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批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名村 >> 自治区级 >> 第3批 >> 正文

古城乡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08日 18:47    作者:   编辑:特色小镇  点击:

1.简介

古城乡位于县城东南部,乡人民政府驻横山街,距县城6公里。乡境属孤峰丘陵平原地 带, 总面积为42.65平方公里。1989年,全乡辖9个行政村、4199户、18172人,瑶族人口占 19.63%。乡民操富阳话、梧州话、七都和民家话。

乡内有横山、荆竹山旧石器时代遗址、汉至宋代的大岭古墓群,均为县文物保护单位。有富川景之一的茶源白水站瀑布,地下党古城起义据点也在境内。

乡域古属冯乘县,宋开宝四年(971年) 后属富川县。元末明初属灵亭乡七都,明末清初 属民团、古城团以及军团和瑶族聚居区三辇源的部分辖地,清末属中乡古城中团、安定团、 钱山团、三礼团的部分辖地,民国21年为富川县第五区,第六区辖部分联合村,23年为古城 区,辖古城、古西、东里、定东、福利、新华等乡。32年撤区,称古城乡。解放后,1950年 为第一区, 1950年冬后改为第二区,1952年9月更名富钟县第十区。1957年12月属大岭、古 城大乡管辖,1958年8月为古城乡(英雄)人民公社,辖古城、莲山、大岭生产大队,1960年6 月为古城公社,1984年称古城乡,1987年划出11个行政村设莲山乡,古城乡驻地迁横山街, 至今因之。

乡境内大部分属孤峰小盆地,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31.56%,林业用地占24.52%,森林 覆盖率为15.79%。 解放前属旱区,解放后修筑冷菜塘、杨沙塘、周家塘、马蹄塘等小型水 库和塘坝9处,引水工程1处,提水工程15处,其中福利的横塘水库,灌溉效益尤为显著,成 为县内产粮基地之一。1989年粮食总产量9723.05吨,人均产粮535公斤,居全县之冠;农业 总产值583.32万元,人均农业产值322元。

横山街为乡境集市,设有供销社和粮所等。每逢圩日邻近乡的群众也集中此地进行农副产品交易。还有乡农械厂,主要生产木制家具。

境内交通较为方便,有通往县外的公路干线,全乡9个行政村公所驻地均通汽车。

乡驻地有广播站、电影队、卫生院、中学和县职业中学,各行政村设有完全小学,边远自然村落设有教学点,适龄儿童入学率98%。

——来源:富川瑶族自治县志

2.古文化遗址

狮子岩遗址

狮子岩遗址位于县城南约3公里的富阳乡小新寨村东面石山上。此山东西横向,海拔高290米,形象狮子,故俗称狮子山。遗址分布在该山南面山脚的狮子岩内,其岩进深20米,高6米,宽15米,整个岩体象一个葫芦形,分前、中、后三室,前室高大宽敞,中室次之,后室较小,中室有一竖口直通山腰,可攀沿上下,能攻能守,是古人类最理想的居住场所。1963年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普查,发现堆积层分四层,厚为1.05米,出土有圆饼形砾石打制的砍砸、刮削凿形石器4件,内含大量螺、蚌壳和碎骨化石。1962年, 县物资局在此岩内建炸药仓库,岩口环境和前室文化堆积层受到破坏,中、后室内堆积层仍保持完整。从出土文物考证,属旧石器时代遗址,1980年10月狮子岩遗址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富川瑶族自治县志(593页)

横山遗址

横山遗址位于县城东南6公里古城乡横山街西南而,古城中心校、县职业中学后的横山南面一侧。横山高约50米,南面有一岩,岩口朝南,离地面5米,宽6米,进深20米,内高5米。1963年经 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普查,岩内有文化堆积层坚硬,已受严重破坏,现存堆积层长约6米,宽1米,内含大量螺、蚌和碎骨化石,采集砾石打制石器2件,分别为砍砸器和斧型器、剑齿象牙臼齿各1件。据出土文物考证,属旧石器时代。1980年10月 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富川瑶族自治县志(593-594页)

荆竹山遗址

荆竹山遗址位于古城乡杨村与桂洪村之间的荆竹山南麓的岩内。遗址包括黑岩、亮岩及荆竹山南麓的荒场,总面积约200平方米。黑岩口窄内宽,高10米,面积90平方米,内有地下河水可食用,亮岩高6米,宽7米,进深10米。有黑色螺壳化石胶结层40厘米。1980年在岩口外的荒丘上,采集有打制石器斧形器和凿形器各1件。由于村民开辟此遗址作置肥料场和在黑岩内开辟白天电影场,此遗址已受破坏。据出土文物考证,属旧石器时代,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富川瑶族自治县志(5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