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批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名村 >> 自治区级 >> 第3批 >> 正文

清塘镇英家村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08日 18:48    作者:   编辑:特色小镇  点击:

1.简介

英家村,别名英家街,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清塘镇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偏北、钟山县西南部,村域面积2平方千米。英家村位于喀斯特地貌的群山环绕中,三面靠山,一面临水,思勤江从古镇前绕过,聚落形态呈组团式分散布局,现存粤东会馆、英家清圹古墓群等文物古迹,村内流传着彩调、桂剧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家村是一座红色古村,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的英家起义在广西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97年,英家村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抗战时期的革命老区。2013年8月26日,英家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1月21日,英家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

2.建置沿革

明朝英家村已成为较为繁荣的商业街市。明朝万历年间,明政府镇压了当地的瑶、壮、苗民起义,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在岸边崖石上刻下“百蛮遵道”石刻。

明末清初,英家村已是钟山县西南的重要集镇,为方圆数十里土特产、日用百货的集散地,村落进入鼎盛时期。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英家起义是广西各地起义的第一响枪声。同年4月,中共广西省工委在横县召开重要会议,决定准备武装起义。桂东党组织根据横县会议精神,决定于6月5日在英家举行武装起义。4日晚集中了3个中队50多人枪和几百群众,在总指挥吴赞之的指挥下,从油榨村的白岩塘分成两队进攻英家乡公所和英家粮仓,一枪不发取得了胜利,之后,起义队伍在英家、花山一带同敌人周旋了1个多月,由于敌强我弱,起义队伍被迫化整为零,转移外地。

解放前英家村一直是个乡,解放后由乡更改为区,后又改为公社,又由公社改为大队,再由大队改为村委,随后由村委改为乡,又由乡改为镇,2005年英家镇并入清塘镇,英家变成村委。

——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

3.特色资源

贺街镇特色资源一览表

资源类型

概要

文化资源

物质文化

青砖瓦古民居、潇贺古道、清圹古墓群、一洞天遗址

非物质文化

惯节、正月十五、彩调剧、桂剧

自然资源

山体景观

萌渚岭、都庞岭

水域风光

思勤江

田园风光

烤烟、头菜、水稻为主

产业资源

农业

烤烟、头菜、水稻为主

旅游业

红色旅游、民俗观光。

——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

4.城镇建设

英家村选址遵循古训,科学合理,山体形成自然的屏障,水体形成滋养生息的纽带。英家村选址位于南岭山脉中段,萌渚岭与都庞岭两大山脉之西南,处在思勤江、潇贺古道边,距古镇黄姚约30分钟车程,距桂林,阳朔约2个小时车程,便利的交通也是英家先人选址于此地的原因之一,英家村分布于西面的会馆山、中部和偏东部的螺山、东南部的牛王爷山之间,山势呈弧形环绕,螺山山隘形成的山坳为承接英家北部与南部的通道。

——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

5.古建筑和风景名胜

粤东会馆

英家粤东会馆开间37.43米,进深32.30米,占地为1733平方米,是英家起义纪念地址之一。粤东会馆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所建的古建筑。会馆总体平面的主体建筑是前后两座硬山顶式砖木石结构的单体建筑。1980年被钟山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西重点革命文物之一。1987年将英家粤东会馆辟为英家革命历史陈列馆,列为钟山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10月,英家革命历史陈列馆被列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古戏台

古戏台,面积约70平米,为砖、石、木结构,呈正方形,通高10余米,由前台和后台两部分组成。整座戏台青石青砖,四柱梁构架,八角藻井复顶,鼓石垫柱,青砖砌墙,青石为基。后屏风饰以山川楼阁,彩凤仙鹤等木雕。

五将关门楼

五将关是英家著名八景之一,前俯小桥流水吞吐四季之景,后依古渡码头迎送八方商贾,是古驿道英家之门户。明末清初有五位将军率兵前往梧州参与总兵反清复明之举,行至英家忽闻总兵被斩,于是遣财散兵自缢于此关。清嘉庆年间,当地百姓为纪念五将护主为神而立五将庙祀之。该庙历尽沧桑,解放前毁于风灾。如今,为振兴古乡、造福后世已重建五将关。

六甲门楼

六甲古门楼位于英家村七甲古街上,为明清时期建筑。古门楼山墙采用青砖砌成,青砖盖顶,屋顶为硬山形式,装饰丰富多彩,屋脊上有飞禽走兽,屋脊正中间饰葫芦宝顶。

——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