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介
大芦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佛子镇,是广西三大古村镇之一,中国传统村落,位于灵山县城东背面,佛子镇西北面,距离县城3.8千米,村域面积4.8平方千米。
大芦村劳氏古宅历史悠久,包含镬耳楼、三达堂、东园别墅、双庆堂、东明堂、蟠龙堂、陈卓园、杉木园、富春园、劳克中公祠等10个建筑群,总建筑面积25万多平方米,是广西保护最完好、规模最大的明清建筑群。大芦村内流传着采茶戏、跳岭头、舞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12月17日,大芦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来源——大芦村.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2大芦村历史
大芦村原本是芦荻丛生和荒芜之地,十五世纪中期始有人烟。
大芦古村劳氏的远祖本是西汉时的南越王赵佗,西汉王朝因开发岭南有功赐姓为“劳”,封邑山东崂山,属汉置泰山郡武阳县,南朝宋武阳县地。
宋代,劳威任广东廉宪官,举家迁至南海县,至咸淳年间,其后代劳馀庆任灵山学博,搬迁落户至檀圩。
明朝嘉靖年间,县儒学廪生劳经卜居大芦村,为大芦劳氏始祖,已繁衍十九代,相继兴建了三达堂、双庆堂、东园别墅。
经过劳氏先民们的开发,到清朝中期,这里已由当初的芦荻丛生发展成由十五个姓氏居民杂处的大村场,并以始建时所在物产或地形标示命名为蟠龙堂、杉木园、陈卓园、东明堂等群落。为了使后辈不忘当日的创业艰辛,故而给村子取名大芦村。
来源——旅游导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3村落特色
选址理念
大芦古村的先民劳氏家族来自中国东南地区,自山东辗转广东而迁入灵山,村宅的选址自然深受汉族风水文化的影响。大芦古村群山环抱,绿水围绕,体现了建筑风水理论的基本要素。
(1)枕山:大芦古村东、南、北面群山蜿蜒环抱,山势不陡,形成如游龙盘踞之势,西面稍稍开阔,不远处再与北面的山体合围,使古村形成了便于藏风纳气、相对封闭的小环境,有了“人杰地灵、财帛民兴”的根基。村中建有劳克中公祠等祠堂,便是保护古村龙脉的供奉所在。
(2)面水:水是人们日常生活、耕田种地的基本需求,是古村居民赖以生存的保证。中国风水理论把水的作用升华到“荫地脉、养真气、聚财富”的高度,认为村落所傍之水,是聚敛财气之源泉。大芦古村南北皆有水体河流弯曲流淌而过,属灵东水库发钦江之支流,符合风水观的要求,是风水宝地。
(3)五行:当年劳氏先人自建造第一个宅院伊始,讲究风水,刻意营造与周围环境和谐协调的优养生息氛围;在宅居的建设中,既考虑了依山傍水,又考虑了天、地、人环境的和谐,还考虑了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克相生。如屋前无水池,就人工挖掘开塘蓄水;“三达堂”、“双庆堂”屋后无山,则种植大木梐木(一种阔叶大榕树)以作“山”,这样就营造了一种“背靠青山又面对绿水”的风水宝地。
来源——旅游导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建筑特色
