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介
那良镇初称榕树垌,后因此地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产量高,故名那良,壮语意为良田。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 年)成圩。距今有350年历史。解放前称那良镇。
那良镇位于防城港市防城区西面65公里的十万山南麓。东邻东兴市的马路镇和东兴镇,南与越南隔河相望,西与那垌乡相连,北接扶隆乡和上思县。总面积213平方公里。
那良镇商业发展较快,各种商店近600家,星罗棋布,个体工商业发展迅猛,集贸市场交易活跃。
那良镇交通便利,有防城至垌中、垌美至那垌、东兴至那坡三条三级公路穿过镇内16个行政村(街), 其中防城至垌中三级油路穿过镇政府所在地那良街,而那良街距东兴至那坡沿边三级油路仅.2.8公里,现在连线已建成二级公路,镇内村村有公路通往镇政府驻地。
——来源:《广西重点镇志》
2019年1月,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入选了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那良古镇素有“英雄故里、边陲重镇”之美称。那良镇是我市保存较好、历史文化街区轮廓清晰的一个古镇。一个多世纪前,那良镇凭借北仑河、那良江这两条货物运输的黄金水道,引来大量的客商。商业贸易繁荣了那良镇,那良江沿江建起担水街、官街、粉街和法式街4条古街,历史文化遗存较为丰富。大部分历史建筑建于清末,比较出名的有抗法英雄刘永福故居、那良抗日武装起义纪念亭等。
——来源:网页
2.建置沿革
清光绪十四年(1888 年),那良称澌凛垌,分那良垌甲、大村甲、那巴甲三甲。1949年6月12日,那良解放,设西区,1952年为六区,1955 年为那良区,1957 年冬撤区并乡为那良乡,1958 年成立那良公社,1984 年改镇至今。
2001年,全镇辖北仑、五联、汉城、那务、大河、范河、那楼、民生、那伍、稔里、大村、大勉、太坪、白赖、那旺15个村委会和1个街委会,248个生产组。总人口31970 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055人,农业人口19915人,汉族26523人,占82. 96%, 少数民族5447人,占17. 04%。
——来源:《广西重点镇志》
3.自然环境
地处山区,地形偏西北,东西走向,东西北三面皆山岭罗列,南部为丘陵,东部为山地,境内最高山一北仑隘火沟顶,海拔1046.4米,其次是大勉芽山,海拔956米,东部有大勉江经镇驻地向南汇人北仑河,西部有北仑江向南注人北仑河。土壤多砂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1月平均气温14.3C,年均气温.22"C左右。全年降雨量为3059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365天,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红薯、木薯和八角、玉桂、茶叶、柑果、蔬菜、香蕉、甘蔗等农经作物。
4.城镇建设
清朝顺治年间成圩,民国时期成集镇,面积不足0.8平方公里。到1989年,城镇建设得到加强,群众生活得到提高,在镇内新建楼房212幢,建筑面积13083平方米,新建集镇
市场一所,公厕二所,面积共6600平方米。2001 年,已建成新街道6条,城镇面积扩到2.6平方公里,集镇人数由解放前不足4000人增到1.3万人。
——来源:《广西重点镇志》
5.古建筑和风景名胜
主要旅游景点有:中越界河漂流(稔里江口至东兴江那)、康王庙、三圣庙、黄关鸳鸯潭、北龙鸳鸯潭。名胜古迹有:刘永福故居、刘永福母之墓、那良抗日武装起义纪念亭。
——来源:《广西重点镇志》
抗法英雄刘永福故居(“三宣堂”)
抗法英雄刘永福故居(“三宣堂”),位于古街南侧200米的木厂组。建于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占地2亩,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主建筑为砖木结构,二进十间房屋,中有天井,两侧为厢房,有回廊相通,屋檐以琉璃瓦装饰,雕梁画栋,飞檐叠楼,走廊曲折,建筑宏伟,布局典雅,极具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特色。
——来源: 百度百科
那良古街
巷子两边客家“竹筒楼”沿江而建,错落有致。独具特色的是法式街的古建筑,街上的建筑大多是叶瑞光、叶寿尧、覃伯棠、林瓦青等在广州、港澳、国外等地当官、经商的人回来修建,他们家底殷实,受到中越边境文化的影响,所建房子多为当时较为新颖的法式洋楼,法式街因此而得名。
——来源: 百度百科
那良抗日武装起义纪念亭
1945年6月14日,钦防华侨抗日游击大队在那良举行抗日武装起义,为古镇烙下厚重的红色印记。为纪念那良抗日武装起义和为革命牺牲的烈士,1985年6月,原中共防城县委、县人民政府在那良中学校园内修建那良抗日武装起义纪念亭,现成为防城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来源: 百度百科
九龙潭漂流景区
九龙潭漂流景区:位于十万大山南麓的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高林、里火村。距南宁、北海、钦州均在150公里上下,交通十分便捷。完善相关设施。九龙潭漂流总长5公里,总落差180米,85个大小阶梯的落差、12个1—3米的落差 、52米的滑道、12米长的55度斜坡该景区的游客中心和接待设施设置在漂流的终点站。景区除主打漂流项目外,还安排有野战里火口岸风情观光等娱乐项目。建筑风格上,突出了瑶族的特点;在饮食风味上,主打的是壮瑶特色,体现的是浓郁的瑶族风情。
