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批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名村 >> 国家级 >> 第6批 >> 正文

阳朔县白沙镇旧县村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08日 17:37    作者:   编辑:特色小镇  点击:

1、泉井

归义井

归义井在县城西北约8公里白沙镇旧县村旁的归义县城遗址内。相传为唐朝初年归义城内饮水井,距今已有1300多年。石井圈是民国18年(1929年)乡人重置,上刻"守旧"二字;石井圈为圆形,高1米,直径1米,是县内保存完好的古井之一。

参考文献:《阳朔县志》(1986-2003)方志出版社,第88

2、古桥

仙桂桥

仙桂桥在县城西北约8.5公里白沙镇旧县村西侧,横跨东晖水。桥长25.8米,净跨5.5米,宽4.16米,高2.2米。始建于宋宣和五年(1123年),是已发现的广西最古老的单拱石桥。该桥建筑结构独特,281块桥拱券石分9组并列干砌而成,数块完整石板横搭桥面,历经近900年风雨侵蚀和无数次洪水冲刷而完好无损,令人称奇。桥下四组券石上刻有记载建桥始末的文字,另有两块券石上刻有附近村人施功德的记载。该桥和这些文字是研究古代桥梁建筑艺术和当地地名演变、居民更替及民俗风情的珍贵资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文献:《阳朔县志》(1986-2003)方志出版社,第103-104

3、遗址

【国军中将军黎行恕墓】在白沙镇旧县村大嵅雷公山脚

----《阳朔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8年10月版 第371页

4、人物

黎中伟

黎中伟(1837-1907) 旧县村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补行戊午、已未两科乡试中第六十七名举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以大挑二等任昭平教谕,后升任思恩府、庆远府府学教授。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任知县,翌年任泗城府学教授。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加五品衔调任梧州府学教授。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升太常寺博士。[据民国九年(1920年)《阳朔县志》等]

参考文献:《阳朔县志》(1986-2003)方志出版社,第810

黎行恕

黎行恕(1893一1949),字海珊,白沙镇旧县村人,自幼父母双亡,依靠堂叔生活。清朝末年,入保定陆军第一中学第九期学武备。毕业后充任湖南军队排、连、营、团长。回桂后改属林虎、马济部。李宗仁、黄绍竑崛起时,黎行恕协助他们统一广西。

1926年北伐军第七军入湘,黎行恕请为前锋,每战皆捷。以功保送入陆军大学第十期深造,毕业回桂任第四集团军少将参谋处长,南宁军校高级班少将大队长,军部少将参谋处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黎行恕任五路军总部参谋处长,五战区副参谋长,台儿庄大捷后出任170师师长。因屡战不利,自请回防广西。

1939年冬奉命赴援西江,刚到横县,另一支日军由北海登陆,进犯钦州、防城两地。他回师邕江,又参加桂南会战,战后任31军副军长兼玉林师管区司令,晋升中将。

1941年任46军军长,镇守衡阳。1942年春改防洞庭湖。1944年夏,日军攻打衡阳,黎行恕率队驰援。方至,城已破,回师广西,奉命防守桂林。桂林城未陷黎部即西撤,日军占领柳州、宜山,直逼贵阳时,黎部方在南丹独山间与敌对峙。国军一溃千里,社会舆论哗然。国民党两广监察署监察委员、军风纪视察团副团长白鹏飞弹劾四战区和十六集团军防守桂林失当,黎行恕引咎辞职。

1946年白崇禧任国防部长,黎行恕任部长办公厅中将主任。白调华中,他告假回桂林休养。

黎行恕对中国古典文学造诣颇深,对《四书》尤其有研究,当时有“四书军长”之称。在桂林休养时,曾任私立西南商专国文教授。1947年当选阳朔国大代表,出席南京政府召开的国民代表大会。归来不久,即卧病不起,于1949年3月8日病逝桂林寓所。

参考文献:《阳朔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第4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