大芦古建筑群具有典型的明清时期岭南建筑风格。主体部分居中,各有五座(即五地),每座三间,地势由头座而下依次递低。头座正中为一间神厅,其余各座中间为过厅(俗称二厅、三厅、四厅、前厅),两侧为厢房。由神厅至前厅为整体建筑物的中轴线,两侧的建筑物皆成对称结构。建筑材料有土砖、火砖、木材、陶瓦、石块等,装饰讲究,梁柱、斗拱、檐沿、墙头、柱础、屏风、门窗等有许多精美的艺术装饰。从总体上看,古建筑群气势恢宏,功能齐全,保护完好大芦古宅多为砖木结构,墙体多为里生外熟或上生下熟,即墙体外部或下部为砖窑烧过的青砖(即熟砖,当地人称“火砖”),墙体里面或上部为泥砖,这样既是为了使墙体外部可经受雨水的冲洗和墙体下部能坚固地承载房子的体重,也考虑了“火、木、土”的相生相克,同时也使房子具备了冬暖夏凉、回南天不潮湿的优点。
来源——旅游导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4古建筑
富春园
富春园,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由大芦古村劳氏第十一代孙劳功崇倡建,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
陈卓园
陈卓园,大芦古村劳氏第十三代清朝同知劳贻东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始建,占地面积5800平方米。
镬耳楼
镬耳楼,大芦古村劳氏家族的祖屋,又名“四美堂”。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始建,崇祯十四年(1641年)于前门楼和主屋第二进营造镬耳状封火墙,至清朝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完成这一群落的整体建设。
东明堂
东明堂,大芦村劳氏第十代清朝国子监生,赠儒林郎劳有谋子同治四年(1865年)始建。主体三进双侧二结构,后有斗底尾,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与嫡兄劳有绩的蟠龙堂遥相呼应,原以独子劳功议自小体弱,取名“寿子堂”。劳功议成长后获玉品顶戴蓝翎,国子监典簿。宅院地处东面,改名东朋堂,以示对嫡兄的恭敬。
三达堂
三达堂是大芦村劳氏老二房发祥地,原名“灰沙地院”,清朝康熙三十三年至五十八年(1694年—1719年)建造,占地面积4400平方米。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年),大芦村劳氏开基二百周年之际,老二房以孙子辈首发三支,对应当时由老长房居住的祖屋称为“四美堂”,取达德、达才、达智之义,为居所取名为“三达堂”。古宅内熠熠生辉的牌匾反映出劳氏家族昔日的辉煌。
东园别墅
东园别墅,大芦村劳氏第八代的劳自荣兄弟三建于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占地面积7750平方米。简朴无华的前门楼、宽广的大地院。三位一体的老四座,新四座,桂香堂及其附属建筑,独具匠心。整体布局犹如迷宫,局部设计典雅别致,装饰工艺精湛,文物丰富珍贵,氛围静溢祥和,是古宅因地制宜营造法式和书香世家伦理观念的综合体现。
蟠龙堂
蟠龙堂,建于清朝同治四年到光绪十八年(1865年—1890年),大芦村劳氏劳有绩父子建。主体三进双侧二结构,后有斗府尾,前廊出“鲤须”,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宅前营造半月形蟠龙塘。劳有绩取得国子监生资格,钦加尽先侯补州吏回,长子劳功成例授巡政厅、次子劳功俊获九品官衔,四子劳功允取得国子监生资格。取“蟠龙贲信于其藏,蛟鱼踊跃于其渊”的意思起堂号。
以上内容来源于——历史文化.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非遗项目
楹联
