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介
梧州市岑溪市筋竹镇于2016年12月获评为第三批广西历史文化名镇。
筋竹镇位于岑溪市东部,地处桂粤交界,岑(溪)罗(定)二级公路贯穿镇境,是广西乃至大西南通往粤、港、澳的陆路通道之一。镇东距广东罗定市区45公里,西距岑溪市区34公里。镇政府驻地筋竹街。古多筋竹,遂名。
1954年,普查人口总数为15978人。1985年全镇有6434户,总人口32530人,其中农业人口31618人。全镇农业以种植稻谷为主,旱地种植玉桂、八角等经济林木为主。1990年总人口3630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596元。1993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元。1994年,全镇的乡镇企业总收入超亿元。1995年,稻谷亩产超1000公斤,成为全市首批“吨谷镇”之一。2000年5月,筋竹镇被列为自治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2年,全镇总面积181.60平方公里,总人口 41581人,其中农业人口38416人。粮食总产量20550吨,农业总产值17061万元,财政收入261.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31 .4元。
——来源:《梧州县镇概况》
2.建置沿革
隋开皇三年至唐武德四年(S83~621年),筋竹属永业郡水业县,郡县治在筋竹村的旧县寨。明洪武十年(1337年)至清末,筋竹属永业乡。民国初年,属第八区辖,民国22年(1933年)筋竹属水业区,民国31年为筋竹乡。1950年5月,筋竹乡归第四区辖。1951年4月,设筋竹、中围、黄茅等10个乡,属第六区。1958年1月,设筋竹、罗敏两乡,9月,两乡合并成立幸福之路人民公社。1959年7月,改为筋竹人民公社。1961年5月,筋竹公社分为筋竹、罗敏人民公社。1961年10月,设筋竹区,辖12个人民公社,1968年,筋竹区复称筋竹人民公社,所辖各公社更名为生产大队。1984年10月,筋竹人民公社复名筋竹乡。1989年,撤乡改镇,称筋竹镇至今,辖18个村(街)民委员会。
——来源:《梧州县镇概况》
3.自然环境
筋竹镇东西最大横距约1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18公里。镇东、南两面与广东省罗定市毗邻,东北与广东郁南县相接,西、北面分别与岑溪市的大业镇、诚谏镇相连。东、南、北三面为云开大山余脉,地势较高,西面多为丘陵,岑罗公路两侧有一些狭窄的圳面。最高山为云开大山,海拔814.70米;最大河流是筋竹河,集雨面积158.6平方公里,全长 30公里。镇区岩类有寒武纪混合岩、砂页岩、混合花岗岩,奥纪砂页岩和白垩纪紫红色砾岩,黑云母花岩三大类。土壤有水稻土、红壤、砖红壤性红壤(赤红壤)和紫色土四大类。镇区气候属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长冬短。多年平均气温20.7℃,最高气温38℃,最低-5℃。全镇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447.70毫米;多年平均日照1812小时,日照时数最多是7月,最少是2月。全镇的灾害性气候主要有寒潮、洪涝、干早等。
——来源:《梧州县镇概况》
4.城镇建设
筋竹街曾是古永业郡(县)治所,清康熙(1662~1722年)后期,当地茶叶大量上市,来往采购人员逐渐增多,经营日用品店铺也随之兴建。乾隆六年(1741年)开设筋竹圩市。民国初期,该圩共有沙街、同吉巷、塘面街、石井街等4条街道总长240米。民国22年(1933年),筋竹各街共有216户住户,赶圩人数1500多人。至37年,该圩建成有旅业、铁工、车缝、饮食、药材、果蔬等店铺131间。1953~1956年,随着筋竹供销社的成立和县百货公司、食品公司、医药公司在筋竹设立网点以及农贸市场的兴建,筋竹圩的面貌有了较大变化,到1957年,在供销社附近和岑罗公路两侧扩建街道两条。至1990年,筋竹圩共有街道6条,总长1090米;镇建成区总面积26.70公顷,公共设施建筑总面积3.56万平方米;居民4850人。1991 ~ 1995年,建设街道总长1.30公里,建成集市贸易亭1座及其他公共设施等建筑总面积1.60万平方米。1991 ~ 2001年,共投入资金5782元建设街道和公共设施。1996 ~ 2001年,建设街道总长1.61公里,公共设施建筑总面积2.20万平方米。2002年底,全镇有街道8条,总长4公里;城区总面积250公顷,居民1 .5万人。
