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批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名村 >> 国家级 >> 第3批 >> 正文

钦州市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01日 16:06    作者:   编辑:管理员  点击: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供的资料,至2022年12月,广西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共38个,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9个、名村29个。钦州市共有2村入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名单,分别是钦州市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钦州市灵山县新圩镇萍塘村。今天,我们介绍的是钦州市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

位于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佛子镇的大芦村以“古建筑、古文化、古树”闻名,是广西三大著名古村镇之一,享有“广西楹联第一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最美古村落”“全国文明村”等称誉。走进大芦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岭南特色的古村落建筑,依坡而建,前傍鱼塘,连绵起伏,屋脊层叠,这里是广西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之一。每个群落采用外封闭、内回环的形式,尤其东园别墅檐廊纵横,迂回曲折,犹如迷宫。一个小村庄有沉淀了几百年的民俗文化,古色古香的建筑,鬼斧神工般的雕梁画栋,厅门堂内高悬的古匾……院内一门一窗、一砖一瓦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风貌

绿树古宅 蕴山水灵气

大芦村原本是芦荻丛生的荒芜之地,十五世纪中期始有人烟。他们的祖上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因随南越王南下开发岭南有功,于是赐姓为劳。到了宋代,一位名叫劳威的人任广东廉宪官,举家迁至南海县,至咸淳年间,其后代劳馀庆任灵山学博,搬迁落户至檀圩,明朝嘉靖相继兴建了三达堂、双庆堂、东园别墅。

三达堂

双庆堂

东园别墅

经过劳氏先民们的开发,到清朝中期,这里已由当初的芦荻丛生发展成由十五个姓氏居民杂处的大村场,并以始建时所在物产或地形标示命名为蟠龙堂、杉木园、陈卓园、东明堂等。为了使后辈不忘当日的创业艰辛,故而给村子取名大芦村。

蟠龙堂

杉木园

陈卓园

东明堂

劳氏先人讲究风水格局,自建造第一座古宅起,就着力营造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氛围。在宅居的建设中,既考虑了依山傍水,又考虑了天、地、人、环境的和谐,还考虑了五行中的互补,如屋前无水池,就人工挖掘开塘蓄水;屋后无山则种植梐树作山,从而形成背靠青山、面朝绿水的风水宝地。

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风貌

大芦古宅多为砖木结构,墙体多为里生外熟或上生下熟,即墙体外部或下部为砖窑烧过的青砖(即熟砖,本地人称“火砖”),墙体里面或上部为泥砖,这样既是为了使墙体外部可经受雨水的冲洗和墙体下部能坚固地承载房子的体重,也考虑了“火、木、土”的互补关系,同时也使房子具备了冬暖夏凉、回南天不潮湿的优点。

大芦古宅多为砖木结构

除此之外,大芦村的自然生态景观优美怡人,清代诗人吴必启曾留诗赞大芦:“宅绕清溪耸秀峰,松林鹤友晚烟笼,小楼掩路斜阳外,半亩方塘荔枝红。”在大芦古村古建筑群落的房前屋后是树龄三百至五百年的古树,那些吸纳了几百年日月精华和山水灵气的荔枝树、香樟树、梐树,树皮苍裂、枝杆如虬、苍翠盘郁。

古荔枝树

古梐树

古樟树

过去每当家族添丁,大芦村人必定按照当地传统习俗栽种荔枝树,因此形成了现今绿树古宅相映成趣的独特风光。于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栽种在三达堂前西侧的两棵香樟树和村后以北斗七星布局的七棵大梐树,也是一道耀眼风光。

挥墨百年 领略楹联文化魅力

如果说古建筑群落是大芦村的历史底色,那这里以传世楹联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绝对是点睛之笔。据考证,古宅中现保存有明清时期创作的楹联305副,其内容以修身、持家、创业、报国为主。

楹联

劳氏第十代孙劳念宗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考国子监获第一名后,两广总督特授“拔元”匾额,其门联为“文章报国,孝悌传家”,延续至今。另外还有如“大家露湛,庐舍云连”“勤与俭,治家上策;和而忍,处世良规”“读书好,耕田好,识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等等,或写景状物、叙事述史,或寄情抒怀、教诲子孙,均文词清切,含意隽永。

道光十七年(1837),两广总督邓廷桢为劳念宗考取国子监第一名题赠的鎏金“拔元匾”

几百年里,逢年过节或遇喜事庆典,大芦村里下至十一二岁孩童,上至七八十岁老人,都会纷纷磨墨展纸,将这些传世楹联重新书写,并郑重地贴在固定的位置上,传承至今。正因为这一鲜明的特点,大芦村曾被广西楹联学会和广西民间艺术协会授予“广西楹联第一村”称号。

劳氏的后人劳永秀在古宅里写楹联

时至今日,这些楹联于历史和文学而言,都是一笔珍贵的遗产,当地政府也以此为切入点,大力挖掘和延伸楹联文化,将其广为传播。在传承层面,大芦村充分挖掘古楹联文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与楹联、牌匾相关的典故、史实,传承延续楹联的内容、样式,培育楹联书写的传承人与传承制度;在传播层面,以大芦古村古楹联为主题的瓷器、纸扇等旅游小商品,正得到逐步开发。

古楹联新生态,古时“仁义礼智信”之外,大芦村的村民们现在更多是挥毫写下“家国天下安”“幸福和美乐”。

联合出品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云·广西新闻网

来源丨广西地情网、《广西通志·旅游志》、人民网-广西频道、广西新闻网、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当代广西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