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批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名镇 >> 自治区级 >> 第1批 >> 正文

阳朔县兴坪镇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08日 17:33    作者:   编辑:特色小镇  点击:
  1. 简介

兴坪镇位于阳朔县东北部,镇人民政府驻兴坪圩,距县城25公里。总面积313.77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181个自然村。2003年末,有12061户、4283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6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39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22万元(当年价),其中第一 产业产值7232万元,占总产值65.6% ;第二产业产值1247万元,占10%;第三产业产值2543万元,占23.5%。本级财政收入2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2190元。兴坪镇属丘陵地区,东、北面高,西、南面低,山高坡陡,海拔在400米以上,最高峰为嵩坪龙,海拔1701米,是全县最高峰。境内森林密茂,河流纵横交错,地势复杂。抗日战争时期,桂东北人民抗日游击纵队临阳联队在这里建立兴坪区、天顺乡、大源乡民主政权和抗日游击根据地,是革命老区。1996年被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集镇, 2000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自治区重点镇。

——《阳朔县志1986一2003》

二、建置沿革

民国20年(1931年)设兴坪乡。

解放后,1949年11月~ 1950年2月仍称兴坪乡;

1950年2月,将大源乡以及杨堤、天顺各一部分并人兴坪称第三区;

1956年1月~ 1957年改称兴坪区;

1957年12月后,分为兴坪、江村、画山、桥头铺4个乡。

1958年8月,建立兴坪人民公社;1961年分为兴坪、江村、画山、桥头铺4个人民公社;

1962年7月, 撤销公社设兴坪区(画山一部分划归葡萄区);1968年10月复称兴坪人民公社;1984年10月改称兴坪镇至今。

——《阳朔县志1986一2003》

三、城镇建设

乡镇建设2000 年,在汽车站旁新建农贸市场,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设施功能完善。改建兴坪码头、榕树潭排污设施及街道路面。维修龙光亭,新建古榕休闲台。在集市范围内和兴坪漓江码头种植绿化树,在集市区安装IC卡公用电话32部,14个行政村开通程控电话,在老村头、龙颈桥头铺、小河背等地建立5个移动机站。兴坪至福利17公里的沥青公路于2003年基本完工。兴坪至草坪、兴坪至铅锌矿、兴坪至大源林场和兴坪至大源水电站4条公路开通。

——《阳朔县志1986一2003》

四、荣誉称号

桂林市阳朔县兴坪镇(国家级)——广西历史文化名镇

——广西地情网

桂林市阳朔县兴坪镇渔村——第一批广西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

——广西地情网

五、当地民俗

腾蛟庵庙会于每年农历九月十九举行庙会,纪念观音得道。

——广西地情网

六、旅游业

旅游业境内有20公里长的漓江河道,素有“漓江佳胜在兴坪”之说。有九马画山螺蛳山、莲花岩、天水寨、老寨山、渔村、黄布滩、罗田大岩、西塘天湖、嵩坪龙腾蛟庵、兴坪古街、龙颈河、友好亭、大源林场等20多处景点。每年农历九月十九日,举行文体节活动和腾蛟庵庙会,热闹非凡。2003 年末,全镇有饭店、旅社12家,床位200多张;游船18艘;客车22辆;旅游工艺品店、画店10家;游乐场所4家。初步形成吃、住、行购、娱一条龙服务体系,基本构成以山光水色、民俗风情宗教文化为主线的旅游格局。