——来源: 百度百科
北仑河源头景区
北仑河源头景区(3A级景区):景区位于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六市村,距南宁市190公里、防城区72公里。景区与越南山水相邻,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其中首期投资1000万元,建设5个功能区,即接待服务区、森林生态旅游区、瑶族风情区、农耕区等。景区主体接待场所占地约160多亩,休闲项目涵盖了漂流、烧烤、攀岩、露营等娱乐项目,让你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同时又能体验与大自然共舞的刺激与惊险。
——来源: 百度百科
6.历史名人
郑翠兰
郑翠兰(1926~1946)女,化名彭伟,民国15年(1926年) 8月10日出生于那良镇那务村径口组,29年随母迁往钦州,考人钦师读书。受进步思想影响,在校参加革命活动,3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初奉命回防城,以教学作掩护,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同年端午节参加那良抗日武装起义,任起义部队宣传队长,8月下旬人越遭敌袭击,腿负重伤,医治未愈,35年5月下旬,在行军途中,因伤口发作医治无效牺牲。
——来源:《广西重点镇志》
巫剑虹
巫剑虹(1890~ 1951)防城县(区)那良镇人,小时在家种菜为生,后到防城中学读书。20 世纪20年代从军,先后在陈济棠、余汉谋部当过师长。至抗日战争初期曾率154师参加上海、南京保卫战,民国28年(1939年)底人贵州国民党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31 年任国民党63军中将副军长兼钦廉师管区司令。抗战胜利后退出军界,35 年底赴南京出席当时的“国民大会”,后回广州定居,与人合股做生意,直到解放。
——来源:《广西重点镇志》
南粤先贤—— 刘 永 福
刘永福(1837—1917)在那良出生,备受那良的滋养,从小就在山林乡野之间成长,跟着父亲、叔父一起奔走,多次迁移。长大后的刘永福,胆艺过人,组建了起义军,名为黑旗军,并成为旗头。
在1873年,法国入侵越南,战火蔓延至广西境内,刘永福便见义勇为,亲子率领黑旗军参加中法战争,屡次大败法军。1883年,唐景嵩作为天朝派来的“联络员”进驻黑旗军,成了刘永福的军师,并使得黑旗军从流寇成为正规军。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派遣刘永福赴台抗日,但最终失败。1895年5月25日台湾割让后,台湾民众公推巡抚唐景崧为台湾民主国总统,刘永福为大将军。唐景崧内渡后,同年6月,刘永福被公推为台湾民主国大总统,但他三拒总统印,以抗日盟主的身份继续领导台湾民众抗日。
——来源: 百度百科
民国桂系将领—— 林 俊 廷
林俊廷 (1876~1933) 在那良成长,流于市井乡村间,系盐贩出身,深谙平民生活之苦,曾入绿林充当头目。1902年受清军陆荣廷招安,1911年升巡防队统领。1916年任广西参加护国护袁军第一支队司令。1921年被旧桂系余部推为广西自治军总司令,驻南宁。1923年3月,总统黎元洪委林俊廷任广西省长,同年7月去职;年底,孙中山委林俊廷为广东八属军务督办。1925年3月联合龙云攻进南宁,宣布再任广西省长。
——来源: 百度百科
两广盐运署副主任—— 覃 伯 棠
覃伯棠,和陈济棠是同学,交情甚笃。陈济棠主政广东成为“南天王”后,覃伯棠跟着发达。覃伯棠任两广盐运署当副主任时,在那良兴建一所住居,建筑平面为长方形,面阔4.5米,进深41.6米,这一窄开间、大进深的特点,使得房屋建筑形似竹筒,于是被称为“竹筒楼”,又被当地人称为“伯庐”。覃伯棠故居采用哥特式风格的装饰手法,使建筑呈现出传统的古典主义特色,因此在现在看来,这样的楼房极具法式古典特色,别致而独特。
——来源: 百度百科
清末秀才—— 杨 南 昌
生于那良的杨南昌,在秀山丽水的环境中,静享书香文化,成为一名当地颇有名气的秀才,备受敬仰。杨南昌兴建了一座“望龙楼”为居,特选址在鱼塘畔,颇具山水庄园之美。“望龙楼”位于那良镇范河村范河林场内当地人称之为“杨南昌庄园”,采用砖木结构,将中西风格完美结合,解放后,围屋曾被荣光农场二队作为办公场所。由于多年荒芜,现围屋无人居住,杨家后人托人代管。
——来源: 百度百科
7.重点事件
那良大勉抗日自卫队成立
1939 年冬日本侵略军从北部湾的企沙登陆人侵防城,沈鸿周回到大勉,与严端侨、林振辉、刘镇夏等组成抗日宣传队。不久成立了三十余人的大勉抗日自卫队。
防城县那良抗日武装起义
1945年6月14日,中共防城县组织领导各族人民,在那良举行了抗日武装起义。1945 年6月12日晚,谢王岗召集周才业、余森、严秋(严端侨)、 沈鸿周、沈耀勋(苏勋)等5人,在那良修尧村北仑河中的小船上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以那良群众游击队为基础,抽调其他地方骨干参加,建立防城县的第一支革命武装--钦防华侨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沈鸿周、副大队长沈耀勋、参谋长(党内是党代表)周才业,政治主任巫摩白,下辖二个中队和一个政工队。15日起义队伍发布了《抗日宣言》后,即开赴日伪占领区的越南海宁省塘花山区。由海区游击队选派参加的起义骨干,及时从海路赶到加入队伍。部队在塘花地区深入宣传抗日,组织民兵,建立自卫武装,得到当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来源:《广西重点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