大芦村劳氏古宅群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楹联文化在其中占了较大的份量,仅在镬耳楼祖屋,三达堂、东园别墅、双庆堂和劳克中公祠那些明清两朝以来沿用了数百年,位置固定的楹联,据调查研究整理出来的就有三百多副,这个数字不包括现代劳氏后人所创作的新联,若以应用范围分类,大体上有居室联、器皿联,以及包括春联、婚联、寿联、交际联等各种喜庆联、抒情寄怀联、格言哲理联、技巧妙趣联五种。劳氏古宅各处的群落楹联,其外在形式和思想内容都集中统一在劳氏家族和该场所的特定环境气氛下,有着明显的地方文化和宗亲观念特征。
大芦村劳氏古宅的楹联表现形式方面,每边一句的有四至十八言联,每边四句以上的则稍为少见,这些楹联,对于历史和文学都是一种珍贵的遗产。大芦劳氏古宅群及其民族文化底蕴,能较为完整地留存下来,与楹联的规模有关。还有其古宅楹联所反映了劳氏家族历来重视修身、持家、创业、报国的传统密切有关。
以上内容来源于——历史文化.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匾额
大芦劳氏古宅群的门口、厅堂和楼房上仍悬挂着匾十七块,其中镬耳楼祖屋四块、三达堂七块、东园六块,大致上可分为居室标记匾、科名匾和诰封匾、贺匾四类,均是清朝时期文物。这些金字匾额尽管雕刻表现手法有阴有阳,色彩鲜明或绛红,或棕红或氟清,纹饰有繁有简,尺寸规格大小不一,但从其所处位置也能大概区分出题赠人身份地位的差异。“万岁爷”们的御赐匾,高悬厅堂以炫耀家世望,两广总督、巡抚、布政使、学政等政要的贺匾,布置门楼和主屋第一进及“官厅”这些显眼的地方装潢门楣。至于知县等地方官和社会贤达那些遗句吉祥、书法雅观的题赠,挂内屋的门楣上缀饰居室。主人妙用匾额饰美以壮观瞻,而相辅相承,充分地体现出匾额的艺术价值、文物价值。
匾额
大芦村劳氏第四代祖劳弦于明朝崇祯年间考选拔贡,自国子监毕业后,初授内阁中书舍人,不久升用兵部职方司主政其夫妇,父母和祖父母也获得朝廷封赠,镬耳楼因而首开悬《奉天敕命》匾的先河,以后世德相承。明、清两朝呈清朝廷恩封准赠的78人。清朝授以封典颁布的命令,五品以上授于称之《诰封》,六品以下用敕命授予谓之《敕封》,而已所立得的爵号呈请改授给三代祖先叫作貤封,妇人则称貤赠。大芦村劳氏古建筑群中现有朝廷封赠匾7块,其中《奉天诰命》的赐封赠匾有一块,其余皆是《奉天敕命》的。
大芦村古宅的匾额依附于建筑物,充分体现了其艺术装饰美及文物价值。[7]
采茶戏
灵山采茶戏形成时间在明末清初,相传是从江西、湖南传入。共有72条声(曲调),表演时1男2女,男的头扎凹凸髻,手执扇,女的包头饰,手拿帕巾,有独唱、对唱、对白、表演唱,载歌载舞。道具有帕巾、扇、绸带、酒杯、钱鞭(有单钱鞭、双钱鞭)、花伞等数种。舞蹈动作活泼、欢快,主要动作有扇花、脚花、屈膝丁字步、矮步、密步等十多种。舞蹈风格优柔、多情、细腻。
灵山采茶戏在清光绪十二年至民国十九年(1886年—1930年),为盛行的黄金时期。著名的采茶艺人骆雄灏多次到钦州、上思、防城、合浦、北海、玉林、博白、云贵边境、越南等地演出。至今博白的采茶唱本中有“六峰山上好细茶”的唱词。
跳岭头
跳岭头是灵山县一种祭祀性的民间歌舞,流行全县。每年农历八、九月间,是跳岭头活动的时节。一般每个乡有一个固定演出点,每个演出点有固定的日期,成为“岭头”(节日)。表演内容多数是祈祷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驱邪捉鬼等。表演时,艺人头戴面具,身穿戏服,手执刀斧。表演程式有开坛、点将、跳三师、跳四帅、走大江、咏古,最后是捉蛤精。乐器有象鼓、高边锣、马锣。白天演出开坛、点将,晚上演出跳三师、跳四帅、走大江、咏古等,到翌日晨捉蛤精结束。
舞狮
舞狮是民间道具,盛行全县。每逢春节和喜庆日子,就请瑞狮起舞。民间认为狮乃动物之王,雄伟之物,能驱邪赶鬼,带来吉祥。因而春节期间舞狮尤为热闹,狮队全部出动,或表演、或登门贺年,有的伴以武术表演。表演程式各地大同小异,有大鼓、高边锣、钹、唢呐等打击吹奏,按节奏行舞。
