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批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名镇 >> 国家级 >> 第7批 >> 正文

阳朔县福利镇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08日 17:31    作者:   编辑:特色小镇  点击:
  1. 简介

福利镇位于阳朔县东部,镇人民政府驻福利圩,距县城8公里。2003 年末,总面积232.65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136个自然村。有12267户、44680人(其中龙尾村委有聚居瑶族144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3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5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31万元(当年价),其中第一产业产值9734万元,占总产值67%;第二产业产值1495万元,占10.3%;第三产业产值3302万元,占22.7%。本级财政收入2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28元。

——《阳朔县志1986-2003》

二、建置沿革

民国20年(1931年)设福利乡。

解放后,1949年11月~1950年2月仍称福利乡;

1950年2月,将天顺乡、普益乡、碧莲乡各一部分划归福利,称第二区;

1956年1月~1957年12月改称福利区,

1957年12月~ 1958年8月复称福利乡;

1958年8月28日,福利乡和桥头铺乡大部分区域合并成立福利人民公社;

1962年7月复称福利区;

1968年10月撤区,复称福利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撤销人民公社改称福利镇至今。

——《阳朔县志1986-2003》

三、城镇建设

境内桂林至广州公路( 阳朔县城至平乐二塘段为省道305线)横穿东西,漓江下游“钻石水道”纵贯南北,交通十分便利。1986 年以来,全镇修筑村级公路69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2000年投入250万元修建鹦鹉山旅游码头以及3000多平方米停车场,铺设岭背街至大光亭800多平方米的石板路。福利市场原址在福利老街区, 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原市场已不适应需要,1996年投资260万元新建福顺街新市场,占地面积8605.6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设施功能完善。集镇已完成地下通信光缆埋设工程,开通了圩镇IC卡电话,建成开通联通信息基站及小灵通电话。至2003年底,全镇装有程控电话1300余部,村村建有地面卫星接收站,有线电视用户达1300余户,电视覆盖率达95%以上。

——《阳朔县志1986-2003》

四、民俗风情

福利“五月八"每年农历五月初八日,是福利镇的传统节日。始于何年已经无考。每年会期,都由年内生了男孩的家庭组成理事会,负责活动的组织工作,故俗称为“仔头节”。

解放前,“五月八”会期的主要活动是祭神和游神(俗称抬菩萨)。庙会活动从五月初四开始,初五祭孝神颖考叔(当地称“公公”,据说五月初五为其诞辰),初八祭义神妈祖林默娘(当地称“婆婆”,当地传说五月初八为其诞辰)。庙会为期10天左右,除了抬菩萨游街、唱戏、打醮外,还有舞龙舞狮、跑排灯、踩高翘、抬锣鼓亭巡游、抢花炮、放烟花等活动。

解放后,会期停止举办。20世纪80年代初举办“五月八”文体节。节日期间,除保留传统民俗活动内容外,增加了多项文化体育活动21 世纪初,改为“福利五月八民俗文化旅游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特别突出了以旅游为主题的各项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有舞龙、舞狮、篮球赛、象棋赛、拔河、旅游工艺品展销等。

——《阳朔县志1986-2003》

十月香是福利镇渡头村和普益乡留公村传统民俗活动,每逢太平、丰收年的农历十月初十举行,会期一般两天两夜。据传,“十月香”会期始于明朝中后期,意在庆祝当年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会期的主题活动是请道士做道场。道场上和家家户户门前都烧香酬神,故称“十月香”。还有舞龙舞狮,唱戏等活动。解放后,会期停止举办。21世纪初,留公村恢复“十月香”会期,增加了打篮球、下棋、打牌等文体活动。

——《阳朔县志1986-2003》

瑶族歌堂愿 县内瑶族聚居的福利镇龙尾瑶行政村,有举办歌堂愿的习俗。相传在古代,当地瑶族有一位妇女很会唱歌,在各瑶寨带了很多徒弟,瑶族同胞敬称她为歌娘。后来歌娘老了,临终前总是不断气。在床边守候的人猜测到她是担心死后没人陪她唱歌,就许愿每隔五年至七年一定接她回瑶寨饱唱一次,歌娘才闭目逝去。自此以后,每隔五至七年,各村瑶胞就要举办一次歌会,向歌娘还愿。每次唱歌还愿,都选定一户人家的堂屋做歌堂,故称歌堂愿。每次活动时间三天三夜。不仅本村人参加,各户还邀请亲戚朋友来唱歌看热闹。后来,龙尾瑶村民觉得五至七年还一次歌堂愿时间太长,便改为每年的农历十月初十举办,白天到盘古庙(龙尾庙)祭祀盘王,晚上举行歌会。

