熊村圩(大圩镇辖>的面食赞誉有加,大圩面条与桂林米粉齐名。尤以传统产品“鸡蛋面"为最,“桂林酥糖”等各特产食品,也多在大圩加工。1990 年农村经济总收人4732万元,农业收入占44%i农民人均纯收入636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6.5倍和8.4倍。1992年农民人均收人737元,居全县第五位。97%的农户均用上电。

大圩镇有乡镇企业509个,从业人员2252人,农村劳动力转化率为8.1%。主要行业和产品有食品罐头、水泥、红砖、米石、大理石.铸造、冶炼、选矿、制革、包装、草帽、草席等;有旅游船2艘,往来于桂林至阳朔之间,开该镇旅游业之先河;拥有汽车80辆,货运船11艘(载货量1300吨)。1990年乡镇企业总收入950万元,年创税利77万元。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050.55万元,比上年增长93%;实现税利184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28. 4%

境内有县属高中1所,镇办初中2所,小学16所,教学点25个,在校生6177人,适龄儿童人学率99. 2%,巩固率98. 7%.有镇中心医院1所,有病床20张,村卫生所17个,个体诊所20个。有电影院、文化站、广播站各1所。

——《灵川县志》

二、历史缘由

古镇始建于北宋初年,中兴于明清,鼎盛于民国时期。元末明初,已具规模的大小商家、店铺、加工作坊达200多家,其中“四大家(黄源顺、廖忠源、裕和昌、广昌均)”、“八中家”、“二十四小家”最为辉煌。到了明代,古镇大圩沿漓江自上而下建起了八条街(老圩街、地灵街、隆安街、兴隆街、塘坊街、鼓楼街、泗瀛街、福星街)、十三个码头(寿隆寺、更鼓楼、清真寺、社公、石鸡、大码头、渡船、狮子、塘坊、五福、秦聚利、鼓楼、卖米),桂林府在塘坊码头设立芦田巡检司,大圩有“芦田市”之称,就源于此。1921年12月1日,孙中山途经大圩时曾在塘坊码头发表过演说。古镇还有万寿桥、虎岩、清真寺、江西、湖南会馆、青石板街、毛洲岛以及明清时期的古民居等众多看点。

——广西桂林市灵川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三、建置沿革

清,辖区为临桂县东乡;

民国,临桂县东乡以原图的辖区成立团练,设大圩为团练局,大圩团练局辖亨庆左团、亨庆右团、庆秦团、草坪团、柘木团、助顺团、万乘团、寿世团、隆安团、正龙团、宣梵团、三滩团。至民国11年撤熊村团练局,成立潮田团务局,辖潮田、海洋地区的14个团、靖安团等划归大圩团务局。民国19年(1930年),废区团务局,改设民团局。

民国21年9月大圩区公所设于大圩镇,区列三等。

民国25年原桂林县潮田区并归大圩区辖。29年11月改政区为区署,30年撤销区署,乡直隶县。民国33年秋日军人侵前夕设临桂县政府东区办事处于大圩。民国38年9月设大圩区,治所设于大圩镇,直至解放。大圩镇辖村(街)如下:大圩镇治所大圩鼓楼街 ,辖14行政村(街):老圩街、地灵街、兴隆街、塘坊街、鼓楼街、福垦街、泗瀛街、隆安街及黄塘、常安、沙桥、上桥、东岸、廖村。

1949年12月,临桂县解放,辖区称大圩区,大圩区即原临桂县第一区驻大圩镇,辖41行政村(街):老圩街.地灵街、隆安街、塘坊街、泗瀛街、福星街、鼓楼街、兴隆街及黄塘、常安、沙桥、上桥、廖村、东岸、苏马、朱家、桂局、马家、太和、一德、大力、石家、石门、杨梅、敢兴、吕岸、秦岸、大埠、浮石、竹江、袁杏狮高、茯荔、洪炎、潜经、兰口、上南亭驿、下南亭驿、草坪街、河泊源、大田老村、大田新村(以上潜经等g个村街.合属桂林市辖)。

