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批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名村 >> 国家级 >> 第3批 >> 正文

玉州区城北街道办事处高山村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08日 17:35    作者:   编辑:特色小镇  点击:

1.简介

高山村在玉林城区北面,辖于城北镇。离玉林市区约5公里,玉桂公路从该村松城吁通过,交通十分便利。

村庄面积约4.5平方公里。村东是开阔的大桐,村西、南、北均是小山环抱,形成犹如七星伴月地形。清湾江从村东大桐自北向南流去。水利良好,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适于农作物生长,是村民耕作和生息的好地方。

高山村历史悠久,于明天顺4年(公元1460年),牟氏始祖牟上序从今仁厚镇牟琉村迁来,开创高山村。接着陆续有陈、李、易、冯、钟、朱等姓迁来。至2000年全村有农业人口3652人。各姓氏历来和睦相处。

高山村由旧村和新村两部分组成。旧村居村中间,柿比鳞次地建在一个山包上。新村沿旧村的外围扩展,形成半个包围圈,其中最大的集中点是松城吁周围,长横约平方公里,整个新村面积约2.5平方公里。

高山村是明清时期宙民居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村的古建筑能够反映明清时期的风貌和地方特色,具有较高的文化和科研价值。现全村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宗祠13座,古民居60多座,还有一批古文物。

高山村自1986年以来被市、区委、政府评为文明村·村团支部被共青团中央授予"青年之家"金匾;被玉林市政府定为明清古民居民族文化旅游风景区;被自治区政权建设办公室评为"广西村民自治模范村";被共青团区委评为"广西五四红旗团支部";被市妇联评为"全市先进组织"。高山村党支部连续5年被玉州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办公室评为"五个好"村党支部。

1952年12月23日,高山村党支部成立,50多年来,高山村党支部领导着高山村人民,坚决贯彻执行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起到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至2004年有党员52人。共青团、民兵营、妇代会、治保会等组织也先后在那段时间成立。

高山是个文化村。《玉林地名志》上有"高山文人辈出"的记载。清朝后期,村约800人,在明代后期至清末村就出进士4人,举人16人,副榜3人,拔贡2人,秀才238人。民国至今有大专学生445人其中有39人是漏登的于书后。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612人。普普林县第一名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毕业生都出自高山。李山高、李鼎宇、李贵高兄弟三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先后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榕基、吴邦国等亲自接见并与单位代表合影留念。同在一个家族中三兄弟如此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关怀,实为罕有。

高山人很重视办学。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4年)便有"独堆坡书房",进至清代,有蒙馆、大馆15间。《玉林市志》载:"高山进士李拔谋家,请日语教师,母女、婆孙同堂学习"。为鬱林仅有。

高山人热爱诗联。村中大小闸门,居家大门、宗祠、社、庙等建筑,历来有联有额。《高山村志》用了一节编幅,只节选部分内容,可见数多面广。它充分体现了高山的优秀文化传统。高山还珍藏着桂林籍状元陈继昌、北流籍被嘉庆皇谕为"才压三江"的翰林李绍防等名人的亲笔植联。这些历史文物为高山的古文化增添了光彩。

高山人爱舞文弄墨,著书立说。牟甲株著有《松城全集》、《诗集》等著作。李家金著有《诗学基础》、《诗联丛话》等著作。牟想:维著有《剑胆琴心》、《景熙诗存》等著作。李山高著有《无机盐工业技术丛书》三册等。高山村曾多次举办书法、绘画比赛。

在高山进士旅游责任有限公司成立的时候,曾挂出这幅对联:

高山村、文明村、进士村、文化村、旅游村,村佳村美!

宗祠古、民居吉、巷道古、闸门吉、榕树

——来源:《高山村志》

  1. 建置沿革

    位置面积

    山村位于玉林市玉州区北面城北镇中部。东经110°18'北纬22°19'。东与名山镇的二泉村、昧沙村相望;南与城北镇的潘岭村为邻;西与城北镇凤村接壤;北与城北镇的排榜村、周埠村毗连。境域面积约9.5平方公里村庄面积4.5平方公里口高山村的由来,系公元1460年(明天)1\页4年),高山牟氏始祖牟上序从今仁厚镇牟琉村迁来,今企岭巷一带,初叫蕉木土充,从而开创了这条村。接着陆续有陈、李、易、冯、钟、朱等姓迁来。由于村庄建在一个山包上(名新裕山),从山脚到山顶,房屋一座比一座高,所以后来取名叫高山村。

