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批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名村 >> 自治区级 >> 第3批 >> 正文

临桂区茶洞乡花岭村委褚村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08日 18:42    作者:   编辑:特色小镇  点击:

1、简介

花岭村民委员会

位于茶洞乡东南面,距乡政府驻地2公里,地处丘陵。东和两江镇交界,西与富合.村委会相连,南同护山村委会接壤,北与定安村委会毗邻。该地民国时属茶岭乡。1950年属宿棠区,1953年属花岭乡,因乡政府驻花岭圩得名。1958年属两江公社花岭大队,1962年属茶洞区,1965年后属茶洞公社花岭大队,1984年10月改现名。辖3个自然村,330户,1753人,其中壮族243人,余为汉族。

总面积约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46亩,其中水田2053亩,以农为主,主种水稻。年产粮153万斤,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24万。境内有机耕道与茶洞公路相连,交通较方便。水利条件一般。有中、手拖13台。小学一所,师生240人。

位于花岭村委会东面,地处丘陵。明成化六年由河南迁来,全村姓褚,故名。199户,1050人,汉族。以农为主,主种水稻。泥、火砖瓦房。可通中拖。

参考文献:《临桂县地名志》(第104页)

2、抗日战事

茶洞乡英勇抗日军抗击日军

民国33年(1944年)11月,茶洞地区组建了茶洞英勇抗日军。李松龄为司令,谢振东为副司令,梁自熙为后勤军需主任。司令部下设两个大队,第一大队长王承,第二大队长李兆华。队伍收容国军散兵和招募当地青年共1000多人。武器多由国军散兵随身带来,此外还向当地民众及富户征借枪枝,统筹给养。当时临桂县长叶振文曾带部分警备队到茶洞和英勇抗日军联合抗日,英勇抗日军在茶洞圩附近的龙曲村与日军进行过3次战斗,还在金鸡寨、江洲、屯寨多次设伏,共打死日军20多名。抗战胜利后队伍解散。

参考文献:《临桂县志》(1996年10月第一版第623页)

3、文物遗址

诸村寨墙

位于茶洞乡诸村,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寨墙高3.4米,宽2.2米,原约长1800米,料石砌筑。西段外墙沿村后狮子山脊而下,在山脚两边连结内墙与南北东三墙组成矩形城寨。东墙有寨门,券洞左壁嵌有建寨碑刻1件,高42厘米,宽72厘米,述及诸姓迁徒沿革及当年遭杀受劫,因而筑寨防乱的事由。现寨门及石刻完好,寨墙大部已毁,仅存东段残墙23米,山脊外墙200余米。1986年8月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文献:《临桂县志》(1996年10月第一版第724页)

4、人物

诸德宏

诸德宏(1754~1830年),茶洞乡诸村人。世代石匠,精工石刻。带着子侄、族人徒弟二三十人在桂林一带做石工,颇有声望。

裕德宏的工艺有"三绝":一是用"小散炮"可把山岩上几平方米的薄石板震松取下。二是工艺精细,石料用"石刨"刨平表面,光滑如洗,可见人影;加工后的石料棱角平整,结合处不见缝隙;所刻字迹、龙风禽兽,生动逼真。三是起重搬运技术高超,很大的石料可用"天秤"提起运放自如。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陈继昌三元及第,两广总督阮元在广西贡院端礼门(今桂林市王城正阳门)上建立"三元及第"坊,亲自书额,并选中当时在王城修缮的诸德宏为他刻字。在"开坊"大典宴上,玩元亲自为储德宏敬酒。

"三元及第"坊刻好后,诸德宏名声大振。先是四塘横山村陈宏谋家族请他琢刻陈氏家祠碑刻,接着到灵川县甘棠制作陈继昌的"凉亭井"。他及后人在桂林作工几十年,当时的桂林石刻,几乎都出自他们手下。

至今,县内尚保存有裙德宏多处工艺遗迹:诸村诸氏宗祠的石门框,由四块巨石组成上方门帽长2米,宽1米,厚0.6米,所刻"诸氏宗祠"四字雄浑苍劲:左右门柱各高2米,宽0.33米,厚0.53米;下方是门坎连着板左右2石墩,结合处仅出现一线缝,表面光滑可见人影。茶洞善良村的"节孝坊"也出自他手下,高大的石筑工程先在地面接合,待到吉时,一声炮响,众石匠同时发力,石坊拔地而起,稳稳直立,令人惊叹不已。两江旸谷岭村的祠堂门造型与诸村相似,另在门前置两尊石狮,石狮体大如牛,连着下踩的石板,威严雄伟,生动逼真,微张的口中含着石珠,手伸入拨弄可辘辘滚动。

参考文献:《临桂县志》(1996年10月第一版第7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