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批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名村 >> 自治区级 >> 第1批 >> 正文

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镇丹洲村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08日 18:28    作者:   编辑:特色小镇  点击:

1.简介

丹洲村亦叫丹洲古城、丹洲岛,全村有苗、瑶、侗、壮、汉五个民族61个姓氏,270户1200人,丹洲村是自治区生态古城旅游村,评为广西柳州市“十大美丽乡村”。呈狭长状,南北长1904米,东西宽664米,村庄建设用地面积约14.32公顷,与外界仅能通过水路相通。分别于2004年、2005 年获得自治区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2010年荣获广西特色旅游村称号,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来源:覃晓菲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丹洲古城为例

丹洲村位于丹洲镇政府驻地西南面融江江心,地处三江、融安、融水三县交合处,地形呈狭长状,总面积2.6平方公里,东有209国道和枝柳铁路隔岸而过。丹洲村是三江明清建治时期古县城,有400多年的历史,尚存多处古迹景点,是三江县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丹洲村是多民族,多姓氏杂居的村落,全村有苗、瑶、侗壮、汉五个民族61个姓氏,230户1035人。洲上种有沙田柚500多亩,经济收入以沙田柚为主,兼有农业、副业、林业、经商等,年总收入约为400万元。丹洲的村容整洁,道路平坦,民风淳朴,通电通水,有线电视入户率100%,电话入户率70%以上,沼气池入户率95%。

——来源:博雅地名网

2.所获荣誉

2020年8月,丹洲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2019年12月,丹洲村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2016年10月,农业部将丹洲村推介为2016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2015年9月,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丹洲村2015年度“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

2013年7月,农业部认定丹洲村为第三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休闲农业)。

2012年12月,丹洲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来源:百度百科

3.建制沿革

丹洲古城是三江侗族自治县明、清、民国时期古县城所在地,从1591年到1932年是三江县衙所在地,古县治历时360多年,时称怀远县。丹洲村在历史上最早为数十户傜民集聚地,在秦时属桂林郡,两汉时期属郁林郡潭中县,三国及魏晋亦属潭中县,隋朝属义熙县,唐朝属融水县。至宋朝,宋仁宗置三口寨,是为三江县单独置县之始,其.间名称、区划多经改动,最终定为怀远县,隶属融州,元朝沿袭。明万历年间,怀远县治迁往丹阳镇,即今丹洲村境内,闽籍任县知事苏朝阳至此建立县治,因丹洲红叶萧萧,周边青山环立,故取名曰“丹洲”。民国三年,因“怀远”二字有笼络控制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封建含义,遂改名为三江县,民国二十年(公元1932年)因陆路交通的蓬勃发展,内河水运逐渐衰落,乃将三江县治迁往古宜镇。三江县人民政府建国后成立,设为丹洲区,1984年后公社改乡,称丹洲乡;设镇建制后,丹洲镇行政中心驻地丹洲江心岛东岸板江街,是三江县的商贸、工业型中心城镇,丹洲村成为为镇一级行政村至今。

340多年间,丹洲作为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县城所在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方圆百里之内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鼎盛一时。后民国时期将三江县县治从丹洲迁出,丹洲变为丹洲村,丹洲的历史地位和发展速度有所下降。

——来源:覃晓菲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丹洲古城为例

4.历史建筑及文物

古城墙

据记载,由明朝怀远县知事苏朝阳任职时建设,1591 年始建,历时一年建成。城墙呈近正方形,城墙全长约960米,址至垛主,高约5.5米,厚约4.0米,以青条为基,砖土夯砌,城墙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均设有城门,各城门楼为砖木结构,尽管年月漫长,失修已久,但城墙依旧坚固宏伟壮观。墙垛设置用于战时放箭用的垛口有450个,易守难攻。目前保留较为完整的是北门古城墙,城门内石碑刻录部分古城变迁历史。城墙功能除用于军事防御用途外,也起到防护水患作用,据记载,古城墙曾挡住1902年晚清时期特大洪水,怀远县城百姓免却洪涝之灾。

——来源:覃晓菲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丹洲古城为例

东门

又名为欢雷门,寓意为同庆吉祥之意,位于城墙东侧。分为上下两层,上门下楼,建筑格局主要仿洛阳古城楼样式,主要用于御敌。历史原因大跃进时期东门城楼:被拆,2009年村民重建东门古城楼,现存有丹洲古城石刻。

——来源:覃晓菲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丹洲古城为例

北门

名为“治定门”, 位于丹洲城墙北侧,城楼名为“北帝楼”,墙厚约5米,高6米,迄今为丹洲最为完成的城门,因明朝时期的桂黔边界属于大山区,常有少数民族民间起义占山为王,苏朝阳至此后修建城墙,此门正朝北方黔桂边域,名为“治定”,寓意治理安定之意。拱门刻有光绪二十八年洪水水位线,约为1米高,北门还保留着完整的碑文资料,有较高考古价值和水文勘察价值,2009年岛上村民在原门基础上进行修缮。

——来源:覃晓菲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丹洲古城为例

丹洲书院

书院位于岛内南面,与南门相邻,坐东朝西,是古城最大的一处建筑。在1908年,丹洲书院改为县立两等小学堂,清朝至民国期间均为教育场所,后为丹洲中心小学,现状已经停办,建筑保存比较完成,院内保存有旧时讲堂屋一处, 局部失修,占地约1340平方米,目前作为丹洲历史文化展示区。