    建制隶属

    明朝 天顺4年(公元1460年)高山村属董吉林州。

    清朝 高山村属于普吉林州东凝乡榜山堡。

    民国 元年(1912年),喜吉林州改善吉林府,高山村属于言吉林府东凝乡榜山堡。2年(1913年),高山村属于董吉林县一心区。21年(1932年),高山村属于普吉林县一心区榜山乡。乡公所设在高山村。辖高山村东、南、西(含上凤村)、北四村、东新村、西新村(即今二泉村)、殊沙村、周村、腾阳村等10村。30年(1941年),撤销榜山乡。高山村改属普普林县新划41个乡镇中的大塘乡。高山村的东、南、西、北村统一为高山村,原东、南、西、北村改称为东、南、西、北屯。上凤村从高山西村分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12月,高山村属董吉林县大塘乡;1950年3月高山村属苦苦林县第五区大塘乡;1950年6月,高山村属苦苦林县第八区(区政府设仁东);1951年9月,高山村属普普林县第七区(仁东),1952年11月建立高山乡,下辖潘岭村,乡政府设牟绍德祠;1955年9月,高山乡属盖章林县仁东区;1956年3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董吉林县改为玉林县。高山乡属于玉林县仁东区;1957年撤销原小乡成立大乡,原高山乡属于玉林县大塘乡;1958年秋,大塘、名山两乡合并为附城区。由于政社合一,同时也称名山跃进人民公社,高山村属于附城区,也属于名山跃进人民公社;1962年10月乡改区,村改大队,高山大队属于名山区;1964年,高山村单独为一个大队,把潘岭村分出;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玉林县设玉林市(县级),高山大队属玉林市名山公社;1984年10月,政社分开,恢复乡村建制,名山公社称名山乡人民政府,高山大队称高山村民委员会,隶属于名山乡人民政府;1987年3月3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玉林市增设8个乡,高山村属于新增设的城北乡;1987年11月,高山设立村公所;1992年5月,高山村公所改为高山村民委员会;1995年9月城北乡改制为城北镇,高山村属城北镇;1997年4月,撤销县级玉林市,成立地级玉林市,原县级玉林市分成玉州区、兴业县、福绵管理区高山村辖于玉州、|区城北镇。

    高山村分东、南、西、北屯和松域,吁,1964年,高山村单独为一个大队后,全村分19个农经社,也叫生产队,1995年改为19个村民小组。

    ——来源:《高山村志》

    3.古建筑和风景名胜

    文笔岭

    文笔岭又名石岭,位于高山村东北约半里处。面积40多亩,东西走向,东靠清湾江,西连金马山。岭上树木稀少,遍山隆起形状各异的岩石,形成各种自然景观,千姿百态。

    文笔峰

    岭西最高处有文笔峰,高约30米,系在两块巨石上累砌而成。据曹雪林州志载:道光16年(1836年),榜山堡人所砌,后人称高山文笔岭。该峰层岩壁峙,雄姿挺拔,远望犹如一支巨笔矗立,是曹雪林州名胜之一。文笔峰于1970年2月5日晚,即1969年农历12月29日晚12时许被别村坏人炸毁,部分仙迹景物亦遭破坏。

    仙人床 山脊中间分水处有“仙人床”,在一方呈红玉色的,长190厘米,宽160厘米的大石上。床光滑平坦,床头略高,成枕状。床边有脸盆,色均如红玉,细滑明洁,不生苔辞,传说曾有仙人在此歇息。

    仙人踪

    仙人床左下方有仙人股跡,神话传说:仙人欲钓江中大鲤鱼,忽闻鸡啼,惧天将晓,慌忙扬钓。可是鲤鱼吃钓未深,脱钓掉进岭北约二里田间。遂有现今鱼形土坡隆起,人称“鲤鱼地”。仙人也因鱼脱钓而坠坐石上,榨成“仙人股盼”。“股盼”在一块大石上,离地面约1米,股跻相邻之石,均粗糙斑驳,唯“股胁”如仙人床色泽,平滑鲜红。股分两片凹下,中间略凸起,人若坐下,自然贴合。此地在属蛮荒时代,人烟稀少,无人理睬,其后也无人加工修饰,竟有此等奇迹,实在使人惊叹,鬼斧神工,造物之奇。

    石屋

    岭中部有一块倾斜大石,由一石撑持,离地面约2米,人称石屋。可容成十人乘凉、歇息。仙人井石屋之岭脚处,有一块该岭最大之石,人可攀登其上。石中间有一“仙人井”,井大如壶,深数尺,长年储水,经旱不竭,不生苔聋,清冽可饮。