1951年8月,大圩改为临桂县第一区

1952年10月,撤销行政村级建制,改为区、乡二级行政建制,临桂县一区(大圩区)辖11乡。

1954年6月,灵川、临桂两县合并为一县,一区(大圩)辖潜14乡。

1957年11月,撤区并乡,全县设33乡,辖区设大圩乡

1958年8月,成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成立大圩人民公社。

1959年3月,大圩(英雄)公社辖18大队

1961年6月,灵川县辖大圩镇

1962年 8月,恢复区、乡(公社)建制,取消大队,设大圩镇

1966年6月,撤区,恢复人民公社体制,大圩镇亦成为大圩人民公社。

1968年8月,大圩镇与大圩人民公社合并,称大圩人民公社镇。

1984年10月,废止人民公社体制,成立大圩镇人民政府,机关驻地不变。

——《灵川县志》

四、行政区划

【1990年大圩镇各行政村情况表】

——《灵川县志》

五、城镇建设

大圩镇党委、政府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一方面向上级争取配套资金760万元,另一方面采取市场运作方式,引进企业前来投资,对古镇的历史文化古迹进行保护性开发。万寿桥、古民居、湖南会馆、十三个码头、清真寺、雨亭等文物古迹得到了保护性修缮。2011年引进大圩古镇博物馆项目,又恢复了民主街的关帝庙、解放街的汉皇庙、“四大家”中的黄源顺商号和高广昌住宅、鼓楼、古街老字号酒厂等一批历史古迹文化,再现千年古镇的古色古香古韵味。

近年来,大圩镇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紧紧围绕“文化立镇、生态美镇、工业强镇、产业兴镇、旅游活镇”的战略目标,以城镇化示范乡镇、广西城镇建设百镇示范工程、桂林漓东百里乡村示范带建设、清洁城乡工程为推手,全力打造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名镇。镇党委、政府提升了毛洲岛、上圩、下力脚等精品党建示范点,形成了“一路三河”党建示范带。大力发展全镇特色效益农业,形成桂林城郊最大的万亩蔬菜基地、绿色优质稻基地、提子基地以及千亩草莓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秦岸的古镇提香正成为自治区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突出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特色,建成了古东、漓水人家、逍遥湖和大圩古镇四个4A级景区,高标准打造山水里、古镇文化艺术部落、古镇博物馆等旅游项目。引进了科丰机械、裕天新材料、果蔬加工厂等10多个工业项目。

2013年,大圩镇投入资金1.2亿元,进行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扩宽改造镇区过境路,完成镇区房屋风貌改造、提级改造中心广场、提升农贸市场的改建、做好镇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提升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个现代宜居的魅力新城已悄然崛起。2016年,大圩镇又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推进桂林漓江东部百里生态示范带建设。该项目涉及大圩7个村委26个自然村,涵盖交通、农业、村庄、旅游设施工程、水利设施工程、污水垃圾处理、党建示范点建设等七大建设内容。2017年,完成大圩镇整体提升、大圩游客集散中心及绿道提升、大圩古镇的提升及建设、大圩古镇提香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提升改造等项目建设,圆满完成全区县域经济发展会议筹备工作。2019年,新建了古镇游客中心,提升改造了古镇停车场、完善了各类标识标牌,古镇成功创建4A级景区,完成了全区文旅大会的现场点筹备工作。

——广西桂林市灵川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六、风景名胜

金山岩

位于大圩镇茯荔村,距桂林市区25 千米,与桂林外事码头隔江相望。该岩由一独山形成三洞,分别为双龙迷宫洞、冰洞、逍遥洞。岩中钟乳石保存完好,拟物则栩栩如生,尤以洞中瀑布堪称一绝。金山岩景区于 1998 年 4 月建成开放。景区占地面积33.34 公顷,岩洞中设有一餐馆,冬暖夏凉,食客不断。

——《灵川县志1991-2005》

古东森林瀑布

位于大圩镇茯荔村委古东村蝴蝶山中,距桂林市区28 千米。该瀑布共分 13 级,全程落差 90 米,与蝴蝶山中参天的古树、诱人的红枫、不枯的溪流组成独特的森林公园。古东森林瀑布景区于 1997 年2 月动工开发,占地面积 200 公顷,2000 年5 月 1 日起正式开放。2002 年,该景区被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列为广西生态环保教育基地。2005 年,经自治区专家评审组和国家旅游局等有关部门评审验收,该景区被评为国家 4A 景区。

——《灵川县志1991-2005》

毛洲岛

位于大圩古镇对岸,为河沙淤积而成的两个小岛,总面积0.43 平方千米。清代始有船上居民登岛垦种旱地作物,今有居民 150 多户,主要种植蔬菜和水果。岛上屋舍井然,竹木掩映,鸟鸣林幽,恍似世外桃源。游人可登岛自摘水果,与岛上居民共享农家之乐。毛洲岛于 2001 年开始接待游客。2003 年被桂林市旅游局作为桂林市首批农家旅游接待点对外推出。