——《阳朔县志1986-2003》

五、风景名胜

旅游业旅游资源丰富,漓江下游刘三姐水上公园的主要景点在福利河段,有漓江“钻石水道"之称。全镇风景点有龙狮聚会、锦鸡挂壁、大光亭奎星楼、接龙桥、龙母桥、三姑石、天后宫、古镇风貌、画扇一条街、东郎山、仙姑山、“刘三姐家”、砧板山、九马归巢、阳朔纪事碑、白面岩、骆驼恋江、隐龙岩、玉笋世界、雄狮观莲、龙尾庙、瑶家风情、雷公掌、双狮争球,以及明末清初古建筑等,现均已开放。

——《阳朔县志1986-2003》

福利古镇在县城东面8公里,漓江北岸。前身是位于东郎山下的黄道街。唐宋时,黄道街是经济、文化俱盛甲一方的重镇。当地流传有“头上无金钗,莫过黄道街”的古谚。宋朝中后期,这里的奠氏出了“一门七进士,兄弟三登科”的盛事。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 ,圩场迁移到今福利镇东侧的马山西北麓,名马山圩。约于明朝末期,为取漓江水路交通之便利,圩场迁至现址。这里原有伏荔村。“伏荔” 一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因此地荔树成林,村舍蔽伏其间得名;另一说是唐宋间有一外地客商,从漓江送货物到桂林,途中遇上洪水,不幸船翻货失,他抱着一根桅杆顺水漂流, 及至昏迷。醒来后发现自己伏在一棵巨大荔枝树的枝桠上,才幸免于难。此君遂就地结庐而居,成家生子,逐步形成村庄。为纪念自己伏荔获生的经历,勉励后人艰苦创业,便名村为伏荔。圩场迁来后,亦因村而名伏荔圩。20 世纪30年代,当地文化人士引“福国利民”之意,以伏荔谐音改称福利圩。初时,福利圩只有依西鹦鹉山东麓而建的狭窄小街,即现在的老街。后来在老街东面一泠之隔的东鹦鹉山西麓建泠背街(后讹为岭背街) ,在北面建兴隆街,形成了占地约1平方公里.有三街九巷格局的繁盛圩镇。福利圩虽几易其址几更其名,当年黄道街上那浓厚的习文之风却被承传了下来,历来是县内人文蔚起之乡。现在,福利镇是享誉华夏的画扇之乡,1998年被文化部授于“民间艺术之乡”称号。该镇街区面积虽已扩大了数倍,老街区里却仍保留着典型的桂北古镇风貌。象征着当地文化之盛的奎星楼。天后宫大光亭等古迹仍保存完好;见证历史上商贸繁荣的三处古码头,仍是漓江客货运输津要;附近众多的刘三姐遗踪,使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阳朔县志1986-2003》

天后宫在县城东8公里福利镇西侧濒临漓江处。始建年代无考,以天后宫为庙名,应在清朝康熙皇帝封妈祖林默娘为“护国庇民妙昭玄仁慈天后”之后。福利于明末建圩后,立即成为漓江航运交通津要,大量沿海商船在此停泊,使这里成为内地文化与沿海文化交融的窗口。当时,漓江河道缺乏疏浚,滩险水急,沉船事故时有发生。因此,人们在福利码头旁建天后宫,祀奉海河航行的保护神妈祖林默娘,经过此地的来往船只都要泊船进香,祈求航行平安,当地人也来此祈福求子。据说有一居民上年中秋节来向妈祖求子,翌年农历五月初八生下一男孩。于是,便倡首办起了“五月八仔头节”。每年农历五月初八,凡年内生了男孩的人家,都参与组织举行向天后大祭.游神、放花炮活动。为了使儿子们孝顺父母,人们在圩镇北侧建水源宫,祀孝神颖考叔。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把“五月八”传统庙会办成了民俗文化旅游节,在祭祀孝义二神、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展示福利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这个为期一周的活动已成为阳朔旅游一个重要项目。