    石鼓

    在“仙人井”旁,有数石如屏。用石若击之,响声各异,有音律之美,人称“石鼓”。

    文笔岭奇景向来为人传颂,远近来游者不少。诚然,“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来源:《高山村志》

    古迹

    高山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这便是村北数百株参天古松和村中心一连6株高大苍翠的古榕。

    古松 村北古松林系由牟上序尝、牟养雅尝、牟致齐尝、陈远扬尝四园组成。范围东至北屯村背,南至屋背桐,西至松城吁,北至出英山,计有500余株,复盖面积超百田。

    树是建村后先人所植。经明、清、民国三朝代,历时四百余年。数百年来,不知经受了多少风霜雨露等自然灾害的袭击,由于前人爱护培育,至1958年前,这些松树还是那么苍翠挺拔,雄姿矗立。最大的株径1米多,高达数10米。干粗叶茂,树干似顶天柱,林立高昂。树冠似张开的绿色大伞,遮天盖地。但凡刮风,便可听到呼呼的松涛声。整个松林是鸟的世界,不少树上筑满了鸟巢,大的如箩,小的似馒头。那些喜鹊、猪屎瓦、八哥、黄莺、画眉、莺表、石燕鹤等鸟类在此生活、繁育和栖息。这里不仅是高山村的一块风水宝地,也是高山村北面的一幅屏障。松林阻挡寒冷的北风对村的侵袭。冬天,人从村外一进到村内,呼呼的北风声便被削弱,人开始感到暖和。夏日绿荫蔽日,迎来阵阵南风,给村民凉爽的感受。在地理布局上,给村形成了前朝江水后倚松林的布局。

    1956年,这数百株参天古松开始受到破坏,首先是松毛虫的侵害,把绿油油的松树叶吃得精光,有损树木生机;第二是外地留居村中的木工江四滥割松脂,伤害树干,造成树木大量枯死;第三因人民公社“一平二调”大量砍光。

    古榕 与古松相媲美的古榕,长在村中心的公共活动场地大坟坡旁。南起景星门、北至接龙门,在高山小学一、二校舍之间,一连6株,是建村后先人所植。径大两、三米,树高十多米,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绿阴复盖达十余亩。犹如一幅庞大的绿色大帐蓬。人在树阴下,晴天太阳晒不着,雨天细雨淋不湿。常有喜鹊、白鹤、黄莺、八哥、画眉、麻雀、眼圈、斑坞、企毛以及其它不知名的小鸟在树上互相追逐、跳跃、呜唱。树阴下,石台、石凳上,村民们有的正在聚精会神地奕棋,有的躺在石板上歇息。孩童们玩得特别开心。他们有的在打棍子,有的玩陀螺,有的跳绳,有的踢毯子,有的嬉游、追逐、打滚......这些就是榕术根下当时的写实,把它记录下来,让后代人都知道,高山村过去竟有这样的优美环境。

    1958年,人民公社大炼钢铁,这6株古榕其中4株,尽被砍光,供烧炭炼铁。剩下学校门前的两株,也陆续被砍光,给后人留下的是无穷的叹息。现在幸存的是近百年历史的两株大叶榕,可情!现在这两株大叶榕都长满了寄生茶,可喜的是:1990年,村民们又在空地上种上5株细叶榕,目前长势良好,并把大坟坡装点成美丽的花园。但愿榕树能苗壮成长,再显雄姿,花园四季飘香。

    ——来源:《高山村志》第十七章第一节

    古宗祠

    牟思成祠 建于清代雍正甲寅年(公元1734年)建筑面积1188平方米。是春华(字万林)的后裔为祭祀春华(檐州即今海南知州)和安放本族历代考批先亲牌位的地方,也是本族裔孙婚娶、庆寿、礼拜及议事的场所。

    房屋结构4进厅堂,头座观音厅、二座香火厅、三座议事厅、四座大门及左右两厢房。

    从香火厅开始,建筑风格很具南方古建筑特征。厅高约9米,宽11.3米,进深9.2米,整厅建筑面积122.36平方米。厅中共有6条园柱,其中每边长园柱两条,高约7米。短园柱一条,高约4米。排列的次序是,从厅里面数出,是长长短。长园柱与长园柱之间的距离是5.3米。在高约6米之处开榨头,梅头穿过顶上的园操,园棵由下而上按递减的形成,一层比一层短,连叠4层。每层园操之间都用两根园木上下镶嵌顶住。形成一个非常牢固的三角鼓架。