——《阳朔县志1986一2003》

兴坪景区

船到兴坪景区,更是奇峰夹岸,水曲天窄,进入了神奇妙境。右岸的大黄山、神笔峰、笔架山、狮子山高低错落,韵味叠声;左岸的观音山、飞凤山、白兔山、金鸡岭挺拔高耸,傍水拥江,比肩而立,顶抚青天,姿态万千。在两岸群山形成的天然翠屏下,漓江像一条绿色的绸带在峡谷中飘拂,郭沫若说此地是“神奇景物凝三峡”,但它只有三峡的神奇,而无三峡的凶险。此为二郎峡。船过二郎峡,右岸村庄背后,群山绵延,高低起伏,像拱翅弯曲的长龙脊背,故名龙脊山。其山脊上有八峰峙立,形态峻峭,仿佛道人骑在龙脊上,腾云驾雾,若隐若现,名为八仙过海。稍下,一山如高楼冲天,削壁及地;另一山庞大笔挺,气势威猛。此二山一名冲天峰,一名狮子山。行至此处,大山横亘前方,疑是前无去路,但突然山环水转,眼前豁然开朗,才知峰夹两岸,一水穿流,山山水水合成一景,称天柱夹江。船往下行,一山横于江心,绝壁入水,巨大的石壁色彩斑斓,气势恢弘,宛如画着一群骏马的天然壁画:石壁顶端一匹高头大马迎风长啸,下方两匹银灰色小马低头吃草,左边枣红马扬鬃奔驰,右边雪青马翘尾追逐。细看可见马匹有九,称为九马画山,但一般人只能看出三四匹,要看出九匹实属不易。下行约一里余,即到黄布滩,透过清澈江水,隐约可见江底有一块米黄色的大石板,长宽各数丈,如一块崭新的黄布铺在河床上,故名。黄布滩两旁七座山峰亭亭玉立,如七个浴出的仙女,婀娜多姿,妩媚动人,水面微漾的涟漪更为七仙女增添几许娇柔和美丽;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发行第五套人民币中20元纸币主景即为黄布滩一带景观。接着,左边一山如一枚巨大的象牙,直插入漓江水中,因山又像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上拿着的朝笏,故名朝笏山,俗称朝板山。船过朝板山,前面便是兴坪古镇。兴坪早在三国后期就是东吴的尚安县(晋改熙平县)治。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兴坪古镇在历史上是漓江上最大的圩镇和天然良港之一,1000多米长的古街建筑保存完好。兴坪码头边矗立着一座高山,名为老寨山。20世纪末,日本人林克之自酬资金、自己动手陆续修建了一条登山道和两座亭子,分别命名为“友好亭”和“和平亭”,表达了中日世代友好和平共处的愿望。过兴坪码头,有两座山峰,高峰像一位粉面长发的少女,低峰像一面光洁平静的镜子,合称美女梳妆。稍行,前方一座高约百余米的孤山屹立漓江边,有石崖从山脚螺旋而上,直到山顶。无论从何处看,均像一只正在觅食的大海螺。山上灌木丛生,如螺蛳身上的青苔。每当朝阳初起,它又如从深潭爬到岸边晒太阳的青螺,霞光闪闪,仿佛身上不断往下滴水。山西南有一岩,名腾蛟岩(螺蛳岩),分左右二洞,右洞有明代所建庙宇。岩内僧尼同修,佛事不断。下约一公里,便到了渔村。村前临漓江一带奇峰迭起,鲤鱼山、七块瓦、元宝山、白头岩、剑刀山各有风姿。村中房屋多为清末年间的青砖瓦房,典型的桂北山乡民居风格,格局规划有序,保存基本完好。1921年,孙中山北伐时溯漓江而上,曾经登岸到渔村考察。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游览漓江,也专程访问渔村。

——《阳朔县志1986一2003》

兴坪古镇

在县城东北25公里,漓江东岸。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设尚安县,晋改熙平县,建县治于此。这里成了交通要津,江边码头成为漓江客货运输津要,码头附近很快形成了小规模的聚居点,人们在这里经营以县公务人员和来往商贾船家为消费对象的日常用品及当地农副产品,并逐步延伸成小街,是阳朔有记载的最古老的街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来长不过100米,宽不足5米的小街已难以满足当地集贸活动的需要,便在小街东侧沿熙平河(今名大源河)建起了一条长约500米、宽约6米的街道。此后,人们把码头边的那段小街称之为老街,后建的街道称为新街,其实这新街至少也有400年历史了。熙平之名,后来逐渐被讹为兴坪。兴坪古镇以其曾是一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经历以及作为县内重要圩镇之一,在1700多年的历史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现在街区虽然比过去扩大了几倍,但仍随处可以寻觅到历史的遗迹。镇南的熙平县遗址,老街南侧的武圣宫,镇西五指山下北帝庙遗址上的天然老龟,镇北罗汉山下的关帝庙遗址,新街中段的接龙桥等,特别是保存较完好的两条古街,仍散发古朴的气息。

——《阳朔县志1986一2003》

五指山

在县城北部约25公里,兴坪圩西侧。山上建有古寨,俗称老寨山。山上有八角亭和白帝庙遗址。1996年,日本长野县林克之义务修建登山道,并分别在山顶和山腰建友好亭与和平亭。山北侧和西侧濒临漓江。山北即兴坪码头,是漓江游览的津要。山东面是著名古镇兴坪。登上山巅的友好亭,俯瞰四方,兴坪佳胜尽收眼底。