——《阳朔县志1986-2003》

应诚庙在县城东北约10公里福利镇东郎山南麓。始建年代无考。据庙内碑文记载,应诚庙原祀大王,称大王庙。后来,人们重塑大王的女婿白马灵王像,二神同在一庙。相传祈求有应,宋大观元年( 1107年)朝廷敕赐“应诚庙”为额。宋绍兴二年(1132年),曹成兵马侵入阳朔劫掠,东人山村父老一面组织民兵迎敌, 一面到应诚庙求神护佑。不久,天气骤变,黑风暗雨,飞沙走石。曹成兵马见状,赶快退走。人们认为,这是庙里二神相助的结果。于是,逐级上报朝廷,为菩萨请封。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尚书省颁下牒文,敕封应诚庙大王为威武侯、白马灵神为威显侯。同时把两份牒文刻在一块碑的双面。敕封碑今仍立在应诚庙的门殿里,1984年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东山亭保护范围。该庙占地约100平方米,庙宇原有二进,矮小简陋,现仅存门殿。因为曾受朝廷敕封的殊荣,这座其貌不扬的应城庙历来是县内名刹。周围有东郎山、东亭、清官亭等名景相衬,使其更具朴质脱俗意境。

——《阳朔县志1986-2003》

龙尾庙在县城东约28公里福利镇龙尾新村北侧,龙尾岭南麓。庙因岭得名;因主祀盘古,又名盘古庙。据庙内碑文记载,龙尾庙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 ,初建时,是“结草为宫”,非常简陋。清雍正十年( 1732年)重建后,形成现在格局,占地约600平方米,建筑为三间二进两庑布局,虽经近20次重修,现已破旧。殿里原塑有盘古像和其他神像共36尊,现已无存。庙内及周围尚存历次修庙碑记30多块。门殿天井旁立有一块民国23年( 1934年)阳朔县政府关于免除龙尾村村民杂捐的护照硨,这是县内发现的唯一以刻石形式公布的民国时期政府文件。正殿神台下有一天然洞口,夏天凉风习习,冬日暖气升腾,实为奇特。人们说这是龙的便门,与“龙尾”的地理位置及龙尾岭的形状巧相吻合,见者无不惊叹大自然造物之奇妙,以及当年选择庙址时人们的慧眼独具。该庙现已成为龙尾瑶族风情景物的重要部分。

——《阳朔县志1986-2003》

东郎山在县城东约10公里,福利镇人仔山村北侧。石灰岩山体相对高度160米。山体平地拔起,岗陵之上突起一巨石,酷似人形,从不同方向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性别和身份的人物形象,奇妙非常。因其位于县城东面,与县城西侧的西郎山遥相对应,且石人面向东方,故名东郎山、东人山,俗称人仔山。东郎山一带历史上曾是经济发达、人文荟萃之地。山下石壁处有古人类活动遗址。山南麓的人仔山村(古称东人山村)唐宋时期曾是富甲一方的闹市,南宋初年当地莫氏曾出现“一门七进士,兄弟三登科”的盛事。山北侧的羊角山村旁小溪上,在数百米距离内,存有9座古石拱桥,当地传为宋时“鳌头烟火八百家”的遗迹。山东南麓东山亭旁,有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敕赐庙额的应试庙,庙里存有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尚书省牒静江府阳!朔县应诚庙威显侯”碑。庙侧有清道光间所建清官亭遗址。这些历史遗迹,记载着东郎山历史上的辉煌。唐代诗人曹邺《东郎山诗云:“东郎屹立在东方,翘首朝朝候太阳;一片丹心存万古,谁云座处是遐荒。”

——《阳朔县志1986-2003》

苏穆岩在县城东约10公里,福利镇平塘村旁的独山上。洞室贯穿山体,长约60米,最宽处约20米,最高处约6米。岩分东、西二洞口。清朝时,附近村民在前后洞口筑有寨墙,洞内搭建楼层,作避乱之垒。岩前有深潭,石乳滴水,声同丝竹。清道光十八年( 1838年),知县吴德征为修县志,人岩勘探,题下《咏苏穆岩》诗和“立禁此山石木”喻示刻于壁,另刻有里人和诗2处。