    从厅内数出第二根长圆柱高4米处,穿过园柱,伸出一个挑手,挑手端头处再顶上·根园柱镶嵌住挑手,再架设低一层鼓架。这两个鼓架连成一体,便成了承重结构。左、右各一排,连同两边的承重墙,4位一体,构成了该厅的承重结构。

    值得考究的是,厅最里面前两根园柱,在接花篮柱敬一端,都从中间对半锯开,锯成一个梅头,约一市尺长,再合上来成一条园柱。是什么原因呢?从厅上贴的两幅对联我们得以启发,左幅是:兄弟不分二座屋;右幅是:子孙同点一炉香。昕村里的老人说:先锯成两边,再合起来是表示,兄弟“团结同心”和木“和睦相处”。牟春芳和牟春《南》和《朱锡昂》外景的拍摄点。该祠出过两个进士,200多名大学生。

    李垂宪祠 该祠是高山李氏第四代孙元贵公于清乾隆29年甲申(1764年)所建。占地面积1805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正座四进,头厅观音厅,二座香火厅,三座议事厅,四座大门及两厢房。右横廊一谷物厅和四厢房及一花园。

    该祠是高山李氏安放历代孝批先亲牌位的地方,也是该族裔孙婚娶、祝寿、礼拜及议事的场所。是典型的岭南古建筑结构。正厅花篮石敬做柱敬。梗木园柱垂直矗立于石敬上。园棵鼓架层叠,鼓架开榨无钉。内墙石灰批白,壁画、木雕、泥塑栩栩如生。厅堂悬挂着进士、文魁等官匾。表示该祠曾出过进士和举人。门口进处和三厅中墙处有木雕屏风,古香古色。祠门有两扇棕色的门扇和推笼。屋外青砖包皮。四厅堂屋顶上都有压脊和浮雕。花、鱼、鸟、兽,龙腾凤舞,生动逼真。屋顶两头椅角翘峨,这一切,烘托出这座宗祠古典古雅。

    李垂宪祠是曹雪林州李氏唯一出进士(李拔谋)的地方。该祠至今出大学生63名,正副教授5名,其中李山高、李鼎宇、李贵高三人曾分别在所在工作单位与中共中央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鳝基、吴邦国、丁关根合影留念。

    清代状元陈继昌,北流翰林李昭肪曾到过李垂祠游览。

    牟著存祠 该祠始建于清乾隆甲寅(1794年),将旧屋三进小为改造,“朽爛者易之,残缺者捕之,黝之辈之,焕然一新”。以首一座为香火堂,第二座为祖先堂奉五代。道球公为祠世祖,由四世祖僧清上溯三世祖上序,二世祖云七至始祖方言以上列祖追而祀之。

    该宗祠是牟氏一至五代同堂的宗祠。建筑面积532平方米。解放前,三月清明,九月重阳祭祀日,牟氏裔孙都先到这祠来祭祀,然后再返回各祠去祭祀。

    该祠建筑风格与其它祠一样,极具岭南古建筑特征,厅内园柱、园襟,鼓架层叠,墙上壁画生动逼真,屋顶上有压脊浮雕,两头有翘峨头。独特的是,该二厅设有上位阁。

    牟悖叙祠 牟悖叙祠始建于清道光丙午(1844年)。是曹雪林牟氏始祖方言公第士代孙松龙、松凤、松凰三兄弟的后裔所祭祀,并追溯四世祖僧比公、五世祖发祥公所建的,也是本族安放历代考批先亲牌位祭祀,及后代子孙婚娶、庆寿、礼拜、议事的场所。由牟粹全公倡议资偿,初建成中厅一座,大门一座。直至光绪庚辰(1880年),联请义会供清,则有经费方扩建头厅,添加神座,增高数级主盒。祠高10.5米,宽20.4米,进深49米,建筑面积999.6平方米。

    中厅前两条红石方柱矗立到檐顶,厅内是梗木鼓架结构。墙上壁画寓意古典,三座的脊顶都有压脊浮雕,鸟、兽、禽、鱼,生龙活虎,两头有翘峨头,厅内有进士牌匾,文魁匾,拔元匾等,显示出岭南地区古建筑的特征。

    1951年,土地改革时经土改队分给本祠缺房的13户。直至1988年,不少农户陆续建有新屋,大部分己搬迁新居。但由于年久失修,头厅已拥塌,二厅和大门前座,雨漏滴水,墙面脱落,如不及时抢修,一座古宗祠将会被全部毁坏。为了挽救将临败局,经动员,有10户自愿退还给众裔孙管理。