——来源:《梧州县镇概况》
5.古建筑
筋竹卖萝巷、大新街、庆南街是筋竹现存的最古老的街道,街道狭窄,街两边的建筑具有岭南古城的风格。现存抗日名将——陈济桓将军故居、明年将军覃村镇古墓——覃官山、清道光年间中国南方古建筑——陈三吉祠、清光绪年间所建的筋竹中学古教学校和清咸丰年间多跨院建筑组群——云龙德中堂古宅。其中陈济桓将军故居先后在1998年和2009年被岑溪市的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县级和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岑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筋竹镇廉政教育基地、筋竹镇国防教育基地,中央电视台专题纪录片《儿女英雄传》和《寻找英雄》一书均对其故事进行了详细介绍。
——来源:网页
陈三吉祠
陈三吉祠是一座非常典型的中国南方古建筑,朴素而雄伟,据说是在清朝道光乙未年(公元1835年),由陈姓泽世公及其子孙筹建。陈三吉祠坐东向西,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前后分为三座,两边有南北厢房,前面地堂面积占地450平方米,前座、二座都是敞开式平房,后座是三层楼房,全部用青砖砌墙,砖瓦木结构,屋脊上建筑有浮雕,两边都有“镬耳”脊,采用当年两广有名的佛山陶瓷封瓦檐口,瓦檐下是木雕花草虫鸟的吊檐。
前座大门口正顶上方有石刻的门额,刻着“陈三吉祠”这几个大字。门前有两条花岗石柱,柱上雕刻着一副正楷字体的对联:“传三代乃启三房积厚流光三多永锡;相吉人亦凭吉地钟灵毓秀吉庆满堂。”大门框及门砖均用芝麻石花岗岩精工雕刻而成,两门砖有石雕狮子,工艺相当精湛。整座建筑运用了我国古代建筑传统艺术手法,房屋前高后低和中轴对称,两边组成变化丰富的建筑群落,起伏有致,主次分明 。
陈三吉祠祠堂建成之后,一直是陈氏后裔祭祀祖先以及附近的村民学文习武之地,曾为培养本地青少年作出过贡献。三吉祠曾开办过武馆,附近的村民都在此地练过武功。祠堂有两把大关刀,现在世的80多岁的老人都曾见过,上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时,大关刀被拿去炼作了钢铁。清朝末年,三吉祠的后裔陈其超(又名耀三)曾任八区团务局局长,其本人及上三代皆是武举人。
抗日战争期间,陈济桓将军临危受命为保卫桂林而壮烈牺牲,蒋介石及李宗仁亲笔题词追封其为爱国将领,1984年党和政府追认其为抗日烈士。他青少年时期曾在陈三吉祠里练过武功,族人陈岳秀(原龙茗县、永淳县两任县长)、陈其槐(陆川县晌捐局局长)也都曾在三吉祠里读过开明小学。19世纪30年代,由陈自绍、陈楚儒等人倡导,在三吉祠开办了筋竹第一所小学,命名为开明小学。抗日战争时期,曾有抗日学生军在三吉祠里驻扎,教附近的农民唱抗日歌曲,宣传抗日爱国主义精神。抗日自卫队曾在三吉祠里驻扎,抗日特编队在三吉祠里驻扎时,还组织民兵进行训练,望闾的李龙兴任教练。
解放初期,三吉祠曾作为筋竹乡的集会场所,在此进行庆祝解放、斗争地主、分田地等活动。后来考虑到筋竹的公购粮要靠人力担到岑溪县府所在地入库,就将三吉祠后楼用作存放筋竹乡公购粮的粮仓,一直使用到“文化大革命”后期。该祠堂自解放初至现在由筋竹粮所使用保管。
筋竹陈三吉祠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其中座、前座的屋脊、耳房部分于“文革”后期被拆掉,前面的围墙也在2005年被拆掉。现存部分的木桁条、木桷板、抬梁、枕木等有些已被虫蛀腐烂,墙面浆灰开始剥落,墙体、门窗等也有被人为的改造、破坏。部分壁画、灰塑、镬耳墙等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或被自然腐蚀。
陈三吉祠是我国晚清时期的传统建筑,具有南方古建筑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来源:百度百科
古教学楼
筋竹的教育历史在整个岑溪是最悠久的,筋竹中学原名叫永业中学,也称岑溪第一中学,建校时间超过110年,是筋竹文明的重要佐证之一。筋竹中学古教学楼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由永业乡的乡人陈文波、韦月廷、卢金、陈定修等人发起并捐集白银5000多两建立永业书院,梧州府又批准把大石仓每年的租谷500石拨给永业书院作办学基金。
筋竹中心小学古楼建于公元1909年(清朝宣统元年)。由乡人陈树勋(时任广西学务公所议长)、韦荫槐等社会贤达发动乡人倡议办新学,得到乡亲们的积极响应,于是共同筹资建造。他们随后将永业书院改名为永业区高等小学堂,由韦荫槐继任堂长,招收新生入学就读,课程开设有国文、算术、图画、音乐、体育、自然、地理、社会、英语等。又将原先设在陈三吉祠的开明小学搬迁到此。