——《阳朔县志1986-2003》

福利温泉在县城东约10公里福利镇矮山村南侧公路旁。泉水长年雾气腾腾,水温与人体温度相近,其中含有硫、钙、钠、镁、钾、偏硅酸等多种矿物质。

——《阳朔县志1986-2003》

奎星楼 在县城东8 公里,福利圩西侧漓江之滨石城门上。始建于清道光初年。民国33年( 1944年)秋被日本侵略军摧毁,民国37年( 1948年)由当地民众捐资重修。为砖木结构,重檐,南北沿城墙为拱门,东西两侧开窗,有如城门楼形制。因地处高岸,且踞城门之上,更显其伟岸威严。1986 年县人民政府拨款按原样重修,把抬梁及以上部分改为钢混仿木结构。楼西即福利三大古码头之一的奎星楼码头(亦称水天一色码头。 另为南门码头、大光亭码头)。城门是码头的主要通道,门高4.08米.宽2.33米,门洞深5.95米,有26级台阶西接码头东连街道。奎星楼东侧原有七层宝塔(明成化间建,道光二十七年拆毁),稍进即福利老街(古名崇福街),南侧即北府祠、天后宫。

——《阳朔县志1986-2003》

七、文化建筑

接龙桥在县城东南约8公里福利圩南侧漓江之滨。橫跨泠溪(又名玲溪)口。上下两桥上下并列,上桥称龙母桥,下桥称接龙桥。桥拱下平上圆,平视则成一“吕”字造型,自成一景,故又合称吕字桥。龙母桥上建四角形桥亭,名龙母亭。两桥及亭均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桥西端紧接天后宫、奎星楼,东端依次有福利市门、三姑石、大光亭,远观接龙桥似一只双层环勾,把福利镇沿江一带景点连成一线,蔚为壮观。另在县城北25公里兴坪圩新街西段有一座古桥亦名接龙桥。横跨狮子歲水。始建年代无载,据传建于清朝初年,为新街市桥。

——《阳朔县志1986-2003》

八、荣誉称号

桂林市阳朔县福利镇枫林村委枫林村——第三批广西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

——广西地情网

九、名人传记

黎禧

伏荔圩(今福利圩,下同)人。明景泰七年(1456年)两子科举人。任广东增城县知县。当地有一股势力很强的暴乱武装,占领了附近几个县城。黎禧向佥完陶鲁提出破敌计谋,陶依计而行,把这股造反武装剿平了。黎禧在县里修城墙、办学校,做了些实事。不几年,调任江西新淦县知县。县境有人用迷信办法组织造反,攻破了县城,把县令黎禧绑起来,夺走县衙大印。亏接黄氏以自己的身体相护,黎禧才没有被杀。事后,调到(海南)琼州任通判。任期满后回到家乡不久逝世.由于他在增城.新淦任职期间有较好政绩,这两个县都将他入祀名宦祠,欺黎兴和受封为文林郎。[ 据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 )《广西通志》]

黎经

字允正。伏荔圩人。明成化十一年( 1475年)乙未科进士。起始任广东东莞县知县,又历任江西奉新、铅山两县知县。因为官廉洁,政声很好,升任铨部(吏部)稽勋司主政,转任验封司郎中。后外派为四川左参议。因病辞官回乡。朝廷提升他为三品官阶,授予亚中大夫资治少尹职街(欺黎与衡受封为吏部主事)[据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版《阳朔县志》《黎经基志铭》]。逝后葬福利花园并东北侧,基尚存。昔曾为其立进士坊于福利圩。

钟英

字仕杰伏荔圩人。擅写文章,为文雄瞻典雅。明成化四年( 1468年)戊子科解元。任儋州(今海南省儋县)知州。为政公正廉明,兴利除害,支持办学提倡开荒增田。自己远离家乡,却没有把家室接去。当地部族首领按照过去惯例送来银子,均一概拒收.第八年病逝在儋州任上,除了上任时带去的行李,身边一无所有。当地士绅百姓很感动,用车船从海南岛把他的灵柩送回阳朔安葬,沿途人见之,无不潸然泪下。乡人为他立解元坊于福利圩。[据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阳朔县志》]

苏术(1495一1560)

号双柏。伏荔圩人。明正德十一年( 1516年)丙子科举人,任广东英德县教谕。明嘉靖五年( 1526年)丙成科考中进土,升任江西新建县知县,又先后任贵溪县和河南清丰县知县。由于政绩不凡,被皇帝钦点为四川道监察御史。因建议实行武职守制,犯妄更祖法之条,被贬为直隶州通判。不久转南驾部主事,历武选司郎中,升浙江绍兴府知府。为官清廉,政声卓异。因拒绝别人托走后门办事,得罪权贵,被借故免去官职回到阳朔。死后被入祀乡贤祠,并为其立司马台諫坊和豸史坊于县城[据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阳朔县志》]。苏术墓在县城东岸渔民新村,尚完好。