    2003年春节期间,由牟科敬倡议众议集资修复,众裔孙膀跃捐款,共收上人民币44154元,于当年10月25日动工,2004年8月竣工庆典。整祠基本恢复了原貌。

    悖叙祠现有人口1167人,其中住高山的415人,旺水村384人,旺久村18人,合水口350人。

    牟致齐祠 建成于清同治13年(1873年),由致齐公之子融江、东江、盛江集资建成。前后两进,两傍有横廊,总建筑面积627平方米。

    陈乐善祠 建成于清嘉庆12年(1807)年,由陈氏高山陈景元支的第三代彰许公的后裔科成、乐善集资为祭祀彰许公而建。分前、中、后三进,有房20间,建筑面积554.7平方米,现有人口197人。

    陈远扬祠 建成于清嘉庆22年(1817年),由高山陈氏景元的第三代孙彰盛公的后裔远扬,乃明集资为祭祀彰盛公而建,有三进四房,建筑面积446平方米,现有人口191人。

    陈源实祠 建于公元1934年,是高山村陈氏节周支的裔孙,为祭祀节周公而建。砖瓦结构,前后两进,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现有人口160人。

    牟盛江祠 玉林牟氏第十六代孙、盛江始建于清道光初年(1828年)。先建成一厅四房(约250平方米)。前面朝屋左大门,右厨房,大门房一间,门外对面远东磨屋二间。后代念此屋为祖手创,艰辛万状,不忍平分,况罔极之,思尤应图报,于是议留此屋为祠,奉盛江祖与祖母杨恭人为祠午且,立主奉祀颜,大门口曰盛江祠,戊子五月初八日申时小修,周围用烧砖加壁于外,四面一新,而内墙与天面地址仍旧不动。

    牟华彰祠 座落于高山村下园巷(今长隆巷)原为华彰公旧居,建成年代不详。为华彰公后裔建卿、翻卿、良卿、笃卿四房头共有。四房头建成书房园新居后,共同议定:把下园巷旧居改建为华彰祠。房屋有前后两进、有横厅2间,并有厨房、厕所,建筑面积约180平方米。

    牟光烈祠 由该祠裔孙所建,至今已二百多年历史,是安放本祠历代孝批牌位的地方,也是本祠议事、办事的场所。建筑分前后两进,含厅堂、横廊、厢房共280平方米,现有人口345人。

    古民居 高山村被玉州区政府定为明清时期古民居旅游风景区,自然古建筑比较多,下面所举的例子,是其中之一。

    承绪楼 清同治年间牟绪亭所建。主楼在庭院右边。已经拆掉两层,剩下两层。主屋是一连三进的大院周围房屋围绕形成一个大四合院。占地面积3250平方米,建筑面积2650平方米,共有大小厅9个,房间48间,大小天井10个,大小l、丁口121个。

    三座主屋按梯级建成,各有特色。头座地势最高,与二座相比,高差约80公分。后面是一列房屋护卫。主屋一大厅两大房。建筑风格很具岭南特色,厅墙上有壁画,屋顶上有窄脊和翘峨头。两头是两列厢房护卫厢房分一厅两房。主屋门前两旁有避风雨走廊,走廊旁天井一侧是花窗。花窗顶上是山墙,山墙上有浮雕古朴生动,增添了屋内的古雅。走廊既可直通二厅,也通两旁厢房。

    二座是叭口厅。前面有两条红石柱,厅宽约40平方米,宽阔明亮,厅中间有屏风,遮住进头厅的后门,另在屏风的两侧开小门,转过屏风,可进头厅。屏风分两截组成,地下半截约2.5米高用木板组合成上半截用方木条组成方格方窗眼。屏风上截贴挂着一大幅朱禀治家的格言,用以教育后代作为全家人的行动指南。大厅两旁近屋顶处,整个周围,尽是彩色壁画和反写字诗,把整座厅装点得古香古色,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二厅前面是个大天井约60平方米。两边是花窗墙墙顶上是约一米高的浮雕壁圃,花、木、鸟、兽,活灵活现。花窗墙里面是个小天井,天井里面是一排厢房,厢房顶上原有窄脊和翘峨头。按一厅两房来建筑,很适合一个大家庭中一个小家庭安排,活动使用。

