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物
榕津大锣
榕津大锣为普通造形,直径52.4厘米,边高3厘米,边厚0.4厘米,中心厚0.3厘米。锣心的圆拱不工整,圆拱旁边有一小洞,洞孔直径为0.15厘米。敲击时,音色浑厚带“钢”声。该锣现为该地业余桂剧班使用。目前,在广西桂剧班中的大锣没有一面能超过它。自民国以来,广西桂剧场面艺人均称其为"上锣",又称其为“广西第一锣”。
参考文献:《平乐县志》(1995年12月第1版,第641页)
2、旅游景观
榕津古镇
榕津古镇,始建于宋治兴元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相传因境内有十株大榕树而得名。榕津古镇的人文资源主要集中在一条长约250米、宽5米、保留较为完整的、充满中国南方情调的古镇---榕津宋代古街上。街道成半圆弧形,南北贯通,但需经七折视线方能贯通,相传在这七处转折处,有七仙姑在捉迷藏。
街道的西北端街口处为连理千年古榕群(又叫月老古榕或连心古榕),构成榕津的一大景观,是当今世界上罕见的古榕树群。月老古榕根围8.5米,高近20米,树冠覆盖面积约1900平方米。虬枝凌空,拱如明月,绿叶浓荫,覆盖着由盘龙根须构成的天然雕饰拱门,形同鹊桥,又似月老牵线搭桥,致令有情人情结连理,故称月老古榕。月老古榕相传为祝融大仙的六姑娘红秀所化,红秀在众姐妹中心地最为善良,喜成人之美。众姐妹中的相恋,她都为之操过心,传过情,有求即应,相传旧时代的情恋,因姑娘深藏闺中,无法自由相见,遇有说媒定亲,家人常到这古榕前祷千祈愿,每每获得美满姻缘。据说都是得到了这月老古榕根处的灵气。若能从这磊老古榕中生发心灵感应,属运逢桃花。
古榕下古戏台虽已破旧,但基本上轮廓尚存,已有两百年的历史,檐上雕花还可辨认,雕工细腻、形象逼真。
街口有一门楼---魁星楼,传说当年有魁星在此站立而得名,街口闸门上方镶有"通津履泰"的石刻匾额。街内全部为南方民间两层样式的木砖结构屋舍,虽显破旧,但尚完整,青砖素瓦,木楼飞檐,显示了江南古镇建筑的古朴风貌。古街上保留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较多,有廖炳坤旧居、廖振国旧居、廖振启旧居、古戏台、妈祖庙、三神宫、紫竹仙宫、广东会馆等,均较好地保存了原貌。另外古街上原有的些老字号店铺,如文广盐店、食为天面馆、天天来粉店、敬寿堂店、德记银铺等还依稀可悉
古街南侧与古街近垂直的两条支卷,十字街、新街尤其是十字街,依旧保留着石板路与前后闸门的古朴形式,依稀可见"太平门"等宇迹,原有"上上下下,下下上上,又上又下,又下又上,不知多少:来来往往,、往往来来,又来又往,又往又来,不知几许"对联一副,可见当年的繁华景象。
古街的东口是义渡处,民谣"一河两渡三上岸"即在此处,义渡的码头,石条台阶,"义渡"石碑和岸边长寿古榕与长寿井。据说古榕是汲取了她邻近的这口长寿井的清泉而得以长寿的。人们传说长寿古榕是祝融大仙的二姑娘春秀所幻化,录年她将变榕树时,不停地喝着长寿井水,并吟诵了一首诗:长寿树下长寿井,长寿井养长寿人;长寿人饮长寿水,长寿水洞长寿树。如今所见长寿井旁的榕树根,就是祝融大仙二姑娘的原身。她将变为榕树时,地手搭靠在矮墙上,后来榕树渐生渐长,靠矮墙的一端越长越粗,到今天就成了游客们所见的形态。上年纪的人常对后生说:"猜猜看,是先有矮墙呢还是先有榕树?是先有墙上的榕树根呢还是先有井旁的榕树根?"