——《阳朔县志1986一2003》

朝板山

位于县城北部26公里,兴坪圩西北侧。石灰岩山体,相对高度约70米。因山形如朝笏,故名。西侧悬于漓江水面,山势险峻,泛舟山下,顿觉有大山压顶之势,使人惊心动魄。远看则似一雅士立于江岸面对奇山秀水,仰首叹绝。山上石色斑斓,间有绿树点缀,挺秀俊丽。东侧一山,形似笔架,名笔架山。北侧的罗汉山,酷似一敞胸露腹的罗汉,稳坐江边一饱眼福,俗称罗汉晒肚。罗汉山西麓原建有关帝庙,已毁。后有一山,高于诸峰,名为鳌鱼山。山分两峰,西峰较高且大,峰顶圆滑,似一稍呈下倾状的和尚头部;东峰纤细,顶部亦圆,似一仰面上就的削发少女头部。两峰相距约数十米,远看则似咫尺。从江上观其倒影,水波荡漾时,山影随波晃动,可见两峰时合时离,酷似一对热恋中的情人在拥抱亲吻,实为奇观,俗称僧尼逗嘴。民间传为有一和尚和尼姑为此间奇丽山水陶醉,产生慕俗之情而相爱,被天庭惩罚化为石山,遂有此景。朝板山一带奇峰被漓江和大源河萦绕,江岸竹木成林,村落屋宇隐约可见,加上附近“碧潭榕荫”、“北庙古龟”、“美女照镜”、“青螺腾蛟”、“白沙绿洲”等景,构成宛如画幅的兴坪风光,为漓江风光精粹部分之一。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发行的面额20元人民币主景图案就是这里的景观。

——《阳朔县志1986一2003》

螺蛳山

位于县城北部27公里,兴坪镇镰刀湾村西北侧。石灰岩山体,相对高度约160米。有崖壁从山脚螺旋而上,直至山顶,酷似一正在觅食的巨大青螺,故名。山上灌木丛生,有如螺壳青苔。山腰有清代阳朔知县富芳所题“漓江螺髻”摩崖。北侧山腰有民国期间县人范积德出资修建的石板路和“天”字碑。东南侧,漓江从朝板山成S形急弯而下,经镰刀湾至山前,形成宽阔河床,洪水时江面浩瀚,枯水季河叉交错,包绕一片沙洲,殊为壮观。山南麓与螺蛳岩所处的葫芦山相连。北麓有腾蛟桥,俗称狮子桥,系县内古桥之一。西面一山形如少女,面向石壁,称为美女照镜。

——《阳朔县志1986一2003》

九马画山

在县城东北约31公里,兴坪镇新洲村南侧。石灰岩山体,相对高度274米。山顶数峰相连,东南北三面群峰环绕;西面临漓江峭壁如削,高、宽约百余米。壁上彩纹纵横交错,远观如画屏,故名画山。细看壁上斑斓色彩,可辨认出群马形象,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故又名九马画山(九为多之意),且以此名为著。九马画山因有水路观赏的便利,历来是阳朔名景之一。20世纪中期以前,山下依山濒水处建有画山公园,筑有展画亭。后因江水冲刷,公园地面流失殆尽,江水直浸山壁,形成如今画壁直接从江中耸立的状态。历代文人对九马画山多有吟颂,并留下许多佳话。清代文学家阮元在任两广总督6年间,曾5次泛舟画山之下,反复观摩玩味,题下“清漓石壁图”摩崖和吟画山诗。九马画山为漓江石壁景观的典型代表。