    二厅天井前约6米处是三座水平基础比二厅低约30公分。厅前是火砖砌成的两条方柱,顶住屋顶上伸出的飘檐,形成一条宽约1.5米的走廊。屋内是一厅两房的建筑。走廊和屋内墙上屋顶下约一米处,有彩色壁画,颜色、图像保存良好,清晰、鲜艳。(整座屋壁画都如此)。屋左边是一列厢房,右边是一幅墙,中间有个门,是通往承绪楼和花园的通道。屋前是一个大天井,约180平方米。天井前是一幅墙,中间过去是个园形的月亮门。门前是一个约120平方米宽的天井天井前面正中就是该院过去的大门,左右各两厢房。厢房的右边是桂花园,过去有一株高大的桂花树,桂花盛开的时候,整个庭院香气四溢。屋的左边,是一个新建的大门,门顶上贴着承绪楼三个大字。

    李拔谋故居 建于清嘉庆年间,占地面积1520平方米,建筑面积1490平方米。正座集堂三座。另有左右两横廊,左廊下方有一炮楼,右廊下方有一小花园。正座后列闲舍护卫,形成三进两廊的四合院。

    屋内批白,墙上有壁画。挑手用南木雕花组成,小巧玲珑,风格独特。檐口用雕花板遮盖,典雅高贵。头厅与二厅之间,左右两旁有避风雨走廊,走廊上面,各有一壁浮雕,古典古雅。

    屋外四周青砖包皮,显得豪华富贵。瓦面的脊顶上,都有窄脊和浮雕。花开草长,鱼游鸟飞,各种浮雕显得生动活泼。脊顶两头是龙头凤尾。二厅前有一座宝鼎,显示着主人当官显耀的地位。

    李拔谋中进士出任仕途后,又在老居旁边建了一幢桂花苑,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上下两进,四周有厢房,屋内有两个小花园。整个建筑结构,基本和旧居一样,这两座房屋,连成一体,组成了一个明清时期古建筑群。

    住佳庐(郎官邸) 住佳庐是牟辉孔于清乾隆17年圭申(1752年)中举后任广东长宁县县官时,仿长宁县街门图样建筑的屋宇。其子牟大元时(智川)重修过一次。

    本屋出过三个举人:辉孔、惟珩、大元。在明清时代,四代出过六名郎官。故此屋大门对联是:“一门三举子,四代六郎官。”用以示意该户的文化内涵。后来智川又中举,门联改成了“一门四举子,四代六郎官”。住佳庐从而被群众称为郎官邸。

    聚星楼 “高山是七星地,把七星聚集起来,便可阻止大石塘的崩漏,影响聚星庄的风水,聚星庄的人们便可长居久胜,万事如意。”

    该屋主听信了地理先生上面的说话,于清嘉庆年间,便动工兴建聚星楼,成于道光八年。该楼建筑面积281平方米。原楼五层,高20.2米,宽15米,抗日时期,为避免日机轰炸,政府指令,拆掉两层半。现高16.8米。墙体青砖包皮,厚0.85米,楼门处0.95米。十分坚固,楼顶呈帽沿状。此楼建成后,原主人家后裔人才辈出,有中举当官的,有诗人、学者、军官、大学生、留学生。土改时分给冯家居住。

    此楼还具有革命历史意义。1950年正月初十,土匪暴乱。大塘乡长苏宠橄和三名解放军,十多名革命工作同志,依托这坚固的楼房,抗击了拥有机枪、钢炮的数百名土匪,保护了自己、保护了粮仓的粮谷、保护了这里的红色政权。

    徐霞客住宿的遗址 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游家。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七月廿六日,他从桂平县境内步行到营林,经北市、小平山、过冯罗庙,来到高山松城吁。因这里环境优美,树木成林,百鸟翔集,雄鹰盘旋,鲜花盛开,绿草茵茵。圩上人们热情好客,元虞无诈,他就在好上大榕术根右下角的旅店住了一宿,并在他的游记中详细叙述了他在高山夜宿松城好的经过。这幢泥砖瓦面的旧屋,就是当年徐霞客住宿的遗址。《鬱林州志》有记载。

    古坟 高山村中心大坟坡处有一座古坟,是玉林牟氏第五代孙牟周圣,号富山与梁氏的合葬墓。建于明代隆庆年间。清雍正六年重修,道光四年再次重修。坟地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坟座北向东。面向笔架山,前面开阔,山青水秀。后面1958年前是雄姿挺拔,郁郁葱葱,高大雄伟的榕树林。陵园宽约3亩。右侧地上种植花木,铺设花间小径。每年清明、重阳之日,该族裔孙到此祭祀的有2000多人。据说这坟正好葬在龙头穴,丁财两旺,人才辈出。该坟原有后土,不知为何因把它挖去。