岸边长寿古榕与长寿井旁有台胞古良飞先生义建的"怀乡亭"一座,亭的对面正是两江汇合之处,两岸风尾竹婀娜多姿,正如亭柱上写的楹联"两江汇流风竹翠,一桥凝伴蟠榕亭",这便是古街东口义渡处美不胜收的风光写照。下游两河相合的奇景引人惊叹,南看有金鸡报晓,西北看龟免赛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体现了一派江南水乡的清秀风貌,确实使人流连忘返。这就是神秘的榕津古镇。
从宋代开始,就有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商到榕津古镇商,并在榕津古镇修建妈祖庙、信奉妈祖文化,妈祖文化渗透到了榕津的各个角落,并在妈祖的诞辰之日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从2001年起,榕津古镇的人们就把妈祖诞辰日(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二日)演变成为"妈祖文化旅游节",举办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吸引了区内外众多游客前往观光旅游。
参考文献:《平乐县志》(1991-2005)(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4月第1版,第239-240页)
平乐榕津古榕群
位于平乐县张家镇榕津村。古榕群由10株千年古榕组成。榕津街尾的4株古榕,其中2株并文,树根凌空交汇,形成一座5米高的自然大拱门,势若长虹、蔚为壮观,拱门下可通车辆,人称“连理古榕”。古榕群中榕树单株大者径围达18米,高21米覆盖面积1000多平方米。榕树群中有榕江、津江贯穿,有9眼古井。
参考文献《广西通志旅游志》(第十节144页)
古榕奇景
景区位于张家镇榕津街头、柳鹰公路旁,距县城25公里。这里长有并排两棵古榕,大者根围8.5米,树高近20米,树冠覆盖面约1900平方米,似一座规模宏大的绿宫,其气根凌空扎地,形成四个较整齐、大小几乎均称的高约5米的天然拱门,宛若长虹横贯。近年来,常有中外游客前往观赏。
参考文献《平乐县志》(1995年12月第1版,第643页)
3、节日
妈祖,东南沿海一带民众信奉的海神。但奇怪的是,地处内陆的平乐县榕津村,每逢妈祖诞辰之日,都会举行热闹隆重的祭祀活动,来纪念这位外来的民间神祇。
传说中的妈祖真名为林默,宋代建隆元年(910年)出生在福建浦田县湄州岛,自幼聪慧,8岁启蒙读书,16岁得神灵点化。她生前行善济世,升天后常于海上显灵,救急扶危,护国佑民,被后人奉为海上保护神,而且受历代君王封赐。妈祖作为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民间崇拜神之一,信众遍布福建、广东、台湾、港澳地区及东南亚。
榕津自古是平乐水陆交通枢纽,商贸发达,从宋代开始,就有福建、湖南、广东等地的客商来此经商,带着他们的语言和信仰,开始在榕津修建妈祖庙。他们的后裔在秉承经商传统中,把妈祖信仰发扬光大,与当地文化交融影响,逐渐演绎成一个古朴的民风民俗。
妈祖在榕津被尊称为太婆。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二,榕津人将妈祖神像从庙中请出,抬上街游拜,称为“太婆出游” 以示纪念,并祈财运、保平安和盼昌盛,习俗沿袭至今。一年一小庆,三年一大庆。
节日当天,榕津老街人头攒动、锣鼓喧天。上千名妈祖信徒云集榕津粤东会馆天后宫,将披上节日盛装的妈祖神像请出,簇拥着妈祖巡游。舞龙、舞狮、腰鼓、秧歌等20多个队伍组成的巡游队伍,表演着风格迥异的民俗节目。巡游时整条古街道人山人海,洋溢浓厚的节日喜庆气氛。
队伍从妈祖庙游到街头,再经宋代大街出“通津履泰”门等一路游行。“通津”即为四通八达之渡口,“履泰”则寓意着出行一路平安。门楣上朱漆斑驳,古旧的字体仿佛在向世人讲述通达的人生哲理。
位于老街西北口的连理千年古榕,是榕津的招牌景观。古榕根围8.5米,高近 20米,树冠覆盖面积约 1900平方米。榕树枝叶繁茂,蔽日遮天;近看盘根错节,蜿蜒的气根如同树干一般茁壮。更令人惊奇的是,气根与枝、干相连形成天然拱门,形同鹊桥,故又称月老古榕。
榕树文化是平乐最具本地特色的一种岭南文化现象。由于朝代更迭,代表海洋文化的妈祖文化和代表中原农耕文化的火神文化在榕津交融汇聚,榕树成为水与火矛盾相容的产物,取“榕树容人”之意。平乐本地百姓,大凡家庭不和,小孩不顺,身体乏善,常祭祀榕树之神,以达到趋利避害、身体安康的目的。
除了妈祖巡游活动,在榕津的古榕群景区,还安排了极具当地文化特色的民俗表演和文艺演出。精彩纷呈的舞狮表演、激烈粗犷的抢花炮比赛、惊险刺激的古榕飙车,不时引来观众阵阵欢呼喝彩。
桂剧是妈祖节里不可或缺的文艺节目,榕津人自古就有爱听戏爱唱戏的习惯。上妆完毕,艺人们粉墨登场。桂剧以桂林方言演唱,唱腔委婉动人;表演侧重做工,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传情,表演手法极为细腻,具有浓郁乡土气息。榕津街尾的古戏台,已经有几百年历史。戏台古朴大方、石刻精致,镂空的飞檐和栩栩如生的雕花,显示出古时工匠的神工独运。
桂剧伴奏乐队分文、武两场。文场以胡琴和弹拨器为主,武场有战鼓、桂锣、钹等,其中以桂锣最有特色。民国初年,榕津的公产中有一面打醮、唱戏用的大锣,音色浑厚带“钢”质声,历来被桂剧艺人称为“上锣”。因后来所有广西桂剧戏班中的大锣,没有一面音色能超过它,所以被桂剧艺人们称为“广西第一锣”。平乐榕津文化旅游节开幕时,“广西第一锣”敲响,古老的榕津村顿时沸腾起来。
如今,妈祖文化已渗透到小镇的每个角落,融入榕津百姓的生活中。古街、古榕、古戏台,静静地向人们讲述着悠长动人的历史。
来源:《广西地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