——《阳朔县志1986一2003》

莲花岩

在县城东北30公里,兴坪镇江口村旁。因岩内有由滴水与池水复合沉积而成的荷叶状云盆,俗称莲花盆,故名。岩口如鲸嘴,外窄内宽,岩道曲折,初步开辟部分长481米,洞室最宽处25米,最高38米,最狭处仅有2米。岩内钟乳石遍布,形象多姿,具有典型的石灰岩溶洞景观。入岩即有石笋,石钟乳形似瓜果、布帛、锦帐,一一展示道旁。稍进有“舞台”、“赶集”等景。翻过一高狭险道,涉过一片梯田状岩池,便到“莲塘”。塘内有一百多个云盆,均厚约30厘米,成一水平分布,最大者直径达1.3米,底小面阔,顶平且圆,周有边线凸出,春夏季节,塘水盈积,仅露出其圆顶平面,酷似片片莲叶浮于水面,令人叹为观止,故称莲塘奇观,是该岩诸景之精华部分。左进有一深潭,两条石垠形若巨莽,盘桓水中,其上遍布粒状结晶石,光闪如鳞,潭水波动时,似有蠕动之态,称深潭潜蟒。旁有一石,敲其不同部位,各有异声,名七音石。往前进入一曲折狭道,一路皆有小景助兴,使人玩味无穷。该岩是全世界已发现的石灰岩溶洞次生化学沉积形态中莲花盆类最多的山洞,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1984年12月,时任地质矿产部部长的著名地质学家孙大光考察此洞后,写下“岩溶奇观”题词。

——《阳朔县志1986一2003》

螺蛳岩

在县城北部约27公里,葫芦山东麓,与兴坪镇渔村隔江相望。系石灰岩溶洞,洞口东向,濒临漓江。洞室长约400米,最高处35米,最宽处20米,最窄处仅0.5米。因岩内有钟乳石形似螺蛳,北侧有螺蛳山,故名。又以岩口上壁有钟乳石状若蛟头,名蛟头岩。岩分二洞,东岩较大,岩口宽敞明亮。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县令童大成在此建腾蛟庵后,亦名腾蛟岩。洞顶钟乳石密布,累累下垂。其中形似螺蛳者有三,一白如雪,一绿如玉,一黑如漆,形象逼真,甚为精致。岩内现存腾蛟庵三宝殿和魁星楼两组建筑,共占地约300平方米。三宝殿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重建成现规模;昔塑有三宝菩萨、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等大小泥像数十尊,每年农历九月十九大祭。魁星楼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祀奉传说中执掌文运的魁星。这种罕见的佛、儒同处一洞的现象,使螺蛳岩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特点。岩前江中一石,高出水面数尺,形似香炉,名香炉石。腾蛟庵山门东侧摩崖刻有赵元杰的《游螺蛳岩歌》。

——《阳朔县志1986一2003》

渔村

在县城北部约28公里,兴坪镇西面漓江之滨。据该村《赵氏宗谱》记载,清顺治元年(1644年),有赵氏夫妇率四个儿子从本县浪洲村移居到此。这里是一片河洲,有口大鱼塘,故名鱼塘洲,民国21年(1932年)改名渔村。村民世代务农,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至今村中仍有保存较完好的清代民居40余座。村西面大多为当时文化层次较高的官宦人家,房屋布局讲究规制,雕梁画栋工艺精致,大路小巷布局合理,那些意韵俱佳的门楣题字,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村东面为财主宅居,房屋结构注重安全可靠,高墙深院,幽暗保守。建于民国时期的财主谷仓,是县内仅存的旧时仓廪建筑。民国10年(1921年)11月,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孙中山率北伐船队泊于村前,到村里察访民情,还登上村后的天水寨。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前,先遣人员特意安排渔村作为其访问点。同年7月2日,克林顿在渔村走家串户,流连忘返。渔村现已成为许多游人慕名而来的观光点。

——《阳朔县志1986一2003》

天水寨

在县城东北约26公里兴坪镇渔村旁马颈山上。清咸丰年间,由渔村人筑成,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寨中有一眼泉水,虽地处高山之上,却终年不涸,供避难者和守寨人员饮用,故名天水寨。马颈山兀立漓江之滨,易守难攻,历来为县内名寨。清咸丰九年(1859年),县内烽烟四起,知县欧阳廷景即避难于寨内,无奈之中,发出“下界烽烟何日扫,几回搔首问苍穹”的忧怨之声。民国10年(1921年)11月,孙中山从广州往桂林督师北伐途经此地,曾登上天水寨,了解当地民间防务情况。现天水寨已作为渔村古民居景观的一部分,成为古寨堡观光点。