民国后,开明小学改为第八区高等小学,古教学楼被人们称为八高楼,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2009年8月筋竹镇进行教育资源的调整,古楼拨给筋竹中学使用。
古楼为二层砖瓦木结构,拱窗走廓式建筑。每一层的前面有11个拱窗,中间的为大拱窗,两边各有5个小拱窗。一楼中间为大拱门,门前有10多级台阶,拾级而上可进入中厅,再走过20多级台阶便可以进入二楼。古楼的外墙用双层青砖砌成,内墙用双层大泥砖砌成。现在的古楼于上世纪90年代,因出现破损现象而进行了修缮,如今一、二楼已改为水泥地板。两层楼共有四个教室,教室里的木窗现已改铁木窗。古楼前面的瓦顶也装上了黄色的琉璃瓦。在远处看这座古楼英姿雄发,古色古香。
——来源:百度百科
云龙村古宅
距筋竹镇中心10公里左右的云龙村古宅在筋竹来说是最多的,在岑溪亦很有名。过去筋竹人都称云龙为“小北京”,意思是说云龙在清末与民国初时期是经济非常繁荣的地方。
古宅群坐落于山脚与山腰之间,犹如一座小型的山城,云龙人骄傲地称云龙是一座城市。云龙的古宅群由很多座宅院组成,这些宅院像城堡,有大块石砖砌成的看台,墙壁上还有许多枪口,宅院多是只有一个大门,晚上关上大门,便于防范。清末民初,像筋竹这样的山区,盗贼是非常猖狂的,这些盗贼其实就是土匪,杀人放火什么都干得出来。而地主常是土匪打劫的对象,所以地主们所建的宅院不得不具有防御功能。
古宅是非常豪华的建筑,连大门都做得非常精致,有木雕和石雕,还用颜料染上颜色,非常艳丽。房梁也有木雕花纹并染上颜色,墙的最上方用壁画装饰,可谓富丽堂皇。这些古宅经历了数百年风雨,风采已渐渐逝去;墙上的壁画、木雕石雕的颜色也渐渐淡却;加上保护不善而且被村民当作民宅居住,这些房屋破旧不堪,几处古宅已坍塌了。
——来源:百度百科
6.历史名人
陈济桓
陈济桓(1893 ~1944),名玉承,号昆山,筋竹街人。陈17岁从军,并参加“同盟会”,历任排、连、营、团长职务。民国15年(1926年),参加北伐后调升第七军少将参谋,19年,任南宁守备副司令,26年任广西第二矿区主任,32年卸任回乡。33年,出任桂林娀防司令部参谋,后升副司令。当年11月,侵华日军围攻桂林,陈指挥作战以身殉国。34年6月,国民党政府追赠陈为陆军中将。198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追认陈为革命烈士,并拨款重修桂林七星岩陈济桓将军墓。
——来源:《梧州县镇概况》
陈岳秀
陈岳秀(1898 ~ 1960),字云生,筋竹街人。民国11年(1922年),陈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读书时,先后参加了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15年5月,在柳州第四中学任教师期间,参加筹建中共柳州地方支部,任支部书记。后利用他任国民党柳庆党务整理处副主任之便,积极发展中共党员。16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由同乡书友陈宽成在广州登报脱离共产党。25年先后任广西省督学、教育厅科长。34年、37年先后任龙茗、永淳县长。解放后,在武鸣中学任教师。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9年平反。他一生热爱家乡及文化教育事业,积极筹建永业中学,创办筋竹文化书社。
——来源:《梧州县镇概况》
7.重点事件
民国15年(1926年)农历五月,先后在筋竹、中围、望闾、黄茅、会村、那社、文显等乡组织农民协会。10月,上述8个农民协会联合成立筋竹区农民协会,为了庆祝区农民协会的成立,组织农协会员1000多人上街举行示威游行。
民国33年农历8月13日晚,侵华日军经罗定泗伦入侵筋竹。日军经过昙保梗时,被该乡自卫队伏击击毙1人。日军入侵筋竹后杀死居民1人,伤10多人,拉夫10多人,强奸妇女多人。
1950年4月13日晚,筋竹土匪暴乱,抢去粮谷5万多公斤,捕捉县征粮工作队员14人。28 日,土匪在被剿渍退时枪杀征粮工作队员9人,伤4人。
1986年1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经广东罗定到筋竹视察工作,听取中共岑溪县委副书记蒙瑞洪、岑溪县人民政府县长程柱德的工作汇报,对干部做好服务工作,搞好农业生产作出指示。
——来源:《梧州县镇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