——《灵川县志1991-2005》

大圩古镇

位于桂林市东南19 千米的漓江北岸。北宋时已成商业繁华集镇,明代为广西四大古镇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有“小桂林”之称。大圩古镇沿漓江而建,古风浓郁,古街道长 2.5 千米、宽 2 米,由15000 多块青石板铺成。古街两旁建有明清时期的商住两用民房,江边建有功能各异的码头 13 处。如今,古镇内的江西会馆、湖南会馆、粤东会馆、关帝庙、雨亭、万寿桥、清真寺等,以及古街上的老式商铺台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保存完好,是国内电影、电视外景拍摄基地之一。2005 年 11 月,经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审,授予大圩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灵川县志1991-2005》

七、传统村落

湘桂古商道——熊村

大圩镇熊村村委熊村自然村,位于县境东南部,地处北纬25°14′40′′,东经110°27′55′′,距县城公路里程约 39 千米,距桂林市城区公路里程约 24 千米。熊村始建于宋代,繁盛于明、清。全村依山傍水,风景秀美,是湘桂古商道上著名的货物和商客集散地。至今留存着古街道风貌,保存完好的建筑面积各约 1000 平方米的湖南会馆和江西会馆,均建于明代,依稀记录着当年商贾云集、商客往来的繁华景象。明、清时期,由于兴安灵渠水运不畅,官府选择构筑从湖南经兴安—高尚—灵田—熊村—大圩的陆路商道,以解决水运货物积压问题,而从广东经梧州水运至桂林的货物,部分在大圩上岸,也运往熊村交易,可见当年熊村在从湖南至广西商道上的位置。熊村是随着明、清时期的商业活动而兴盛起来的,是明、清时期湘桂古商道陆路一个重要的货物中转站,其建筑构形也显示出这一特点。熊村的明、清建筑布局独具风格,房屋以叠梁式木质结构为多,排列在水渠两边,辅以青砖外墙或土坯墙,民居错落有致,每栋房屋由门前、天井、正房、厢房、后院组成,整体古朴典雅。南北向一条主街,东西向巷道繁多,从低到高各层皆有街门,每户人家的大门口都建有经商的铺面。村中至今保存完好的三街六巷,全用石板和鹅卵石铺就,3 条街道两头均设有街门,共有 6 座,现存 3 座,均为大块石料砌成的石拱门楼,门楼高 5—8 米,宽3—4 米,入夜街门一关,自成一体,十分安全。在村街中段主要街巷交会处建有凉亭,供赶集人员和商贾休息。随着桂林市区经县境到兴安县的公路修通,熊村作为湘桂古商道的货物集散地和交易点的功能不复存在,但明朝和清代建筑却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

——《灵川县志1991-2005》

湘桂古商道——上桥村

大圩镇上桥村委上桥自然村,位于县境东南部,地处北纬25°13′79′′,东经110°26′21′′,距县城公路里程约 36 千米,距桂林市城区公路里程约 21 千米。据村口石碑记载,李氏祖籍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白马巷,南宋末年,为躲避战乱,李氏先祖举家南迁,先移居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后迁入灵川县灵田乡混元村,元末明初从灵田迁徙至此建村,村内今保存的明代建筑是一座孔庙(现为李氏宗祠),一座关帝庙,两座石拱桥(马蹊桥、关龙桥),三大祠堂(大庆祠、常庆祠、宏庆祠)。清代古民居现存 17 座,这些古民居历经 200 多年,至今仍保存较好。其格局统一,一般以 4 个相连的宅院组成一个单元,走上 4 级青石台阶,进单元大门,步入约 14 米长 5 米宽、地面用鹅卵石镶成的天井,天井两边是两家人的住宅。10 余米的两层木楼坐东朝西或坐西朝东,两家大门相对,大门各由 6 扇 4—5 米高的雕花门扇组成,各家的门扇打开是中堂。两边有厢房和厨房。穿过天井有第二道大门,打开门里面又是约 14 米长5 米宽的天井,天井两边也是格调完全相同的两家大院,宅院的外墙有高大的青砖风火墙。进入单元大门先得通过村中的两个门楼—朝斗门和拱门。门楼用青条石加青砖砌成,高 8—9 米,厚约 4 米,旁边连着青砖围墙,楼上有望口。一发现风吹草动,立即就用横杠顶死楼门。其中朝斗门大门墙上嵌着一块《重建朝斗门楼捐资名单》,落款有“乾隆五十八年(1793 年)立”字样,至今已有 200 多年。乾隆年间(1736—1795)曾出过五品官员,村中拴马石仍保存完好。上桥村位于熊村至大圩途中,距熊村约 3 千米,距大圩约 6 千米。明朝和清朝时期,熊村和大圩分别作为货物集散地和圩市时,往来商客常在这里歇脚住宿,也造就了上桥村昔日的繁荣。市县文物专家对上桥村进行实地考察后认为,上桥村是灵川县继青狮潭镇江头洲村和灵田乡长岗岭村(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又一处大型文物景观。历史文物如此集中于一个村落,不仅在桂林各县少有,就是在全自治区和全国也属罕见。