——《阳朔县志1986一2003》

太太庙

在县城东北约43公里兴坪镇大源上茶花岭村附近。始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有大门、小殿、大殿三组建筑。因祭祀女娲(俗称为太太),故名。又因庙处龙头庙与龙尾庙之间,亦称龙中庙,是海洋山脉三大庙宇之一(另为灵川海洋的龙头庙、福利龙尾的龙尾庙)。据传,太太庙大殿屋顶居中处有一块铁瓦,是从龙头庙铁瓦殿屋面取来的,以表示两庙的依存关系。庙里原塑有女娲神像及其他大小菩萨像72尊。“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现仅存残垣和一只大铁钟。民国33年(1944年),桂东北人民抗日游击纵队临(桂)阳(朔)联队在这一带建立游击区,以该庙为主要活动地点之一。

——《阳朔县志1986一2003》

腾蛟庵

在县城东北约27公里兴坪镇螺蛳山西侧腾蛟岩内。总建筑面积590平方米。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据明末旅行家徐霞客《粤西游日记》载:(腾蛟岩)“有尼栖焉。不环墙,不复屋,因台置垣,悬梯为道,甚觉轩爽。”可见初建时的腾蛟庵只是以洞室为殿宇,非常简朴。现存庙宇建筑是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所建。岩口建有山门、围墙,岩里建有三宝殿,主祀观音菩萨,每年农历九月十九举行庙会,纪念观音得道。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当地文化人士见腾蛟岩里庵堂东侧尚有一块空地,且岩里气温冬暖夏凉,周围景色幽美清丽,遂在这里建起了高大宏敞的魁星楼,形成了佛、儒同据一岩的奇特现象。清朝邑人徐廷诤写有“崖覆蛟庵成佛阁,渡修马颈接儒关”的诗句,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景观。

——《阳朔县志1986一2003》

武圣宫

在县城北25公里兴坪镇老街。清乾隆四年(1739年)建,祀“关帝圣君”关羽,称关帝庙,亦称武圣宫。民国初年作阳朔县东区第二公立小学堂校址,解放后为兴坪小学使用。20世纪60年代学校扩建时,拆除殿宇,仅存大门和戏台。戏台面阔三间、宽11.5米,进二间、深11.4米,面积120余平方米;总体呈方形,两侧为青砖山墙,中间8根大柱支撑,顶部设天花,正中为环衬八卦图形的八角形藻井;台前沿有五幅木质浮雕,表现五出传统戏中的各一场面;后室作分割墙的杉板上刻有四幅竹石图,每幅画面高110耀115厘米不等,宽均为35厘米;均有题画诗,并分别署有“板桥”、“板桥郑”、“板桥郑”名款,其中第二幅署有“乾隆乙丑”年款。从画和字的风格看,似系郑所作。该戏台不仅是县内仅存古戏台,且建筑布局及工艺都体现了当地庙台的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当地戏剧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民国33年(1944年),兴坪战时青年服务队(桂东北人民抗日游击纵队临阳联队的前身)在这里成立。

文昌阁在县城东北约25公里兴坪镇书家堡村。二层楼阁,保存基本完好。旧时阁内祀奉文昌星(又名文曲星,神话中主宰功名、利禄的神),祈求当地文运昌盛,人才辈出。也是当地文人聚会、交往的场所。

文昌阁在县城东北约25公里兴坪镇书家堡村。二层楼阁,保存基本完好。旧时阁内祀奉文昌星(又名文曲星,神话中主宰功名、利禄的神),祈求当地文运昌盛,人才辈出。也是当地文人聚会、交往的场所

熙平县治遗址

在县城东北约25公里兴坪圩西南面的狮子村。据旧县志载,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在此设熙平县治;据2001年版《广西通志·行政区划志》载,三国吴甘露元年在此设尚安县治,晋改熙平县治。此地三面环山,一面邻漓江,形成天然城池。县治迁移后此地改名兴坪,故治仅存遗址。

古乐州城遗址[见第十九篇第一章“文物”节]

归义县治遗址[见第十九篇第一章“文物”节]

七、人物传记

廖如祥(1892一1945.6)

乳名三娃,兴坪镇龙山村人。因家庭贫苦,仅读两年私塾就辍学去学裁缝。1945年春,中共广西省工委领导的桂东北人民抗日游击纵队临阳联队(简称临阳联队)副联队长赵志光到龙山村调查情况,吸收廖如祥为联队情报员。从此,廖如祥走上抗日道路。1945年夏,临阳联队主力南下荔浦、平乐抗日,廖如祥奉命留守兴坪抗日根据地,掌握敌情。6月的一天,廖如祥从龙山家里到大源根据地办事,在思的牛栏关村旁被国民党顽固派秦森自卫队抓捕。敌人用尽各种酷刑,妄图从廖如祥口中得到临阳联队情况,廖如祥视死如归,守口如瓶,被枪杀在牛栏关村前山,时年53岁。