    古井 古庙井,在古庙前左侧20米低洼处,有一口井,人们称它古庙井。建造于明隆庆年间(1567年一-1572年)。井深6米,井口一米见方。井水从泉眼中源源、流出,清澈明净、甘甜可口,冬暖夏凉。该井在春夏水源充沛的时候,水面始终保持与井口石条相平而不溢。冬天水源缺乏的时候,水位不会降低,井水始终保持丰旺。该村东、南、西、北屯都有人饮用这口井水,可满足2000多人使用。

    大井 大井位于北屯禾塘表桐中,原井口宽直径约8米,呈园形状,上阔下狭,无井台,挑水人顺着井中的石级直下水面汲水。泉水从石缝中不断涌出来,清澈明净,甘甜可口。除供北屯人生活用水外,还可供周边菜地用,天旱时可供附近稻田取水抗旱。

    古戏台 在大坟前端,有一半园形用三合土筑起来的平台,便是高山村的古戏台,下面是古剧场。早在清代雍正年间,牟氏在修筑古坟的时候,便把这戏台筑起,面积约80平方米。戏台后面宽阔的场地,可作后台供化妆着装用,是一个天然难得的又实用的剧场。数百年来,高山人在这里演戏、演艺、舞狮。夏、秋季节利用剧场下面的火砖地坪去晒谷。一举多用,既能美化环境,又保持水土,拓展村的文化活动,使人有一种美的感觉。

    古巷道 高山村的古巷道都是火砖、石条铺就,清洁卫生、美观。现比较完好的有:大坟巷、企岭巷、绍德祠巷、思成祠巷、楼阁巷、长隆巷、郎官巷、垂宪巷、廉让巷、三少巷、南门巷等。全长千余米。巷道一般宽3米,古时可通大红桥、竹壁桥。大多数巷,道平、直。巷旁民居一字摆开。尤其企岭巷,做到横直有序,排列整齐,立面美观,坐向统一。房屋柿比鳞次地建成,屋连着屋。巷两头有闸门,晚间把闸门锁上,高枕元忧。可见古人在建筑上早已重视总体规划,注意清洁和水土保持,且考虑到居住的安全和交通的便利。

    企岭巷 听古人所说,企岭巷原荒时代,属于一条岭河。村人所养的鸭常到这里来寻食,结果都生了双黄蛋。岭嚎两旁是高大茂密的梗木林。前人说:牟绍德祠、牟思成祠所用的梗木园柱以及企岭巷很多老屋所用的梗木,均取之这个埔。

    企岭巷全长122米,宽2.3米,坡度2.10米,设35级,直线,全铺上青砖和石踏步。两旁房屋依次按巷而建,没有空出距离。可见高山先人早就重视建设规划,珍惜土地,注意保持水土,交通方便,讲究文明和卫生。

    巷道东侧涌现过高山村第一个进士牟廷典和两名举人。新学后有大学生20多名,其中自治区档案局副局长牟甲慧是一个。

    普化寺 高山村北屯大扩边,明清时期建有一间普化寺。寺院背倚屋背山,前朝大容山,座南向北,一连三进,两侧各一列厢房,面积约320平方米。出英山和金马山在前左右拱卫。寺为青砖砌就。庄严肃穆。飞檐琉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门前两棵古榕青翠欲滴,绿荫覆盖,更添清幽景色。放眼远处,大容山诸岭,叠叠青山展现,有如画屏。故古人在寺门石柱上刻:双双榕树罗先杖,叠叠青山列画屏寺院里供奉着北帝大佛,另外堤塑大小佛像30多尊。长年香火不断,四方善男信女慕名前来朝礼膜拜,有远至广东者。

    民国8年(1919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村中青年牟报初、牟士乔等10多人,冲人寺院,先由牟报初用驳壳枪连发数枪,将大厅北帝大佛轰倒,然后各人用器械将寺内所有佛像倒毁。从此该寺废置。

    民国14年(1925年)在寺院成立仁心学校,先为该校使用。18年(1929年),村中仁心和一德两校合饼,称仁德学校,由仁德学校使用。民国24年(1935年),仁德学校改为高山村国民基础学校。普化寺被拆除,大部分砖瓦木料用于兴建学校(即高山小学旧教学楼四间教室。)余下部分,复于农业合作化期间,由生产大队拆掉。