——来源:覃晓菲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丹洲古城为例

闽粤会馆

又名天后宫,现遗址大门门额有“天后宫”和“闽粵一家”的刻字,位于丹洲岛北部。与东门外清代时期广东、湖南、江西会馆并称为“四大会馆”,目前仅存闽粵会馆,其他三处已毁,遗存残址。为砖木结构,院落格局。飞檐重壁, 墙上绘制吉祥图案,闽粵会馆是明末清初富商建成,建设时参照福建妈祖庙格局建设,座西朝东,西为正殿,东为前殿,南北为相楼,前殿与正殿连为一体,占地甚广,大殿内部用4根直径0.5米的巨杉支撑,气势恢弘,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1996 年由于特大洪水浸泡,会馆正殿坍塌,现存有前殿、左右厢房,主门石柱刻有洪水水位线。

——来源:覃晓菲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丹洲古城为例

三皇庙

紧邻闽粵会馆,建于明朝后期,祈保天下一方平安所用。“三皇”分别指天皇:奉天承运,风调雨顺;地皇:大地五谷丰登,繁荣兴旺;泰皇:人间福寿康宁,国泰民安。原三皇庙已残破,2009 年丹洲村民出资恢复其原貌。

——来源:覃晓菲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丹洲古城为例

民国民居

现存8处民国时期的民居,主要位置岛内北侧、西侧、东侧和中部,主要为砖木结构,青砖白墙,小青瓦因硬山顶屋面,保留较为完整,部分民居经过较小程度的修缮,用于民居、民宿酒店。

——来源:覃晓菲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丹洲古城为例

南门、西门南门

名为“丹阳门”, 楼名“熏风楼”;西门为“西良门”,楼名“太白楼”。两座城门原总体格局与东门、北门相似,历史战乱已损毁,年代久远失修,城门已破堪不已,现状仅存下原址。

——来源:覃晓菲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丹洲古城为例

北门广场

又名民族广场,位于古城北门,占地约1600平方米,由城墙、民居、城门、柚子林围合而成,四面均邻及通向主要街道,是岛上举行庆典活动的场合,是岛内主要活动中心。

——来源:覃晓菲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丹洲古城为例

文庙

于丹洲中心,始建于明清时期,参照山东孔庙样式,属古代宗教建筑,宫殿为院落式,分三进“井”式结构,根据现状地形层层加高。文革时期破四旧被破坏,现存遗址。

——来源:覃晓菲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丹洲古城为例

5.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工艺

传统民间手工工艺品种类较多,有刺绣、织锦、雕刻、彩绘等,美观大方实用,刺绣图案生动,色彩明亮,织锦则有腰带,雕刻多用于建筑装饰,彩绘多用于鼓楼、檐板或匾额,其他竹编物品,精致实用。

——来源:覃晓菲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丹洲古城为例

侗族服饰

受生产力影响,以前多为纯手工制作,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为主,现普遍使用机织细布,自织的侗布成为馈赠亲友的礼物。

——来源:覃晓菲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丹洲古城为例;

唐欢.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工作研究

桂剧、彩调

丹洲桂剧,由来已久,民国期间名角辈出,戏服戏剧,乐器齐备无缺,每逢喜庆节日变做演出。彩调,戏曲剧种,俗称调子,属于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流传甚广,名称不统一,1955 年以后统称为“彩调”,2006 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一场名录。由于人事变迁,受现代娱乐的冲击,艺术团队无法传承,现已经停止活动。

——来源:覃晓菲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丹洲古城为例

6.历史名人

刘锡镐(1880--1913年)

字侠吾,清朝怀远县人。曾与刘震寰、王冠三等人士秘密策划起义,联络柳州、融县、怀远等地志士,组织操练等待时机响应起义。

邓无畏(1990--1931年)

原名邓其寿,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人。祖籍丹洲,曾组织赤卫队坚持同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斗争。抗战期间,社会学大师费孝通、文学家王鲁彦,众多文人墨客、专家学者聚集丹洲,名噪一时,享誉九州,也是当时人文圣地。

——来源:覃晓菲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丹洲古城为例

7.神话传说

流传丹洲神话传说还有丹洲古城命名的由来、狮子岩、象鼻岩、白老鼠、半边脸等,还有《柚子树下唱新歌》、《丹洲谣》 和《丹洲河水紧相连》等民歌,流传民间的故事“金花娘娘”等等,这些神话传说极大的丰富了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丹洲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来源:覃晓菲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丹洲古城为例

8.特产

柚子

丹洲村被称为“柚子之乡”,整个岛上除古城和北面湿地水滩外,几乎都种植生态柚林,面积高达500亩,现存包年柚子树20多株,是岛上的主要经济作物,并在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基地。除传统节庆活动外最为隆重的就是11月份的丹洲柚子节。四面八方的游客涌向丹洲,在柚林举办套柚子、柚子保龄球等比赛,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柚花节也十分热闹。四月正直雨季,柚花盛开,无数摄影爱好者前来取景。

——来源:阳弋驰广西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