——《阳朔县志1986一2003》

毛举清(1905一1945.6)

兴坪镇观音村人,家庭贫穷,为人厚道。1945年2月临阳联队成立后,他成了临阳联队的一名战士,积极向村民宣传临阳联队是抗日队伍,动员大家积极参加临阳联队,保卫祖国,保卫家乡。大源乡民主政权成立后,被民众选为咸水民主村村长。在担任村长期间,积极动员青壮年参军参战,发动村民捐粮捐物支援联队。一次,驻水母的临阳联队五中队粮食告急,毛举清立即派村民骨干毛重民等8人送去粮食。1945年6月14日,临阳联队主力南下荔浦、平乐抗日,毛举清留守民主村。6月21日,国民党顽固派秦森自卫大队抢劫羊村,扬言要血洗咸水民主村。毛举清没被吓倒,沉着地安排村民作好防卫准备。6月23日,秦森派人到咸水劝毛举清投降,毛举清不予理睬。6月27日,秦森率队袭击咸水,毛举清不幸被抓住。敌人将他押至香粉厂,威逼他供出临阳联队和咸水村骨干名单,他只字不讲。6月28日清晨,被杀害于香粉厂。解放后,自治区民政厅批准追认毛举清为革命烈士。1966年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毛举清烈士墓。

——《阳朔县志1986一2003》

赵美器(1915.8一1945.7)

乳名桥佑,兴坪镇渔村人。幼年随父读了4年私塾,后因父失业而辍学,靠上山砍柴和帮工度日。1944年夏,侵华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豫、湘、桂战役,广西危在旦夕。村民为防止日军入侵,自动组织联防队,赵美器参加了村里联防队。1945年1月24日,侵华日军从元宝榨渡河到渔村扫荡,赵美器和兴坪战时服务队赵宏器等队员配合县自卫大队在村后山白头岩一带伏击过河日军,打死日军16人。1945年2月20日,赵美器参加临阳联队,编入四中队,任战士和特务长(事务长)。每到一处,他都积极筹粮筹款,保证部队供给。1945年7月13日,联队指挥员派赵美器从古座塘回渔村通知留守战士到蕉芭林村集中,他在完成任务后返回古座塘途经锁石时,被国民党顽固派莫庸自卫大队的人抓获。敌人企图从他嘴里得到临阳联队有关情报,未能得逞。7月14日,赵美器在屏山村被杀害。1983年12月,自治区民政厅批准,追认赵美器为革命烈士。

——《阳朔县志1986一2003》

赵志光(1920一1945.7

原名赵桂器,兴坪镇渔村人。中共党员。1938年在桂林汉民中学初中部读书时,以学生自治会负责人身份,发动同学要求撤换贪污学生伙食费的庶务人员,并向省教育厅控告。教育厅不但不支持,反而以“煽动学潮”罪名,将赵志光开除学籍。1940年春,赵志光参加广西学生军赴桂平、玉林一带做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941年学生军解散后,入广西省立桂林中学初中部继续学习。毕业后,考入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在进步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开始阅读革命书刊,接受马列主义的启蒙教育。1943年秋,考入湖南国民大学政治经济系。1944年夏,侵华日军大举南犯,湖南即将沦陷。赵志光回到家乡,在阳朔国中任教,与共产党员曾金全等在鱼塘洲(渔村)组织抗日宣传队。同年9月29日,任兴坪战时青年服务队队长。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率领服务队深入农村,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发动群众抗日。1945年2月,中共广西省工委指示,把服务队改为临阳联队,赵志光任副联队长。临阳联队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活动,在游击区建立区、乡民主政府,以及农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团体。在队伍给养困难时,赵志光从家里拿了一些粮食、银元支援部队,并将家里的手枪、步枪各1支交给部队。1945年7月23日,根据中共广西省工委指示,临阳联队撤离阳朔,留赵志光在原地继续坚持斗争。当天,部队在大龙做撤离准备时,赵志光不幸被战友枪走火误伤而逝世。原安葬于兴坪镇古昔湾,后迁葬于兴坪圩狮子山麓。

——《阳朔县志1986一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