——《灵川县志1991-2005》

中共桂林县东乡区委旧址——毛村

大圩镇廖家村委毛村自然村位于县境东南部,地处北纬25°12′26′′,东经 110°23′53′′,距县城公路里程约 35 千米,距桂林市城区公路里程约 20 千米。毛村于明代立村,村中建筑多为清代风格,不过多数被毁,现存的黄氏祖庙圣母宫保存较为完好。建筑规模约 500 平方米,整体建筑古朴典雅,砖墙、石柱、石凳、石匾、龙脊(琉璃瓦)、石雕、墙面、塑像等,宫内至今仍保留着从清代顺治、乾隆、嘉庆、道光、光绪等时期 200 余年的碑刻 30 多块。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村曾有一段辉煌历史。1927 年,国民党反动派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全国实行“清党”,逮捕、杀害共产党员。中共桂林县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因毛村三面环山,地处偏僻,部分党员便转移到此处隐蔽,同时发展党员,壮大党的组织。先后在毛村和相邻的朱家村发展党员 10 多人,并在毛村建立中共桂林县东乡区委,下辖毛村和朱家两个党支部,其中毛村党支部党员 12 人,朱家村党支部党员 4 人。因中共桂林临时县委又遭到破坏,1929 年上半年,中共桂林县东乡区委与上级失去联系,部分党员骨干外出寻找组织,部分党员转移外地分散隐蔽,中共桂林县东乡区委及所属毛村、朱家村两个党支部亦自行解散。1996 年 12 月,经桂林地区行政公署批复,大圩镇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老区,中共桂林县东乡区委旧址亦成为大圩镇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灵川县志1991-2005》

八、特色村落

漓江畔教师村—上西岸村

大圩镇高桥村委上西岸村,坐落于漓江北岸,全村90% 的户数姓刘。据该村族谱记载,村民祖先是从孔子故里—山东曲阜辗转江西、湖南来到上西岸村落户的,故历代都有重视教育、尊重知识的优良传统。该村村民不与别人攀比吃穿和家当摆设,而是把钱和精力都用在培养子女成才上,且以谁家多出教师为荣。据统计,该村 39 户 210 余人,先后担任教师的有 30 人,平均 1.30 户就有 1 人当教师。2003 年,该村仍有 21 人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占该村在外工作总人数 47 人的 44.68%,几乎占了在外工作人员的一半,故被誉为教师村。且这 21 位教师大部分长期在条件比较艰苦的村级小学任教。虽然工资不高,生活清贫,但他们从不计较,默默无闻地迎来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在该教师村里,有许多是父、子(女)均为教师的教师之家,尤以现任大圩镇嵅村小学校长刘常忠一家令人称道。刘老师夫妇及 3 个子女,除大儿子考上军校当上军官外,其余子女及媳妇均为教师,而当上军官的大儿子也与 1 位女教师结为伉俪,为此,村民称其为“光荣之家”嫌不够,“教师之家”添新人

——《灵川县志1991-2005》

九、传统美食

大圩蛋面

于大圩一带生产,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选用上等米粉、鸡蛋、硷等,手工精制;条丝薄细,均匀,不碎不断,耐煮味美,营养丰富,色香味形俱佳。大圩刘广兴号生产的鸡蛋细面,双龙金色版印精装,畅销桂林、梧州,素为馈赠上品,有“桂林米粉大圩面”之誉。

——《灵川县志》

十、荣誉称号

第一批列入广西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2015年)

桂林市灵川县大圩镇熊村(国家级)

桂林市灵川县大圩镇上桥村委上桥村(国家级)

桂林市灵川县大圩镇廖家村委毛村(国家级)

——广西地情网

第二批列入广西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2016年)

桂林市灵川县大圩镇秦岸村委大埠村(国家级)