来源——民俗文化.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劳弦(1613—1681)
劳弦(1613年—1681年),字贞观,号仁山,大芦村劳氏第四世祖,自幼聪慧,以文章好出名,明朝崇祯九年(1636年)拔贡,考授内阁中书科缮写文书的中书舍人,升用北京兵部职方司主政,官拜三品,得以敕授儒林郞并请准朝廷封赠三代祖先,将祖屋前门楼的封火墙建成铁镬把手状,镬耳楼即由此得名。清易明帜,劳弦赋闲家中,益乐行善,地方公益事业恒多出并参与纂修县志,劳弦妻妾五人,原配宁氏,敕赠安人;庶配陈氏敕赠安人,生子劳宏道为;庶配帅氏,生子儒保(七岁夭折);庶配梁氏、苏氏。
劳潘氏(1685—1772)
劳潘氏(1685年—1772年),官屯绿水村(今属新圩镇)县儒学仕庠生潘兴谕长女,大芦村劳氏第六代长房祖先劳协一妻。天生丽质,言德工里,悠闲贞静,聪慧过人,15岁嫁入大芦村劳门,孝敬翁姑承颜愉色,问视殷勤,相夫教子以顺为正,敬戒无违,甚得高堂幼弟欢心。丈夫不幸年强早逝,上百发老母,下遗年约四子,她以弱质女子一人力持上下,含辛茹苦,事高堂常虑,甘饴寒袄调理失宜,抚育幼子,晨昏劝勉,不惮训诲,田园家计,内外和心豆荻,调理有方,处理乡党闾族关系唯恐有负于人,得体得宜,致使大芦村劳氏长房丰盈不衰,书香继世,一门四秀连袂成材,而县深爱她的懿德熏陶,个个言行端谨,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深得乡亲敬重,当时称他们祖屋为四美堂。
劳自荣(1734—1823)
劳自荣(1734年—1823年),字仁可,号东园,敕授职佐郞。少年英敏,诗文见称乡里,以冠军入县儒学。青年性情介,崇尚实行,追求脱俗,虚龄二十岁即创建犹如迷宫的东别墅,并以之取名,但连续十应乡试未筹。他器重洪,义命自安,在家训诲子弟,并自撰一联自励:“东壁列图书,任从教子教孙,善教家齐终有庆,园庭攻翰墨,当勉成仁成义,名成身立自留芳”。劳自荣与当时比他年轻十九岁的钦州才子冯敏昌由互相间心仪成忘年之交。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劳自荣取得廉州府儒学贡生资格,后以59岁高龄简授广东广宁县训导,劳自荣司教职十七年,老而益笃,率教唯谨,一切馈遗,和新进印金都推却不受,但他非常珍视前贤的字画,亲自肇庆府学官外墙上,拓下摹刻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题留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送回东园作镇宅之宝,因此济济多士,不令而从。
劳基
劳基(?—?),字振大,号健夫,大芦劳氏第七代廉州府儒学岁贡生,曾出任广东罗定州训导,敕授修职佐郞。言行端谨,邑中义举多率先倡任,甚得清朝著名书法家,廉州知府康基田赏识,康基田巡视灵山,认为灵山星峰不显,人材淹滞,委派出他与旧州生员张所述,一道在梁冠山主峰督建文笔塔,此后山以塔易名。他又极参与修建保护六峰山文物建筑。马鞍山上原有一座遵经阁。在积资备修时也是他还与兄长劳曾、劳超和弟劳斌捐资四百两百银重修县城文庙。元配莫氏、庶配姚氏,生子自裕、自明、自林、自修,第三子自林迁居平山镇大化村。捐纳例授府知事,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其于劳铨宇以办理团练配合官军镇压天地会大成围,李文彩(李七)部农民起军军功,保奖州同知试用,劳自林又得加二级封典敕授奉直大夫。
以上内容来源于——历史文化.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