莫休(1912一1938.3)

福利镇龙回寨(昔名姑婆寨)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32年肄业于广西省立第三高级中学,后投考广西航校成为第一期飞行生。 毕业后,1935年任广西航校少尉飞行员,1937年擢升为广西飞行數导队中尉分队长。后调任第五路军飞行第二中队分队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广西空军归中央领导,莫休被任命为国民政府中央航空委员会空军第三大队第八中队分队长。曾在陕西西安,河南襄阳、信阳等地担任空防任务。1938年3月25日,,莫休奉命驾机飞往鲁南协同陆军作战,扫射山东滕县、临城一带的日本侵略军阵地。返航途中,在河南省虞城县(前志误作归德县)上空与27日军飞机遭遇。莫休与战友共同击落敌机7架,终因寡不敌众,所驾战机不幸中弹,油箱着火燃烧,被迫跳伞,被敌机扫射中弹,壮烈殉国,时年26岁。忠骸运抵桂林,各界人士在公共体育场公祭三天后,移柩回阳朔,葬于阳朔公园西郎山东麓。1986年12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批复,同意追认莫休为革命烈士。

秦耀文(1915一1949.10)

化名蔡哥。福利镇渡头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41 年在阳朔国中简师班读书期间,受进步老师启发,阅读了一些革命书籍,开始接受革命思想。1944年春,考取桂林师范学校。是年秋,日军南侵,桂林疏散,随校流亡贵州。1945年在遵义师范学习,毕业后到遵义县排军乡四面山数书,在农村进行革命活动。1946 年初,到重庆亚洲中学任国文教师(亚洲中学是中共南方局领导下兴办的) .同时在农村利用国民党认可的“贫教会”名义办夜校,教农民认字,宣传革命道理。1947年2月,调湖北太平镇小学任教,利用夜间,鼓动群众抗丁、抗粮、抗税。4月,到四川省石硅县(今石柱县)下路乡、三星乡一带以长工身份,白天干活,夜间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编辑《游击战报》。194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春,秦耀文任四川石硅县特支组织委员,特支改为县委后任中共石硅县委组织部长。6月13日,受县委委派前往蒲家地区传达文件,在马道子狭路上被敌人抓住,送酆都(今丰都)监狱关押。秦耀文道敌人严刑拷打,但始终不暴露中共组织的秘密。10月中旬被敌人杀害。

黄建郎( 1927一1950.2)

福利镇黄家村人。1946年考人桂林汉民中学高中部读书。第二年参加学校中共外围组织活动。1949 年高中毕业,考取广西大学,未人学,受中共地下党组织派遣,回到阳朔任武工队队长(后改为桂东人民解放总队第三大队一中队) ,在天顺、大源.兴坪、福利一带活动。10月30日,黄建郎带领一中队20多人参加三大队组织的伏击国民党平(乐)、恭(城)、阳(朔)三县联防队战斗,俘敌20人,缴获长枪19支,为和

平解放兴坪、天顺两乡扫除障碍。阳朔县解放后,被任命为大源乡人民政府军政指导员,积极投人征粮支前工作。当时,土匪武装异常猖狂,扬言“打进大源乡,活捉黄建郎”。中共阳朔县委考虑到大源乡政府力量单薄,难以应付匪变,屡次邇知黄建郎等人暫时撤离,但他为了保护粮库,仍坚守在大源。1950年2月5日大源土匪暴乱。6 日晚,黄建郎在青山底被土匪抓住。土匪把他捆在板粟树上用乌枪打死,尸体丢进犁头山脚下深坑。1966年县人民政府拨款在兴坪圩旁修建黄建郎烈士墓。

——《阳朔县志1986-2003》

十、其他

古地质遗址

1986年,地质工作者在福利镇莲塘底村至人仔山村一带发现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滑塌角砾岩。其状呈凸镜似层状,发育于早石灰世晚期地层内,厚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滑坡体积约10亿立方米。经考证,属于3亿年前海底大滑坡留下的遗址。

——《阳朔县志1986-2003》

1996年至1998 年,在福利镇青鸟村进行“双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示范村建设。全村共有25户农民集资建房,建筑面积5665平方米。基础设施投资由市、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队后盾单位赞助,农户负责住房投资。新村建设整齐划一,供电、供水、排水、道路、沼气池等基础设施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农民称之为“乡村别墅”。

——《阳朔县志1986-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