    古闸门 闸门是高山村的防御建筑。为了防止贼帮人村抢劫,自咸丰二年(1852年)后,村中开始陆续兴建闸门,修筑围墙,加强防贼盗工事。其中村围外闸门有4座,东有日华门(东门);南有丹凤门(南门);西有五云门(西门)和聚星门(楼门);北有锁钥门(北门)。闸门均为楼式,高6米,宽5米,有一间厢房,周边有枪眼,门口有木笼子和木门关锁。从外看,是个村庄的大门,门顶有门额,两边有对联。白天开放,晚上关锁。-闸门两边,凡有缺口的地方,都筑上围墙和种上筋竹,把各缺口封死二这样进入高山村只有5个路口,每个路口都必须经过闸门才能进入村。进村后,各巷口又有二道闸门。这些闸门是进入各户必经之道。各闸门同样有木笼子关锁。这些闸门是:东屯:新东门、汲用门、廉让门;南屯广昌门;西屯:景星门、接龙门、安贞门、永康门、人和门、人寿门、利用门;北屯:清吉门、守望庄门、陇西庄门、泰康门、和平门。这些大、小闸解放前,高山村妇女生育,都是由年老妇女接生。由于不懂卫生知识,在使用剪刀、碗片或茅草割小儿脐带时缺乏消毒措施,使新生婴儿感染破生风菌而夭折,有时感染产妇,造成不良后果。

    解放后,实行合作医疗,村里设专职接生员,先是李护英负责,此人热情周到,很受群众欢迎。后是陈丽娟,她经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术训练,懂得注意消毒,懂得使用科学接生法,减轻了产妇的痛苦,使婴儿成活率大大提高。从2000年起,为保证妇婴的生命安全,卫生部门规定,所有产妇都必须到县、市医院或卫生局指定有接生能力的卫生部门去分娩。

    ——来源:《高山村志》第十七章第二节

    4.历史名人

    李拔谋

    字聪直士,号作轩(1788-1867)。北屯人,清嘉庆23年(1818年),由康生恩科乡试中式第23名举人。道光6年(1826年)会试中第23名,殿试二甲第72名进士。历任梧州泪城镇教授,升任江西南安府安义县知县(正七品),两次获皇帝诸封。同治3年(1864年)封话载:李拔谋擅才能克宣慈惠抚绥有常深疾在己之心怀保元究不忘顺复斯民之责己以尔克襄王事授尔为奉政大夫。同治13年(1874年)封浩载:躬修士行代启儒风抱瑛自珍克毓佳璋之秀析薪能荷弥彰祀梓之良兹以尔子克襄王事赠尔中议大夫。其同僚清嘉庆15年(1810年)状元陈继昌(桂林人)给其父撰联:"文章尔雅训词深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被嘉庆皇称为"才压三江才子"的翰林李绍防(北流人),也给其父撰联"鱼自晒闲箱极,蝌蚪长收古鼎钟。"对李拔谋的才华和为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赞赏。李拔谋生于清乾隆戊申(1788年)正月初六亥时,疲于清同治5年(1867年)5月12日亥时,享寿80岁。

    牟啓塕(1928-1950)

    西屯人,1948年就读于玉林高中,1949年在玉高参加地下革命活动。玉林解放后,任玉林县人民政府征粮员,征粮支前。1950年春玉林各地土匪暴乱,大扩乡乡长苏宠橄率领该乡工作人员啓塕等20余人(内有解放军二人),退守高山村聚星楼(大楼)。农历正月十二日匪首杨凤池、陈传寿率匪众数百人围攻大楼,楼内同志顽强据守,并击毙土匪一人,驻鬱林解放军闻讯赶来解救,一面用六零炮轰击,一面组织火力猛击,匪群狠狈奔逃,击退土匪之后,乡工作人员与解放军,全部返回玉林城。翌日由牟啓塕引路带解放军追击土匪,土匪向北流方向溃逃,但匡众如蚁,一路战斗仍极激烈。在追击匪徒中,牟啓塕勇敢奋战,在北流高寨林村被匪击中腹部,流血不止,后赶送鬱林林城抢救,终因伤重抢救无效,光荣牺牲,时年22岁,未婚。经鬱林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来源:《高山村志》第二十一章第一节

    5.重要事件

    “7.8”文笔岭事件“7.8”事件,是指1991年7月7日晚至8日零晨发生的高山村少数人捣毁周埠村梁姓三户人强行侵占高山村文笔岭南面山坡违章建筑的房屋的重大事件。

    ——来源:《高山村志》附录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