——广西地情网

十一、名人传记、故事传说

黄志雄

黄志雄(1909.10~1985.7),女,又名黄克明、黄剑.生于临桂县东乡毛村(今大圩镇廖家行政村毛村),是灵川最早的女共产党员。

1926年2月,黄考人桂林女子师范附属小学读书。时值大革命高潮,她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曾被选为学生会宣传干事,经常与县党部的周代之(共青团员)联系,曾参加“灵川青年留桂学生会”和灵籍女同学易灵芳等人经常走上街头参加示威游行、晨呼队、夜呼队、贴标语、散发传单等,宣传“打倒军阀”、“打倒土豪”、“打倒列强”。

1927年3月,由中共党员周代之和廖义(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党组织遭到破坏,她被学校开除学籍。之后由组织上介绍考人私立育英小学继续读书;后又和周代之以“夫妇关系”撤到毛村隐蔽。

1928年春,她以小学教师合法身份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先后发展黄居仁等5人入党;参加组建中共东乡区委会和朱家、毛村两个党支部的工作,并任区委委员和毛村党支部委员;参加组建毛村农民协会,曾计划组织“秋收暴动”,后因泄密,未成。在领导农民实行“二五减租"中,黄和哥哥、弟弟首先动员父亲黄云山减租,三兄妹遭到父亲反对而被赶出家门。她便发动群众和父亲进行说理斗争,迫使其父实行“二五减租”,推动东乡区农民运动的开展。

同年9月,党组织派她和中共广西特委委员、桂林道巡视员李其实到梧州受训。抵梧后,因党组织遭破坏联系不上,又返回桂林。.

1929年2月,黄考人柳州省立第四女子中学就读,改名黄剑。同年5月18日凌晨2时,被国民党柳州公安局逮捕。10月间,俞作柏主政广西,她获赦出狱。出狱后,因寻找不到地下党组织,从此脱党。

1950年12月16日,黄到中国盐业公司广东省分公司阳江批发处任储运助理员。1965年退休。1985年7月,病故于广东阳江。

——《灵川县志》

周治庭

周治庭(1901.1~1988.1),解放前为大圩镇“巨丰”商号经理,经营土产30多年,号称“白果大王”。

周出生于湖南省邵东县佘田桥区杨桥乡狮子村。14岁随父经商开店,号“巨丰”。民国9年,他被父派驻梧州牙纪行荣昌隆“座庄”,负责采购运销货物。12年,主持大圩“巨丰”商务,任经理,拥有资本2000银元。

周以经营土产为主,雇工3人,收购兴安、灌阳和灵川东部的白果、桐油、茶油、苡米等土产,发肩挑集于大圩,后航运销往梧、穗,回路购运食盐、火油、火柴、白糖等工业品,销往桂林市和桂北各县。至民国27年又与人合资在桂林专营盐业,开设“联丰”、“广丰”、“原昌”、“义成庄”等商庄,至33年拥有资本4万银元。

民国33年秋,日军人侵广西,周疏散到柳州大湾时,家产全部毁于兵燹。光复后仍回大圩做小贩。四处设法筹集资金,复设“巨丰”号。民国37年初秋,他联合大圩益昌庄、大兴庄、义和、生昌和海洋圩的一个集体股份商号,收购首批成熟的头水白果4000斤,重金雇请船工,船头挂汽灯日夜兼程赶到中秋节前运抵梧州抛售,获利甚丰。

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力恢复经济。他趁机抛售存货,获利1亿多元(旧人民币,下同);他为抗美援朝捐款400万元,认购经济建设公债920份。其份额之多,为桂林专区工商界第一。被推选为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1951年土改时,他怕农民揪斗而足不出户。土改结東后,他却利用党的工商业政策,采用假借名义、行商发票不人帐、抬高成本等违法手段,先后收购白果、苡米、香菇、洗麻、黄糖、花生、黄豆、红瓜子等土产,运销广州、八步、长沙、衡阳等地,偷漏税收总计2. 0911亿元。1952年开展“五反”时共依法交罚税款2亿元。1953年元月实行税法,他积极拥护,评定税额,并参加县、省第一次物资交流大会。同时新开设一个榨坊,受到县工商科表扬。公私合营时表现积极,合营资金2.7亿元。曾任公平铁厂副厂长;1956年10月任桂林专署采购局副局长;1958年2月被选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届人大代表。同年5月任临桂县商业局副局长。后退休在家,1988年病逝。

——《灵川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